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國水利發展報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3863字
- 2021-10-25 20:24:57
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進展情況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協同推進,地方黨委政府擔當盡責、狠抓落實,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總體進展順利、超出預期,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河湖管理責任更加清晰明確,很多河湖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多頭管”到“統一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環境水生態開始顯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
一、總體進展情況
按照水利部、環境保護部提出全面建立河長制要做到工作方案到位、組織體系和責任落實到位、相關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到位等“四個到位”總體要求,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北京等23個提出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的省份已按期完成目標任務,此外,黑龍江、青海2省也明確已全面建立河長制,遼寧、廣西、陜西、西藏、甘肅、新疆等6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于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中央要求的全面建立河長制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工作方案出臺方面,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省、市、縣、鄉四級工作方案全部印發實施。河長體系建立方面,全國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2萬名,其中省級河長323人,55名省級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河長,一些地方還將河長體系延伸至村,設立村級河長62萬名(有的地方含巡河員、護河員)。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設置了省、市、縣級河長制辦公室,26個省份成立了河湖管理處、河長制工作處等專門機構或在現有部門增加人員編制,承擔河長制日常工作。配套制度建設方面,中央明確要求建立的河長會議、信息共享、信息報送、工作督察、考核問責與激勵、驗收等六項制度,省級層面已全部出臺,市級、縣級出臺比例達到98%。一些地區還結合河湖管理保護需要,制定出臺地方性行政法規以及河長巡河、工作督辦、聯席會議、重大問題報告等制度。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方面,各地建立并落實監督考核、激勵問責機制,多數省份開展了2~3次督導檢查,不少地方通過河長對口督查、深改組專項督查、政府督查室督查等方式,加大督查力度,并通過發督辦單、限期督辦、掛號銷號等方式狠抓整改落實。
二、水利部等有關部門開展的工作
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把全面推行河長制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擺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
一是迅速動員部署。《意見》印發后,水利部迅即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等9部委聯合召開貫徹落實《意見》視頻會議,對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作出系統安排。聯合環境保護部印發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方案到位、組織體系和責任落實到位、相關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到位等“四個到位”的要求,提出力爭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水利部制定年度工作要點,及時印發階段重點工作提示,指導地方科學有序推進河長制工作。
二是深入宣傳解讀。《意見》出臺后,水利部部長陳雷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對推行河長制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進行深入宣傳解讀。水利部會同環境保護部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宣傳部組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開展系列宣傳報道。水利部在門戶網站開設河長制專欄,將全面推行河長制作為“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主題,舉行全國河長制學習知識競賽,為全面推行河長制營造良好氛圍。
三是強化部門協同。經國務院同意,建立由水利部牽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10部委組成的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召開聯席會議,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年度重點任務,協調解決重要問題。各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中央環保督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生態紅線管控、黑臭水體整治、農村垃圾治理、規范畜禽養殖、加強濕地保護等工作,對各地推行河長制給予有力指導和支持。
四是狠抓督查整改。水利部成立由陳雷部長任組長的推進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部領導牽頭、司局包省、流域管理機構包片的督導檢查機制。陳雷部長對上海、江蘇、浙江、山東、西藏、青海等省份進行實地督導,水利部其他領導也多次分赴各地開展督導。2017年3月和9月,水利部先后兩次對各省份進行督導檢查,派出33個督導組,實地抽查110個地市、200多個縣區,一省一單反饋督導檢查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要求。各流域管理機構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水利部建立推進河長制工作月調度會商制度,每月召開視頻會議,通報各地進展,分析研判問題,督促工作進度。
五是加強技術指導。水利部制定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指南,指導各地科學提出河湖管理保護問題清單、目標清單、任務清單、措施清單、責任清單。舉辦專題培訓班,培訓地方河長制工作骨干300多人。編印培訓教材,錄制音像課件,選派專家授課,支持地方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建立信息報送制度,及時掌握各地工作動態,通過召開座談會、印發工作簡報等方式,大力推介地方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印發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指導意見,構建上下聯通、開放共享的管理信息平臺。
六是嚴格考核評估。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8部門將河長制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環境保護部將河長制納入中央環保督察。水利部聯合環境保護部印發全面建立河長制工作中期評估技術大綱,采取自評估、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各省份開展中期評估,組成32個專家組隨機抽取64個地市、128個縣區,深入鄉鎮進行核查。聯合財政部在中央水利發展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對河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成績突出的省份予以獎補。
三、各地的主要做法、經驗及存在問題
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把全面推行河長制作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堅持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創造了不少好做法好經驗。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層層壓實責任。全國22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主要負責同志、9個省份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河長,親自動員部署、審定方案、巡河調研、解決難題。336位省級負責同志擔任主要河流的河長,累計巡河658人次。有的地方實行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雙河長制”,有的地方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河湖管理保護責任河段、目標任務。不少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主動將問題突出的“老大難”河湖作為自己的“責任田”,帶頭領責履責,形成“頭雁效應”,發揮示范作用。
二是注重協調聯動,形成治水合力。各地以河長制為平臺,充分發揮河長的統籌協調作用。有的成立多部門聯合作戰指揮部,建立協作機制,形成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的實行河長+警長+督察長“三長治河”,設立河道警長、生態法庭,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有的簽訂上下游、左右岸共治協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區域協調,促進水岸共治。流域管理機構積極發揮協調、指導、監督、監測作用,協調推進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河湖聯防聯治。
三是樹立問題導向,開展專項行動。各地發揮河長制平臺作用,針對垃圾河、黑臭水體、劣Ⅴ類水、非法采砂、超標排污、侵占水域岸線等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開展河湖專項整治行動。長江沿線各省(直轄市)組織開展入河排污口、非法碼頭、非法采砂專項整治。不少地方集中治理斷頭河,溝通水系、活化水體,增強河湖自凈能力。有的全面清理涉河湖違章建筑、高稈作物、垃圾渣土,維護河湖良好秩序。有的積極開展生態河湖、生態水系建設及清河、凈湖、護岸、保水等行動,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四是嚴格督導考核,強化激勵問責。各地將督查整改、激勵問責作為壓實責任的重要舉措,大多數省份已經進行2~3輪督導檢查,不少地方還通過黨委政府督查、人大政協監督、深改組專項督察,以及明察暗訪、媒體曝光、電視問政等方式,監督河長履職、部門盡責。有的省份逐月考核點評、定期排序通報,對進度滯后的及時約談督辦。有的聘請社會監督員,建立投訴熱線,實行網上舉報,實現在線處理反饋,推動河長履職情況公開。有的省份樹立“一縣、一鎮、一村”示范典型,對優秀河長、先進集體進行表彰,對市縣實行財政資金以獎代補,對履職不力的干部嚴肅問責。
五是夯實工作基礎,提升監管能力。一些省份制定出臺地方性法規,對河長制作出明確規定。各地加快建立河湖名錄,制定一河(湖)一策方案,加強水質、水量、水生態等監測工作,建設河長制信息化管理平臺。有的將水源地、濕地、溝渠、小微水體等全部納入河長制實施范圍,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有的建立入河排污口“身份證”制度,全覆蓋開展實時監測。有的實施“互聯網+河長制”,整合水利、環保、住建、國土等信息資源,構建掌上治水圈。有的運用河長APP、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河,實現河長動態監管、智慧管水。
六是發動全民參與,推動社會共治。各地大力宣傳普及河長制政策和相關知識,積極推進河長制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涌現出一大批“黨員河長”“企業河長”“鄉賢河長”“巾幗河長”等民間河長和志愿者服務隊。有的地方采取PPP、河道認養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有的地方將河長制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納入村規民約。有的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貧困戶、安排復員軍人作為河湖巡查員、保潔員。總的看,河長制贏得廣大群眾的普遍支持,全社會共抓河湖保護的局面逐步形成。
李春明 劉江 郎勱賢 執筆
祖雷鳴 劉六宴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