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西藏地區的土壤

2.1.1 土壤類型及其分布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眾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復雜多樣的成土母質及成土過程,因而形成各種土壤類型。既有我國絕大部分山地森林土壤類型,也有我國乃至世界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的高山土壤類型。科學地對土壤進行分類,將有助于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西藏土壤,科學地利用與改良土壤,更好地為農牧林業生產服務。

據西藏自治區土地管理局組織的全自治區土地資源調查結果:西藏有宜農耕地680.57萬畝,占全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0.42%;凈耕地面積523.43萬畝,占0.3%;牧草地96934.8萬畝,約占56.7%;林地10716萬畝,占6.27%;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占0.303%,水域面積8291.96萬畝,占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占31.8%;園地1.76萬畝(以上數據均為實控區內的數據)。

根據西藏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西藏土壤分為高山土綱、半淋溶土綱、淋溶土綱、鐵鋁土綱、半水成土綱、水成土綱、鹽堿土綱、人為土綱、初育土綱等9個土綱。各土綱又細分為28個土類,67個亞類,362個土屬,2236個土種。山地灌叢草原土面積最大,占自治區耕種土壤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亞高山草原土,分別占12.83%和12.38%;耕種草甸土占9.51%;亞高山草甸土占9.47%;褐土占8.1%;灰褐土占7.99%;棕壤土占2.83%。上述8類耕種土壤合計占全自治區耕種面積的96.95%。其余8個土類耕種面積較小,合計只占8%左右[9]

耕種土壤主要分布在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積扇、洪積臺地、沖擊階地以及湖盆階地。耕種土壤以海拔垂直高度來分:在海拔2500m以下的面積占5.6%;在海拔2500~3500m之間的面積占11.4%;在海拔3500~4100m之間的面積占60.8%;在海拔4100m以上的面積占22.2%。耕種土壤分布的海拔之高,垂直跨度之大(610~4795m)乃世界之最。

2.1.2 土壤的形成

西藏地質歷史比較年輕,因而土壤的形成較為年輕。晚古生代之前,西藏地區曾是橫貫歐亞大陸南部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長期沉淪于古地中海之下。在二疊紀時期,特提斯海城自北向南退縮,西藏北部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山開始露出海而成為陸地。中生代經過燕山早期和晚期兩次強烈的地殼運動,整個藏北地區成為陸地,藏南地區也大部脫海成為陸地。始新世晚期的第一期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至第四紀第三期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西藏高原發生了劇烈的地質變化,地殼由海拔幾百米上升到四五千米。隨著高原的抬升和地球上冷暖的變化,高原上發生了多次冰期和間斷冰期,最早冰期的來臨,喜馬拉雅山少數高峰已伸入雪線以上,在喜馬拉雅山北側發育了小型冰川,雅魯藏布江河谷谷底出現了冰水相的礫石層。第一間冰期的干熱氣候,形成了藏南山坡谷地普遍發育的絳紅色土層和碎屑巖層。西藏高原冰川在第二次冰期普遍發育,中更新世后期,氣候溫暖,水流下蝕活躍,大河進一步深切石灰巖地區,形成了巖溶地貌。晚更新世中期末次間冰期在第四紀堆積物上發育了古土壤層。全新世時期,西藏高原不斷加速抬升,氣候變干變冷,寒凍風化和冰雪作用強烈,洪積物、坡積物、冰積物、湖積物和冰水沉積物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沉積類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沉積物在氣候、生物、物理、化學和人類活動的作用下不斷演變,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形成多種類型的土壤,并具有鮮明的高原特色。

西藏地區土壤的形成包括了成土風化殼的形成過程以及成土過程兩個階段。

1.成土風化殼的形成過程

成土風化殼是巖石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經過物理、化學風化過程,在巖石表面形成的疏松物質,有的經過自然搬運,有的殘留原處。由于風化殼所處的地形部位、氣候、水熱條件、巖石的性質不同,風化殼的種類各異,西藏境內大體有以下6種情況:

(1)碎屑狀風化殼。碎屑狀風化殼是巖石風化的最初階段,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微弱,由粗大的碎屑物質所組成,保留著母巖的基本特征。這類風化殼多見于雪線附近、海拔5000m以上的冰緣地帶,發育的土壤都非常原始,如高山寒漠土,其細土和有機質都極少。

(2)碳酸鹽風化殼。這類風化殼易溶鹽遭淋失,游離出來的鈣、鎂等元素多以碳酸鹽的形式淀積于風化殼中,呈堿性反應。因氣候不同,風化殼中的碳酸鹽的淋溶狀況不同,在半干旱氣候條件下,碳酸鹽從表面向下淋移,在一定深度形成淀積,在干旱的氣候條件下,碳酸鹽會聚積在風化殼的表面。這類風化殼廣泛分布于藏北、藏南、阿里、雅魯藏布江、“三江流域”的半干旱或半濕潤谷地,其上發育著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山地灌叢草原土、褐土、灰褐土等土壤。

(3)硅鋁風化殼。由于強烈的風化過程和淋溶作用,不僅風化殼中易溶鹽淋失,連游離碳酸鹽也基本淋失,唯獨鋁、硅等化合物相對增多。風化殼呈中性至酸性反應。硅鋁風化殼主要分布于西藏東部。但是,不同的硅鋁風化殼的分布和其上發育的土壤的大致規律是:拉薩市、那曲東部、日喀則、山南、昌都北部分布著飽和硅鋁風化殼,發育的土壤有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昌都南部和林芝地區大部分地區不飽和硅鋁風化殼占優勢,其上發育的土壤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和暗棕壤等。

(4)富鋁風化殼。由于巖石分解相當徹底,淋溶作用十分強烈,這類風化殼中的硅酸鹽大量被破壞,淋失的不僅是鹽基,還包括全部硅酸,殘留著以鐵、鋁為主的氧化物。富鋁風化殼呈酸性反應,發育的土壤為黃壤、紅壤和磚紅壤,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側氣候濕潤的熱帶、亞熱帶山地。

(5)含鹽風化殼。這類風化殼中的鹽分主要是硫酸鹽,部分地區是碳酸鹽或硼酸鹽。形成土壤是鹽堿土,地表常出現鹽霜、鹽結皮或鹽殼。這類風化殼廣泛分布于藏北內流區與阿里干旱區,在藏南一些退縮的湖盆也有零星分布。

(6)還原系列風化殼。前述5種都是氧化系列風化殼。還原系列風化殼是在嫌氣還原條件下,風化殼中鐵、錳變成活動性較大的低價狀態,磷的活動性也相應增加,硫和氮被還原,在季節性的氧化和還原條件下,部分低價鐵、錳被氧化固定,形成銹色斑紋。這種風化殼分布在地勢比較低洼,易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長期浸潤,如河谷沖積平原河、湖漫灘及洪積扇緣地帶。

2.成土過程

西藏境內成土條件的特殊和復雜多樣,形成眾多獨特的成土過程,而每一種成土過程又不是單獨孤立進行的,往往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從而形成許多種土壤類型。按照土壤形成過程中的有機質積累、礦物分解及化學元素遷移與轉化等特點,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主要成土過程:

(1)原始土壤形成過程。這是土壤形成的初級階段,物理風化起主導作用,母質特征明顯,礦物分解微弱,無明顯的有機質積累,石質土、粗骨土、新積土、風沙土都屬此類土壤。

(2)有機質積累過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植物分解成有機質,在土壤中逐步聚集,這是土壤形成的必然過程,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標志。

(3)鈣積過程。鈣積過程是指碳酸鈣在土壤中遷移和淀積的過程。由于季節性淋溶強度與區域差異的不同,土壤中鈣積程度也不同,隨著降水的增多和干旱程度的降低,依次表現為土壤表層碳酸鈣聚積,剖面中下部碳酸鈣相對聚積,以致出現明顯的鈣積層或碳酸鹽新生體等不同情況。藏東河谷地區的褐土、灰褐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鈣化作用。

(4)鹽堿化過程。因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壤中易溶鹽類隨水分上升,鹽類積累于土壤表層,形成鹽化層。該層內常混有白色粉粒狀結晶鹽體,表面結成殼,即為鹽結皮。在藏北、藏南及阿里較干旱的洼地普遍存在著這種成土過程,在一些水成、半水成土壤形成過程中,常伴生一定的鹽堿化過程,形成鹽化沼澤土、鹽化草甸土和堿化草甸土等。

(5)黏化過程。指土壤中的黏土礦物生成、淋移和聚積過程,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較溫暖氣候條件下,土體內原生礦物分解形成次生黏土礦物;二是土壤表層黏粒隨土壤水分向下淋移。由于兩者的共同作用,結果是在土壤一定深度形成黏化層。藏東“三江流域”干旱谷地的褐土、灰褐土,雅魯藏布江中游各地的灌叢草原土都有這種現象。棕壤、暗棕壤及黃棕壤等淋溶土則比較明顯。

(6)漂灰化過程。西藏東南部的山地森林土壤,因土壤表層過度濕潤,造成大量鹽基淋失,在亞表層中被還原的鐵、錳與有機酸(以富里酸為主)淋溶下移,二氧化硅殘留于亞表層內,形成灰白色或淡白色的漂灰層,呈強酸性反應。這種漂灰化過程常見于暗棕壤、棕壤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的形成過程中。

(7)淋溶棕化過程。在鹽基和游離態的碳酸鈣被淋失的土壤中,亞鐵化合物下移至心土被氧化淀積,形成棕色薄膜包于土粒表面,使土體呈棕色。這種酸性淋溶棕化過程是西藏東南山地棕壤、暗棕壤的主要成土特征。在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的形成過程中,也存在著弱酸性淋溶棕化作用。

(8)富鋁化過程。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濕熱地區,土壤中的硅酸鹽強烈水解,鹽基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鐵、鋁、錳等氧化物殘留于土體,也使土體呈紅黃色。西藏境內的黃壤、紅壤及磚紅壤普遍進行著富鋁化過程。

(9)氧化還原過程。主要指水成、半水成土壤中,因地下水影響出現的還原或還原與氧化交替作用的過程。在地下水的長期淹沒下,土層內因還原低價鐵的存在,土壤形成青灰色的潛育層,隨著水源季節性的升降,鐵、錳不斷地被還原氧化,形成銹斑層。一般在沼澤土中主要進行著還原潛育作用,在草甸土、潮土、水稻土中,氧化與還原兩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0)耕種熟化過程。指自然土壤在人為耕作、施肥、灌溉等農業措施的影響下所發生的土壤熟化過程。可分為水耕熟化和早耕熟化兩種。水耕熟化反映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旱耕熟化反映河谷類旱作土壤的形成過程。土壤熟化程度的高低,反映土壤耕種的歷史和技術水平的高低。

2.1.3 土壤特點

西藏境內,除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簡稱“一江二河”)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河谷流域(簡稱“三江流域”)的河谷地帶和藏東南地區地勢較低外,80%以上的地區海拔在4000m以上,年平均氣溫在1℃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低于-6℃,最熱月平均氣溫不超過10℃。此外,半數以上的地區氣候干旱或半干旱。在高寒干旱氣候條件下,土壤的形成過程物理作用顯著,生物和化學作用微弱;反映土壤質地輕,礫石含量高,粗屑性強,礦物的化學分解程度低,接近母質的組成;土壤有機質的腐殖質化程度不高等特性。如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原土等。

高寒低溫的氣候條件,決定了西藏各類土壤有機質積累明顯而分解緩慢的特點。即使在降水較少、土壤干旱、植物生長季節短的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地區,植被稀疏,覆蓋度不超過40%,牧草年生長量8.2~17.3kg/畝,微生物活動微弱,阻礙有機質的分解與轉化,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積累,一般含量0.5%~3%。

至于降水較豐富的半濕潤高山土壤(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與濕潤山地溫帶森林土壤(棕壤、暗棕壤),氣溫相對較高,生長茂密的草甸及森林植被,每年有大量的植物殘體進入土壤,冬季的寒凍低溫和潮濕嫌氣抑制微生物活動,有機質分解緩慢,積累增多,一般土壤表層有機質達10%以上,最高可達40%,與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森林土壤有機質積累相當或偏高。喜馬拉雅山南側的黃壤和黃棕壤地帶,生物產量較高,有機質積累多在15%以上,與我國江蘇,浙江諸省山地同類土壤基本相當。

西藏高原的急劇隆起,使西藏土壤形成過程具有相對幼年性的特征。首先是礦物分解程度低,黏土礦物中氧化鉀含量只占2%左右,處于脫鉀階段。二氧化硅與三氧化二鋁的比率大于2.5,鐵的游離度較低。其次是土壤剖面發育微弱,層次不明顯。土體內Ca2+、Mg2+、Na+等鹽基離子移動較少,鹽基飽和,有些土壤還保留著古土壤的殘跡特征,如某些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及漂灰化暗棕壤等土壤出現三水鋁礦、埃洛石和蒙脫石等強風化作用產物。

2.1.4 農業耕地土壤

農業耕地是土壤資源的精華,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礎上,經過長時期的人類耕作、灌溉、施肥等措施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各地氣候、成土母質、成土條件、耕作方式、栽培歷史等的不同,耕地的類型質量、肥力狀況差異很大。

西藏地區耕種土壤包括耕種高山草原土、耕種亞高山草原土、耕種亞高山草甸土、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耕種暗棕壤、耕種灰褐土、耕種棕壤、耕種褐土、耕種新積土、耕種黃棕壤、耕種黃壤、耕種黃紅壤、耕種草甸土、潮土、水稻土、灌淤土等16個土類(實控區),總面積680.57萬畝。各類耕種土壤占宜農土壤的面積,以山地灌叢草原土比例為最大,占33.81%,其次是潮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分別占宜農土地面積的12.80%、12.38%、9.47%、8.11%和7.99%。水稻土、新積土、紅壤、棕壤、灌淤土等5個土類耕種土壤較少,依次占宜農土地的比例為0.33%、0.32%、0.36%、0.25%和0.19%。

耕地主要分布在“一江二河”和“三江流域”,共有耕地478.2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70.3%。拉薩、山南、日喀則河谷地帶以耕種亞高山草原土、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和耕種草甸土為最多。東南部地區及喜馬拉雅山南側,耕地土壤以棕壤、黃棕壤為最多,部分發育在亞高山草甸土上。日喀則、山南、昌都、那曲等地區以耕種草甸土和耕種灌叢草原土為最多,河谷地區有相當數量的潮土。

耕種亞高山草原土是西藏耕地土壤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日喀則、山南中西部,阿里西南部地區。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均居中等水平,耕層養分中上水平,全磷和速效鉀較豐富,但區域差異大,一般日喀則地區低于山南地區,相差1~2個等級。質地多為砂質壤土,通透性良好,持水能力較差,易受干旱、風沙危害。

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是耕地土壤的又一主要類型,拉薩、山南、日喀則地區均有較大面積,“一江二河”地區更為集中。耕作層養分含量低,區域差異明顯,西部比東部常低2~3個等級,機械組成類似亞高山草原土,易受風沙危害,但在耕地灌溉后耕作層熟化程度較高,保肥能力增強。

耕種亞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區北部,那曲東部,山南、日喀則的部分區域。潛在肥力上等,有效肥力偏低,是耕地土壤中保肥能力較強的類型之一,但土壤中礫石含量高,耕層中多達20%~40%。耕地海拔部位較高,熱量條件較差,限制了種植業的發展。

潮土是草甸土長期耕作后形成的,全自治區河谷地區均有分布。土層厚,質地好,礫石少,土地利用率和熟化程度較高,但由于開發強度過大以及對養地重視不夠,致使土壤有機質和有效養分含量比較低,亟待采取人工措施予以補充。

耕種棕壤、黃棕壤、黃壤和淋溶褐土分布在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等地區的南部,其中耕種棕壤、黃棕壤多在林芝、日喀則地區。耕種黃壤林芝最多,耕種淋溶褐土林芝、山南最多。其共同特點是肥力較高,比草原類、草甸類土壤上發育的耕種土壤肥力高2~3個等級,有效肥力高1~2個等級,保肥性能也較好。土層較薄,機械組成中等,礫石含量較高,分布部位地形復雜,坡度大,雨水多,易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對發展種植業有較大的限制。

水稻土、灌淤土、耕種棕壤、紅壤是耕種土壤中面積最少的類型。水稻土集中分布在察隅、墨脫縣。灌淤土分布在普蘭縣、札達縣。棕壤、紅壤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側濕潤地區。

各行政區中,日喀則地區的耕地面積最大,為203.3萬畝,占全自治區耕地面積的38.84%。其余依次是昌都107.7萬畝,占20.53%;拉薩83.3萬畝,占15.91%;山南80.5萬畝,占15.39%;林芝36.4萬畝,占6.95%;那曲地區9.03萬畝,占1.72%;阿里地區耕地最少,僅有3.4萬畝,占全自治區耕地面積的0.66%。全自治區63個縣(市、區)有耕地分布,占74個縣(市、區)總數的85.14%。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各縣耕地面積差異很大,少者數千畝,多者可達數十萬畝。耕地面積在1萬畝以下的有7個縣,占有耕地縣數的11.11%,擁有耕地36668.2畝,最少的改則縣僅有5畝耕地。面積在1萬~5萬畝之間的有19個縣,占30.1%,共有耕地646942.2畝。5萬~10萬畝之間的有20個縣,占31.75%,擁有耕地1498884.8畝。10萬~15萬畝之間的有7個縣,占11.11%,擁有耕地832800.6畝。15萬~20萬畝之間的有3個縣,占4.76%,擁有耕地496958.1畝。20萬~25萬畝之間的有5個縣,占7.94%,擁有耕地1075631.9畝。大于25萬畝的有江孜縣和日喀則市,占3.17%,擁有耕地646443.1畝,其中日喀則市375303.1畝,在全區有耕地縣中名列第一[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屏山县| 呼伦贝尔市| 天门市| 增城市| 晋江市| 家居| 渭源县| 三原县| 德安县| 安新县| 洛扎县| 高州市| 民丰县| 德钦县| 许昌市| 黑山县| 顺昌县| 舟曲县| 丰县| 岑溪市| 贺兰县| 灵石县| 湘潭市| 寻甸| 安达市| 周至县| 山东| 赤城县| 棋牌| 皋兰县| 阿拉善右旗| 岱山县| 伊川县| 东方市| 龙里县| 县级市| 平塘县| 麻城市| 勃利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