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河流和流域
河流是一種天然水體,是由一定區(qū)域內(nèi)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所補給,并經(jīng)常或間歇地沿著由其自身所造成的連續(xù)延伸凹地流動著。把地面水和地下水補給河流的區(qū)域,即河流的地面集水區(qū)和地下集水區(qū),合稱為流域。下面簡述河流和流域的一般知識。
2.2.1 河流
1.基本概念
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除掉損失一部分以外,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方向和路徑流動,這種水流稱為地面徑流。地面徑流長期侵蝕地面,沖成溝壑,形成溪流,最后匯集而成河流。河流流經(jīng)的谷地稱為河谷,河谷底部有水流的部分稱為河床。受重力作用沿河床流動的水流,稱為河川徑流。
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水流路線,構(gòu)成脈絡(luò)相通的系統(tǒng),稱為水系,又稱河系或河網(wǎng)。水系由干流及其支流組成。一般把直接流入海洋或內(nèi)陸湖泊的河流稱為干流,匯入干流的稱為一級支流、匯入一級支流的稱為二級支流,依次類推。水系一般以它的干流或以注入的湖泊、海洋名稱命名,如長江水系、太湖水系、太平洋水系等。圖2.2為黃河水系略圖,其中虛線所圍部分為黃河水系的范圍,圖中渭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馬連河是黃河的三級支流。不過所謂干流和支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對長江水系而言,漢江是它的一級支流,丹江、南河是長江的二級支流,但對漢江而言,丹江、南河又是它的一級支流。

圖2.2 黃河水系略圖
2.水系類型
水系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形式將影響流域水文過程線的形狀。按照干支流平面組成的形態(tài)差異可將水系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扇形水系。水系如手指狀分布,即來自不同方向的支流較集中的匯入干流。
(2)羽狀水系。支流從左右兩岸相間匯入干流,如羽毛形狀。
(3)格狀水系。干支流分布呈格子狀,這是由河流沿著互相垂直的兩組構(gòu)造線發(fā)育而成。
(4)平行水系。幾條支流近于平行排列,至下游或河口附近始行匯合。
(5)樹狀水系。干支流的分布呈樹枝狀。大多數(shù)河流屬此類型。
一般較大河流,難以用一種類型概括,而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水系類型組成。水系類型直接影響洪水水情變化。如扇形水系和平行水系,支流洪水幾乎同時匯入干流,易造成干流出現(xiàn)較大洪水,而羽形水系因支流洪水是先后匯入干流,洪水對干流威脅較小。
3.河流分段
一條河流通常可分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是指河流的發(fā)源地,在河流的干流上開始具有表面水流的地方,它可能是溪澗、泉水、冰川、湖泊或沼澤等。
上游是河流的最上段,緊接河源,多處于深山峽谷中,坡陡流急,河谷下切強烈,流量小而水位變化大,常有急灘或瀑布,河底縱斷面多呈階梯形。
中游是河流的中間段,兩岸多為丘陵,河床比降較平緩,流速減小,流量加大,沖淤變化不明顯,但側(cè)蝕力量增強,河槽逐漸拓寬和曲折,兩岸常有灘地。
下游是河流的最下段,一般多處于平原區(qū),河槽寬闊,流量較大,流速和底坡都較小,淤積作用明顯,淺灘和河灣較多。
河口是河流的終點,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處所。河口處泥沙淤積嚴(yán)重。入海河流的河口段水情還受潮汐巨大影響。
4.河流的基本特征
河流的基本特征一般用河流斷面、河流長度及河流比降來表示。
(1)河流斷面。河流斷面主要包括河流橫斷面和河流縱斷面,可以用來表示河床的形態(tài)特征。由于水流與河床的相互作用,斷面形狀將時刻不停地發(fā)展變化著。
河流橫斷面是指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斷面,其一般形狀如圖2.3所示。橫斷面內(nèi),自由水面高出某一水準(zhǔn)基面的高程,稱為水位。高水位以下的河床,由河槽與河灘兩部分組成。河槽是河流宣泄洪水和輸送泥沙的主要通道,往往是常年流水,底沙處于運動狀態(tài),植物不易生長;河槽中沿兩岸較高的、可移動的泥沙堆稱為邊灘,其余的部分稱為主槽。河灘則只在汛期才有水流,無明顯的底沙運動,通常生有草、樹木等植物,有的還種植農(nóng)作物。只有河槽而無河灘的橫斷面稱為單式斷面,有河槽又有河灘的橫斷面稱為復(fù)式斷面。河流橫斷面能表明河床的橫向變化。橫斷面內(nèi)通過水流的部分稱為過水?dāng)嗝妫^水?dāng)嗝婷娣e的大小隨斷面形狀和水位而變化。
河流的縱斷面是指河流沿水流方向各橫斷面最大水深點的連線(也稱為深泓線)或河流中線的斷面。沿河流深泓線的斷面稱為源流縱斷面。河流縱斷面能表明河床的沿程變化,如圖2.4所示。一般而言河流縱斷面的坡度從上游往下游逐漸變緩。
(2)河流長度。一般天然河流,從河源到河口的距離,稱為河流長度。近似的河流長度可用曲線計、兩腳規(guī)或其他方法直接在地形圖上沿河流的深泓線量得,但往往比實際長度偏小,需要進行修正。

圖2.3 河流橫斷面的一般形狀

圖2.4 河流縱斷面圖
(3)河流比降。任意河段兩端(水面或河底)的高差稱為落差,深泓線上單位長度內(nèi)的平均落差稱為比降。河流比降有水面比降及河底比降。某一河段的比降,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i——一定河段的比降,可用小數(shù)、百分?jǐn)?shù)(%)或千分?jǐn)?shù)(‰)表示;
H1、H2——河段下游端和上游端的高程(水面的或河底的高程),m;
l——河段長度,m;
ΔH——水面或河底的落差,m,以水面落差計算的i為水面比降,以河底落差計算的為河底比降。
河流比降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變化很大。河口附近的比降受泥沙淤積、潮汐倒灌或大河頂托的影響,變化更大。河底比降相對于水面比降來說比較穩(wěn)定,水面比降還將隨不同的水位而變化。河流比降一般自河源向河口逐漸減小,沿程各河段的比降都不相同。河底比降的沿程變化,其任意斷面間的平均比降(‰)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H0、H1、…、Hn——自出口斷面起沿程各特征點的河底高程,m;
l1、l2、…、ln——各特征點之間沿深泓線的距離,km;
L——河流長度,km。
2.2.2 流域
流域是河流的集水域,降落到地面上的水被高地、山嶺分隔而匯集到不同的河流中,這些匯集水流的區(qū)域,就是流域(或匯水區(qū))。有時我們稱河流某一過水?dāng)嗝娴牧饔颍侵冈摂嗝嬉陨系募畢^(qū)域,即此集水區(qū)域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匯集到河流以后,通過該斷面流出本區(qū)域。
分隔水流的高地、山嶺的山脊線,就是相鄰流域的分界線,稱為分水線(或分水嶺)。分水線就是流域四周最高點的連線,在山區(qū)是流域四周的山脈脊線;平原地區(qū)是四周地面最高點的連線。如秦嶺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線,而黃河和淮河的分水線則是黃河南岸大堤。流域分水線所包圍的平面面積,稱為流域面積或匯水面積,單位為km2。如某水文測站的流域面積是指該水文站斷面以上的集水區(qū)域面積。流域面積是河流水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匯入河流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往往具有不同的分水線,但地下水的分水線不易確定,一般都以地面水的分水線為準(zhǔn)。流域是河水補給的源地,流域的特征直接影響河川徑流的形成和變化過程。流域的特征一般可分為兩類。
1.幾何特征
流域的幾何特征主要是流域面積和流域形狀。流域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匯集的水量多少和徑流的形成過程。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下,流域面積越大,徑流量(徑流量是指一定時間內(nèi)通過河流出口斷面的徑流總體積,常以m3計)就越大,但是流域?qū)搅髯兓恼{(diào)節(jié)作用也越大,因而洪水漲落比較平緩;流域面積越小,則徑流量越小,但洪水漲落較為急劇。流域形狀則主要影響流域內(nèi)徑流匯集的時間長短,也影響徑流的形成過程。若流域形狀狹長而呈羽形[圖2.5(a)],則出口斷面流量就小,徑流過程的變化較小而歷時較長;若流域形狀寬闊而呈扇形[圖2.5(b)],則出口斷面流量較大,而徑流過程的歷時較短。

圖2.5 流域形狀示意圖
2.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指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流域的地理位置一般以流域中心和流域邊界的經(jīng)緯度來表示。由于降雨、蒸發(fā)等各種氣象因素都隨地理位置而變化;因此,一切水文特征也都與地理位置有密切關(guān)系。流域的地形一般以流域平均高程和流域平均坡度來表示。流域平均高程對降雨和蒸發(fā)都有影響。流域平均坡度是確定徑流匯流速度和匯流時間的重要因素,坡度陡則匯流快,土壤入滲減少,使徑流量增大。
另外,流域內(nèi)的地質(zhì)、土壤、森林植被、湖泊等,也都是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與徑流的形成過程都有密切關(guān)系。
2.2.3 山區(qū)河流和平原河流
河流的分類方法很多,由于分類的依據(jù)和目的不同,河流的分類也各不相同。根據(jù)河流的流域地形特點,一般將河流分為山區(qū)河流和平原河流兩大類。對于較大的河流,上游段多為山區(qū)河流,下游段則為平原河流,而中游段常兼有兩類河流的特性,是過渡性河段,稱為山前區(qū)、半山區(qū)河流。對于較小的河流,則上、中、下游河段,可能都屬于山區(qū)河流,也可能都屬于平原河流。
1.山區(qū)河流
山區(qū)河流流經(jīng)地勢高峻、地形復(fù)雜的山區(qū)。河谷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于水流不斷的縱向切割和橫向拓寬而逐步形成。河谷斷面為發(fā)育不完全的“V”形或“U”形(圖2.6),坡面呈直線形或曲線形,斷面狹窄。
山區(qū)河流沿程多為峽谷段與開闊段相間,平面形態(tài)極為復(fù)雜,兩岸與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急彎、卡口比比皆是;縱斷面陡峻,急灘、深潭上下交錯,常呈臺階狀。
山區(qū)河流的特點是:流域內(nèi)坡面陡峻,巖石裸露,匯流時間短,而且降雨強度大,以致洪水暴漲暴落,水位和流量的變幅極大,往往一晝夜間水位可上漲10m之多,但洪水持續(xù)時間不長。山區(qū)河流的比降大,多在1‰以上,而且沿程變化較大,但落差多集中在局部河段。流速也很大,某些河段可高達(dá)6~8m/s。水流流態(tài)紊亂,存在回流、漩渦、跌水和水躍。山區(qū)河流的河床多為基巖、亂石或卵石組成,沖刷變形緩慢,河床比較穩(wěn)定,但易受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的影響,造成河道突然堵塞而劇烈變化。
2.平原河流
平原河流流經(jīng)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區(qū)。河流形成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水流的堆積作用,形成深厚的沖積層,可深達(dá)數(shù)十米至數(shù)百米。沖積層最深處多為卵石,其上為沙夾卵石,再上為粗沙、中沙以至細(xì)沙。枯水位以上的河灘表層,則為黏土、黏壤土。這些泥沙組成的分層現(xiàn)象與河流形成的發(fā)育過程有關(guān)。
平原河流的河谷多為發(fā)育完全的形態(tài),如圖2.7所示。其特點是具有廣闊的河灘,洪水時河灘被淹沒,中、枯水時則露在水面以上。洪水漫灘后,在河灘與河槽聯(lián)結(jié)的部分,因斷面突然擴大,流速驟然降低,泥沙集中在河灘邊緣落淤,往往在靠近河槽處形成地勢較高的自然堤,在遠(yuǎn)離河槽的灘地上則形成洼地、湖泊,而且河灘具有明顯的橫比降。

圖2.6 山區(qū)河流河谷示意圖

圖2.7 平原河流河谷示意圖
平原河流的河槽土質(zhì)松軟,往往一側(cè)被水流沖刷侵蝕,而另一側(cè)淤積成為邊灘(圖2.8),并能逐步發(fā)展形成新的河灘,使河槽左右擺動。河槽中由于水流與河床的相互作用,常形成一系列泥沙沖積體(邊灘、江心灘等),并在水流的作用下不斷變化,因而整個河床也處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
平原河流的流域面積一般較大,而流域平均坡度較為平坦,匯流時間長,河床開闊,調(diào)蓄作用大;洪水漲落較山區(qū)河流緩慢,洪水持續(xù)時間較長。水面與河床比降都較小,多為0.1‰~1‰;流速也較小,一般為2~3m/s,水流較為平順。
平原河流按平面形態(tài)及演變過程,分為4種類型的河段。
(1)順直微彎型(邊灘平移型)河段。河槽順直,邊灘呈犬牙交錯分布,并在洪水期向下游平移,如圖2.8所示。
(2)彎曲型(蜿蜒型)河段。河槽具有彎曲外形,深槽緊靠凹岸,邊灘依附凸岸,凹岸沖刷,凸岸淤積,河槽向下游蜿蜒蛇行,如圖2.9所示。
(3)分汊型(交替消長型)河段。河槽分汊,兩股汊道周期性地交替消長,如圖2.10所示。
(4)散亂型(游蕩型)河段。河槽寬淺,沙灘密布,河床變化急劇,主流擺動頻繁,如圖2.11所示。

圖2.8 順直微彎型河段
(邊灘交錯,緩慢下移,橫斷面上水深交替變化)

圖2.9 蜿蜒型河段(長江荊江蜿蜒型河段)

圖2.10 長江南京附近八卦洲分汊型河段

圖2.11 黃河花園口游蕩型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