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山洪災害的特點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沒有水,大地就失去了靈氣,人類也就無法生存。由大江大河構建的龐大水系是中國的命脈,河流為華夏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洪澇災害也給歷代中國人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成為威脅中華民族安全的心頭之患。治水害,興水利,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的歷史首先就是一部治水史。

中國第一個帝王夏禹,就是因為帶領百姓疏導了黃河,從而獲得了帝位;距今2200多年前,李冰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上主持興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灌溉著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時至今日都江堰仍被奉為水利工程的標桿。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高度重視大江大河治理工作,國家投巨資加快大江大河的治理,水利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不斷加高加固江河堤防,興建和安排了一大批分蓄洪區,建設了許多具有較大防洪能力的綜合利用水庫和河道整治工程,使大江大河防御洪水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跨世紀的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工程,經過長期的設計論證,終于在“八五”期間開工,并在1997年秋相繼截流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對幾千年來災害頻繁的兩大江河的治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終于變成現實。

大江大河的治理,極大地緩解了中國洪澇災害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威脅,但中小河流洪澇災害以及局部山洪災害治理仍然亟待加強。從數據來看,突發性、局地性極端強降雨引發的中小河流和山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全國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比例呈遞增趨勢,每年我國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和山洪地質災害損失約占全國洪澇災害經濟損失的70%,死亡人數占2/3左右。據1950—1999年統計,全國每年因山洪災害死亡人數約為1900~3700人,占全國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62%~69%。1999—2004年,隨著全國防洪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健全,全國因山洪災害死亡人數大幅下降,但占全國洪澇災害死亡總人數的比例卻不斷上升至65%~76%。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突發性強、發生頻繁、范圍廣、損失大的特點。

1.突發性強

由于山洪災害由暴雨引起,同時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山高坡陡,溪河坡降大,山洪匯流快,降水損失小,徑流系數大,導致河流徑流匯集,河水陡漲,水流湍急迅猛異常,造成河堤崩塌,山體滑坡,突發成災,使人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山洪災害是由局部地區小范圍、短歷時、高強度暴雨所形成的。這種暴雨的發生有極強的隨機性,有的以一個村或一個鄉為暴雨中心,有的以一個小流域為暴雨中心,發生的空間和時間都沒有確定性,難以及時準確預報。其次,降雨歷時往往很短,降雨強度又特別大,有的甚至超過100年一遇標準。

2005年6月10日12—15時,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降特大暴雨,3h降雨量達120mm,暴雨頻率為200年一遇,沙蘭鎮斷面洪峰流量850m3/s,洪量約900萬m3,此次山洪災害造成117人死亡,其中小學生105人。圖1-1為暴雨后,山洪沖毀房屋的景象,房屋已經坍塌,災情十分嚴重。

圖1-1 沙蘭鎮房屋被洪水沖毀

2.發生頻繁

暴雨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大范圍暴雨發生概率低,而小范圍暴雨或局部暴雨發生概率相對較高或高得多。從全國近53年的資料看,年年都多次發生山洪災害。山洪災害在年內發生的時間,一般都出現在汛期6—9月之間,尤以7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50天中山洪出現的次數最多,約占全汛期出現次數的74%。山洪在汛期中一天內出現的時間,多發于午后、傍晚或子夜。

1962年7月15日傍晚山西省榆次市東山地區短時間內降雨154mm,山洪暴發,沖入榆次市區,1010個家庭被淹,塌房2300間,死傷400人,沖壞石太鐵路,中斷停車9h。2000多人的財產蕩然無存。南同蒲鐵路停車42h。1981年6月30日靈石兩渡鎮50min降雨70mm,形成局部山洪,圖1-2為兩渡鎮全鎮被洪水淹沒的景象,災情十分慘重,財產直接損失184萬元。

圖1-2 洪水淹沒兩渡鎮

3.范圍廣

除沙漠、極端干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80%集中在汛期6—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時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4.損失大

山洪災害易發區大多地勢高差起伏大,巖性多以變質巖、灰巖、花崗巖組成的山地為主體。巖石層風化嚴重,坡面碎石、砂礫聚積量大。在山洪作用下,巨大的水沙流體對地表產生強烈的水力侵蝕,其結果是侵蝕產沙,削弱了巖土體的抗剪強度,尤其是結構面的抗滑性能降低,使巖土體發展為滑動面和崩塌界面。侵蝕泥沙的沿途堆積補給了土沙量,增加了巖土體的自重,也增大了地下水的動水壓力和靜水壓力,進而降低了斜坡面的穩定性。

在水力與重力的復合作用下,陡坡上的松散土石塊等開始向下滑動或崩塌,則形成了滑坡、崩塌。同時,一股股巨大的水沙流體與滑坡、崩塌的土石塊混為一體,迅速匯集于溝谷,使其儲存土石量增加,形成溝谷形山洪泥石流。因此,在一次持續性的強降雨過程中容易形成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鏈。顯然災害鏈是以山洪這一催化劑形成的。

此外,由山洪誘發的各種致災因子在成鏈與群發過程中,通過各自的致災能量一次又一次地破壞資源、環境與人類社會財富積聚體,致使山洪涉及區域內經濟損失累積值增大,山洪災情嚴重。

山區地形高差較大,河道及溝道坡度也比較陡,在短歷時高強度暴雨出現后,產生的洪水來勢兇猛、強烈,洪水流速很高,一般洪水的平均流速皆在6m/s左右,有時甚至可達10m/s以上,這樣巨大的流速具有強大的沖擊力,極易沖潰堤壩,淹沒農田,沖垮房舍及沿河的一切建筑物。同時在暴雨沿坡面匯流時,可將坡面大量的固體物質、土料隨水沖下,形成黃土塌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給當地群眾和國家財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977年7月29日,山西省運城翟王山一帶降特大暴雨(暴雨中心2h 50min降雨464mm),所有河溝山洪直瀉,沖毀小型水庫4座,民房5500間坍塌,死傷455人,南同蒲鐵路停車42h。圖1-3為洪水沖毀農田時的景象,沖毀農田35000畝,沖走糧食75萬kg,2000多人的財產蕩然無存,災情十分嚴重。

圖1-3 運城翟王山一帶洪水沖毀農田

1988年8月6日,山西省汾陽縣大暴雨形成邊山河道洪水齊發,沖毀河堤,洪水決堤泛濫,淹村莊96個,受災3萬余人,死亡50余人。圖1-4為洪水沖毀河堤的景象,洪水決堤,水利設施40處均毀于洪水,全縣損失近2億元。

圖1-4 汾陽縣洪水沖毀河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永宁县| 杭锦旗| 安多县| 禄丰县| 蕉岭县| 遂溪县| 获嘉县| 鸡西市| 嘉义市| 凌云县| 乡宁县| 绥中县| 同仁县| 阜新| 高尔夫| 来凤县| 阿合奇县| 修水县| 惠水县| 台州市| 广昌县| 苍溪县| 垣曲县| 北安市| 宜阳县| 合江县| 五家渠市| 武义县| 长白| 富蕴县| 高邑县| 繁昌县| 浦江县| 浮山县| 温宿县| 西青区| 邢台市| 连南| 时尚|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