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轉換原理與技術
- 戴松元主編
- 1668字
- 2021-10-29 15:55:40
叢書前言
總算不負大家幾年來的辛苦付出,終于到了該為這套教材寫篇短序的時候了。
這套全國高等院校新能源專業規劃教材、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新能源類“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建設的緣起,要追溯到2009年我國啟動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當時國家提出了要大力發展包括新能源在內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不到十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了重大跨越,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領跑者。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要大幅提升新能源的應用比例,推動新能源成為支柱產業。
產業的飛速發展導致人才需求量的急劇增加。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發布的《綠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實現體面勞動》,2006年全球新能源產業提供的工作崗位超過230萬個,而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報告,2017年僅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就達到了388萬個。
為配合國家戰略,2010年教育部首次在高校設置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并批準華北電力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南大學等11所高校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截至2017年,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已超過100所。
上述背景決定了新能源專業的建設無法復制傳統的專業建設模式,在專業建設初期,面臨著既缺乏參照又缺少支撐的局面。面對這種挑戰,2013年華北電力大學力邀多所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召開了一次專業建設研討會,共商如何推進專業建設。以此次會議為契機,40余所高校聯合成立了“全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聯盟”(簡稱聯盟),聯盟成立后發展迅速,目前已有近百所高校加入。
聯盟成立后將教材建設列為頭等大事,2015年聯盟在華北電力大學召開了首次教材建設研討會。會議確定了教材建設總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戰略,廣泛吸收新能源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認真對標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同時,提出了“專業共性課+方向特色課”的新能源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并由此確定了教材建設兩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以建設新能源各個專業方向通用的共性課程教材為核心;第二步以建設專業方向特色課程教材為重點。此次會議還確定了第一批擬建設的教材及主編。同時,通過專家投票的方式,選定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作為教材建設的合作出版機構。在這次會議的基礎上,聯盟又于2016年在北京工業大學召開了教材建設推進會,討論和審定了各部教材的編寫大綱,確定了編寫任務分工,由此教材正式進入編寫階段。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和建設思路,首批組織出版9部教材:面向大一學生編寫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導論》,以幫助學生建立對專業的整體認知,并激發他們的專業學習興趣;圍繞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3大新能源產業,以能量轉換為核心,分別編寫了《太陽能轉換原理與技術》《風能轉換原理與技術》《生物質能轉化原理與技術》;鑒于儲能技術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編寫了《儲能原理與技術》;按照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對本科畢業生提出的“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以及“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兩項要求,分別編寫了《新能源技術經濟學》《能源與環境》;根據實踐能力培養需要,編寫了《光伏發電實驗實訓教程》《智能微電網技術與實驗系統》。
上述9部教材雖然已完稿并將出版,但這只是這套系列教材建設邁出的第一步。在教育信息化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教材建設必須突破單純依賴紙媒教材的局面,所以,聯盟將在這套紙媒教材建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繼續實施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并為此搭建了兩個數字教學資源平臺:新能源教學資源網(http://www.creeu.org)和新能源發電內容服務平臺(http://www.yn931.com)。
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聯盟將緊跟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繼續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支撐教材建設的途徑,力爭打造出精品教材,為創造有利于新能源卓越人才成長的環境、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新能源專業人才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有鑒于此,新能源專業教材建設永遠在路上!
叢書編委會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