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質能轉化原理與技術
- 陳漢平 楊世關主編
- 2649字
- 2021-10-29 15:56:34
1.2 生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1.2.1 化學組成
生物質是多種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組成的復合體,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主要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以及少量的淀粉、蛋白質、脂質等。其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存在形態如圖1.2所示。不同種類的生物質,其成分差異很大。從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利用潛力較大的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組成的全纖維素類生物質。上述組成成分由于化學結構的不同,其反應特性也不同,因此根據生物質的組成特性選擇相應的能量轉化方式十分重要。典型生物質材料的組成成分見表1.3。
表1.3 典型生物質材料的主要組成成分(空干基)

1.纖維素
纖維素是由D-葡萄糖通過β-葡萄糖苷鍵連接而成的多糖。其分子以(C6H12O5)n表示,n為聚合度,為幾千至幾萬,結構式如圖1.3所示。纖維素完全水解后生成D-葡萄糖(單體),部分水解則生成纖維二糖、纖維三糖等n=4~10的多糖。纖維素具有晶體結構,不溶于水,無還原性,水解一般需要濃酸或稀酸在加壓下進行。棉花幾乎100%由纖維素組成;而木材中還含有一定量的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纖維素平均含量為40%~50%。

圖1.2 生物質的主要成分結構圖

圖1.3 纖維素結構式
2.半纖維素
纖維素是僅由D-葡萄糖結構單元組成的多糖,而半纖維素則是由D-木糖、D-阿拉伯糖(以上均為戊糖,五碳單糖)、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以上均為己糖,六碳單糖)等結構單元構成的多糖。其中戊糖多于己糖,平均分子式可表示為(C5H8O4)n。與纖維素有規律的鏈狀結構不同,半纖維素含有支鏈結構,聚合度為50~200,低于纖維素的聚合度,結構式如圖1.4所示。因此,半纖維素與纖維素相比,易于分解,大多可溶于堿溶液。半纖維素中含量較多的是木聚糖,它是D-木糖經1,4-糖苷鍵縮合形成的產物。半纖維素大量存在于植物的木質化部分,如秸稈、種皮、堅果殼和玉米穗等,其含量依植物種類、部位和老幼程度而有所不同,半纖維素前驅體是核糖苷酸。

圖1.4 半纖維素結構式
3.木質素
木質素是植物界中僅次于纖維素的最豐富的有機高聚物。廣泛分布在具有維管束的羊齒植物以上的高等植物中,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特有的所特有的化學成分。木質素是一類由苯丙烷單元,通過醚鍵和碳碳鍵連接的復雜的無定型高聚物,它和半纖維素一起作為細胞間質填充在細胞壁的微細纖維之間,加固木化組織的細胞壁,也存在于細胞間層,把相鄰的細胞黏結在一起。木質素具有立體結構,而且難以被微生物及化學試劑分解,所以具有構成植物骨骼和保護植物的功能,結構式如圖1.5所示。
4.淀粉
淀粉與纖維素一樣,是由D-葡萄糖(和一部分麥芽糖)結構單元構成的多糖,纖維素是以β-葡萄糖苷鍵結合而成的,而淀粉是以α-葡萄糖苷鍵結合而成的。此外,纖維素不溶于水,而淀粉則分為在熱水中可溶和不可溶兩部分,可溶部分稱為直鏈淀粉,占淀粉的10%~20%,相對分子量1萬~6萬;而不溶部分稱為支鏈淀粉,占淀粉的80%~90%,相對分子量5萬~10萬,支鏈淀粉具有分枝狀結構。淀粉在種子、塊狀(根)莖及其他部位以微粒狀態存在于玉米、大豆、山芋、米、麥等農產品中,作為食物具有極高的價值。

圖1.5 木質素結構式
5.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重要物質,約占細胞總干重的60%以上,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相對分子質量很大,由五千到百萬以上,氨基酸主要由碳(C)、氫(H)、氧(O)三種元素組成,另外還有氮(N)和硫(S)。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多種,細胞中的儲存蛋白質以多種形式存在與細胞壁中成固體狀態,生理活性較穩定,可以分為結晶和無定形。粗蛋白含量約相當于該物質中氮元素含量乘以6.25。
6.其他有機成分
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幾乎是所有生物質的組成成分。與這些多糖類碳水化合物相比,生物質中含量較少(在不同物種中含量不同)的物質是甘油酯,它是甘油的脂肪酸酯,根據所結合的脂肪酸基團的數目,可分為甘油單脂、甘油二酯和甘油三酯,特別是甘油三酯,作為脂肪(油脂)在生物質中含量較多。
生物質中還含有少量的生物堿、色素、樹脂、甾醇、萜烴、類萜、石蠟。他們雖然含量較低,但大多數具有生物學特性,作為化學品和藥品的價值較高,這方面的有效利用正在開展之中。
7.無機成分(灰分)
雖然生物質是天然高分子有機物,但也含有微量的無機成分(灰分)。灰分中含有鈣(Ca)、鉀(K)、磷(P)、鎂(Mg)、硅(Si)、鋁(Al)、鋇(Ba)、鐵(Fe)、鈦(Ti)、鈉(Na)、錳(Mn)、鍶(Sr)等金屬,而金屬含量則與生物質的種類有關。樹木和草本植物燃燒后的殘余灰分可以作為肥料播撒在土地上,有利于生物質生產的循環。
1.2.2 元素組成
生物質燃料中除含有少量的無機物和一定量的水分外,大部分是可以燃燒的有機物。生物質燃料的元素的基本組成是碳(C)、氫(H)、氧(O)、氮(N)、硫(S)、磷(P)、鉀(K)等元素。表1.4為典型生物質主要元素組成。
表1.4 典型生物質主要元素組成(單位:%,空干基)

(1)碳(C) 是燃料中的主要元素,其含量多少決定著燃料發熱量的大小,含碳量越高發熱量越高。碳燃燒后生成CO2或CO,并放出大量的熱量。1kg純碳完全燃燒釋放約33913kJ的熱量。碳的存在形式有兩種:①碳與氫、氮等元素組成不穩定的碳氫化合物,為化合碳,燃燒時以揮發物析出燃燒;②固定碳,揮發物析出后在更高的溫度下才能燃燒。柴草中固定碳的含量少于煤炭,而揮發物含量多于煤炭,所以容易著火燃燼。
(2)氫(H)常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燃燒時以揮發氣體析出。1kg氫燃料可放出142256kJ的熱量。但氫的燃燒產物是水蒸氣,汽化潛熱要帶走一部分熱量,實際放熱值為11970kJ。氫含量越高越容易燃燒。
(3)氧(O)助燃但本身不釋放出熱量,而且會降低燃料的發熱量。
(4)氮(N)不能燃燒,一般情況下以自由態排入大氣,但在高溫狀態下可與氧反應生成NOx污染大氣環境。
(5)硫(S)是可燃物質,1kg硫燃燒放熱9210kJ,燃燒產物SO2和SO3與水蒸氣反應生成有害物質,腐蝕金屬,污染大氣,危害人體,影響動植物生長。生物質中硫含量并不大,占0.1%~0.2%。
(6)磷(P)可燃,燃燒后生成P2O5,是草木灰中的磷肥,在生物質元素組成中占比為0.2%~0.3%。
(7)鉀(K)可燃,燃燒后生成氧化鉀,是草木灰中的鉀肥。
在生物質中還有一定量的水分和少量礦物質,水分在燃燒過程中產生水蒸氣,帶走一部分熱量,其他不可燃的礦物質如SiO2、Al2O3、CaO、Fe2O3等組成灰分。灰分對燃料發熱量有較大影響,灰分多,發熱量就少,燃燒的溫度就低。
生物質的元素組成與煤等傳統化石能源相比,其含硫量和含氮量都較低,同時灰分含量也很小,燃燒后SOx、NOx和灰塵排放量都比化石燃料小得多,是一種清潔的燃料。生物質能的優點是燃燒容易、污染少、灰分較低;缺點是熱值及熱效率較低、體積大且不易運輸。直接燃燒生物質的熱效率僅為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