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技術
- 李衛平 任娟慧 任波
- 8217字
- 2021-10-22 21:36:55
2.1 山洪災害調查
山洪災害調查包括防治區山洪災害調查和重點防治區山洪災害詳查。防治區山洪災害調查主要是通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現場調查,核對山洪災害防治區小流域基本信息,收集處理水文資料,調查防治區內山區河道基本信息,調查各自然村落、行政村、鄉(鎮)、城(集)鎮和企事業單位的基本情況和位置分布,調查受山洪威脅的區域、災害類型和歷史災害情況及防治區現狀等,并將受山洪威脅的區域范圍調查結果標繪在工作底圖上。
2.1.1 調查目標與任務
1.調查目標
通過開展山洪災害調查,全面、準確地查清山洪災害防治區內的人口分布情況,摸清我國山洪災害的區域分布,掌握山洪災害防治區內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社會經濟、歷史山洪災害、涉水工程、山洪溝基本情況以及我國山洪災害防治現狀等基礎信息,并建立山洪災害調查成果數據庫,為山洪災害分析評價和防治提供基礎數據。
2.調查任務與內容
(1)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單位,通過內業整理和現場調查,獲取縣(市、區、旗)、鄉(鎮、街道辦事處)、行政村(居民委員會)、自然村(村民小組)和山洪災害防治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包括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工礦企業、學校、醫院、景區等)的基本情況和位置分布,包括居民區范圍、人口、戶數、住房數等,初步確定山洪災害危害程度。
(2)收集整理山洪災害防治區水文氣象資料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方法。
(3)對統一劃分的小流域及其基礎數據進行現場核查。根據地形地貌、社會經濟和涉水工程變化情況,以及分析評價工作需要,使用現場采集終端,對小流域出口節點位置、土地利用情況和土壤植被進行核查,對有變化的區域提出修改建議。
(4)重點調查防治區內影響居民區防洪安全的塘(堰)壩、路涵、橋梁等涉水建筑物基本情況。
(5)調查統計各縣歷史山洪災害情況,包括山洪災害發生次數,發生時間、地點和范圍,災害損失情況。重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山洪災害,確保不遺漏發生人員傷亡的山洪災害事件。
(6)在受山洪災害威脅的沿河村落(城鎮、集鎮),通過現場查勘、問詢、洪痕調查和專業分析等方法,調查歷史最高洪水位或最高可能淹沒水位,綜合確定可能受山洪威脅的居民區范圍(危險區),調查危險區內居民基本情況、企事業單位信息,在工作底圖上標繪出危險區范圍及轉移路線和臨時安置點。
(7)對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典型歷史山洪,參照水文調查規范開展調查,調查洪痕,對洪痕所在河道斷面進行測量,并收集歷史洪水對應的降雨資料,計算洪峰流量,估算洪水的重現期。
(8)對需要防洪治理的山洪溝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山洪溝名稱、所在行政區、現狀防洪能力、已有防護工程情況;山洪溝附近受山洪威脅的鄉(鎮)、村莊數量;人口、耕地、重要公共基礎設施情況;主要山洪災害損失情況、需采取的治理措施等。
(9)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單元,統計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成果,包括自動監測站、無線預警廣播(報警)站、簡易雨量站和簡易水位站等的位置和基本情況。
(10)對影響重要城(集)鎮、沿河村落安全的河道進行控制斷面測量,以滿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計算、現狀防洪能力評價、危險區劃分和預警指標分析的要求。控制斷面測量成果要反映河道斷面形態和特征,標注成災水位、歷史最高洪水位等。
(11)在防治區山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對重點防治區(部分重要城鎮、集鎮和村落)內受威脅的居民區人口,以及住房位置、高程和數量等進行現場詳查,以獲取居民沿高程分布情況。
3.調查的基本原則
(1)真實可靠性。調查對象的信息真實反映山洪災害防治區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水利工程、水文氣象等情況,填報的信息需真實可靠。
(2)規范統一性。山洪災害調查采取中央和地方分工協作、逐級審核、內業和外業互為補充的工作方式。中央通過收集加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遙感衛星影像數據,制作現場調查工作底圖,已獲取了部分調查指標信息。地方各級要在中央統一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指導下,采用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一方法開展調查工作。
(3)充分利用現有成果。山洪災害調查要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如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大比例尺地形圖、近期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水利工程資料、水利普查成果和其他有關專題調查資料,水文、地質資料,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資料,各地方史志等。對已有成果,有的可直接引用,有的可作為復核和評估調查成果的重要參考資料。
(4)有效檢核。在充分應用已有資料的同時,應對原有文檔、圖、表等進行有效檢核,對現場調查,應加強過程控制和審核,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對發現的有關調查設計過程中的不合理之處,應及時向項目主管部門反映。
(5)內外業相結合。山洪災害調查采用內業和外業相結合的原則。內業充分利用各種專業調查和統計部門的成果資料,盡可能多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外業側重于抽查核對。對于內業沒有的信息和指標,現場根據目測、走訪和輔助測量工具獲取所需信息。對于專業性強的測量工作,則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完成。
4.調查技術路線及步驟
根據山洪災害調查的總體目標要求,采取內業調查和外業調查、全面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通過前期準備、內業調查、外業調查和測量、檢查驗收等工作階段,全面查清山洪災害防治區的基本情況,有效獲取山洪災害防治區的基礎信息。
山洪災害調查需基于兩個條件來開展:①基礎數據和工作底圖;②現場數據采集終端軟件。基礎數據和工作底圖包括遙感影像圖層、經保密技術處理的小流域專題圖層及基礎屬性數據、1∶25萬基礎地理信息圖層、土地利用和植被類型圖層、土壤類型和土壤質地圖層。除前期基礎工作已獲得的數據外,調查對象的數據需要在工作底圖上獲取、標繪或填報,并通過工作底圖來建立調查對象之間的空間關聯關系。現場數據采集終端軟件可滿足調查對象的數據錄入、標繪、編輯、打印、上報等作業的基本要求。
山洪災害調查的主要步驟可分為前期準備、內業調查、外業調查和檢查驗收四個階段。山洪災害調查技術路線如圖2-1所示。

圖2-1 山洪災害調查技術路線圖
(1) 前期準備階段。主要包含編制調查方案及相應技術要求、收集處理基礎數據,準備調查工具,成立調查機構、落實調查人員,編制工作方案,開展調查業務培訓,以及宣傳動員等環節。在前期基礎工作中,中央統一組織劃分了小流域,分析提取了小流域基本屬性,制作了工作底圖,開發了現場數據采集終端軟件。工作底圖主要包括衛星影像圖、縣和鄉(鎮)界(線、面)、居民地點、小流域圖及基礎屬性等。
(2) 內業調查階段。以縣級調查機構為主組織實施,針對調查對象的特點,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調查人員登記調查對象名錄,包括調查對象名稱、位置、規模等基本信息。對于可在內業完成的調查任務,直接填寫相應對象的調查信息。對調查的信息進行審核、檢查,確保調查對象不重不漏。確定調查表的填報單位。
(3)外業調查階段。根據內業調查階段的成果和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調查表填報單位或調查員分別通過基層填報、實地訪問、現場測量、工程查勘、推算估算等方法獲取調查數據。
(4)檢查驗收階段。縣級調查機構采取交叉作業的方式,抽取一定比例調查信息進行抽查,與已有成果進行對比,統計分析錯誤率,若不滿足驗收標準要求則重新調查,直至滿足驗收標準為止。通過調查評價數據審核匯集軟件按預先設定的審核關系進行自動校審,發現錯誤及時處理。上級調查機構指導下級調查機構的審核工作,進行隨機抽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避免系統性偏差。
2.1.2 前期準備工作
1.組織協調
地方各級調查主管部門根據任務分工和質量控制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山洪災害調查工作,要做到組織有力、上下協調、措施到位、成果合格。
(1)地方各級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山洪災害調查的組織和領導工作。
(2)地方各級調查主管單位具體組織實施山洪災害調查工作。
2.編制工作方案
山洪災害調查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目標任務、環境條件、各項工作的布置及其工作量、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人員組織、技術及質量保障措施、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經費預算、工作限期和預期成果等。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制定現場調查對象,如塘(堰)壩、橋梁、路涵等涉水工程的具體調查標準和方法。工作方案應做到任務明確,依據充分,工作部署合理,技術方法簡單可行,保障措施得力,文字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所附圖、表齊全、清晰。工作方案應符合相關的技術要求。
3.組織調查隊伍
根據各階段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重點,成立熟悉業務的調查隊伍,做好任務分工并注意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與配合,做到單位人員分工明確、工作任務不重不漏。
4.開展業務培訓
組織調查人員進行相關業務培訓,充分理解各項調查內容和要求,明確各自職責。熟悉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熟悉調查表格及指標的內容和格式,熟練掌握調查工具和軟件的操作使用。
2.1.3 歷史洪水調查
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歷史山洪災害記錄,對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典型場次洪水,按照歷史洪水調查相關要求進行現場調查,考證洪水痕跡,對洪痕所在河道斷面進行測量,并收集調查相應的降雨資料,估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重現期。
1.歷史山洪災害洪水調查成果的內容
(1)洪痕、河道橫斷面及河道縱斷面的調查和測量。具體要求按照《水文調查規范》(SL 196—2015)和《水文普通測量規范》(SL 58—2014)有關規定執行。現場調查歷史洪水痕跡時,需做好洪水考證記錄,包括洪水發生時間、洪水痕跡(包括洪水編號、所在位置、高程、可靠程度)、指認人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址、文化程度)、洪水訪問情況、調查單位及時間。
(2)河道橫、縱斷面測量可參照相關技術要求進行。橫斷面上需標繪洪水位;縱斷面上應繪出平均河床高程線、調查水面線、調查洪痕點及各調查年份歷史洪水水面線。對各洪痕點結合水面線進行可靠性和代表性的分析和評定。
(3)對于一些有重要價值及對估算洪水大小有參考意義的調查訪問資料應進行攝影,攝影的內容一般為明顯的洪水痕跡、河道形勢和地形、河床及灘地的河床質及覆蓋情況等。
(4)收集歷史洪水對應的降雨資料,并估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重現期。內容包括山洪災害發生位置、山洪災害類型、山洪災害發生時間、調查時間、降雨開始時間、最大雨強出現時間、降雨歷時、總雨量、最大雨強、最大雨強至災害發生的時距、降雨發生至災害發生時距、調查最大洪水流量、調查最高水位、重現期、可靠性評定。
(5)編寫調查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調查工作的組織、范圍和工作進行情況;調查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河流及水文氣象特征等方面的概述;調查各次洪水、暴雨情況的描述和分析及成果可靠程度的評價;洪水調查河段地形圖或平面圖(反映調查河段內河床地形及洪水泛濫情況,以工作底圖為基礎編制);對調查成果作出的初步結論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報告的附件,包括附表、附圖、照片。最后將調查成果匯總到調查成果分類匯總表。
2.歷史洪水調查的方法
根據歷史山洪災害記錄,對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典型場次洪水,按照歷史洪水調查相關要求進行現場調查,考證洪痕,對洪痕所在河道斷面進行測量,并收集調查相應的降雨資料,估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重現期,掌握了解該地區歷史洪水情況,為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提供基礎數據。洪水調查整編情況說明表見表2-1。
2.1.4 河道斷面測量
1.河道斷面測量要求
斷面測量工作的范圍為沿河村落、重要集鎮和重要城鎮所在溝道的斷面測量。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每個沿河村落、重要集鎮和重要城鎮測量1個縱斷面和2~3個橫斷面(其中標注居民區成災水位的橫斷面為控制斷面),如有多條支流匯入,每條支流應加測1個縱斷面和2~3個橫斷面(圖2-2~圖2-4)。
表2-1 洪水調查整編情況說明表


圖2-2 單溝道控制斷面位置選擇

圖2-3 兩條溝道交匯處村落控制斷面位置選擇

圖2-4 多條溝道交匯處沿河村落控制斷面位置選擇
(2)沿河村落、重要集鎮和重要城鎮的上下游橫斷面間距,視河段坡降大小、斷面變化程度而定,一般為300~500m,具體可參照《水工建筑物與堰槽測流規程》(SL 537—2011)。選取的橫斷面應能反應河道形狀,盡量選擇河勢平穩、河道順直段,橫斷面間不應有橋梁、堰、陡坎和卡口等;如無法避免橋梁、堰、陡坎和卡口等控制性建筑物,應增加測量控制性建筑物斷面。橫斷面水上部分應測至歷史最高洪水位0.5~1.0m以上;對于漫灘大的河流可只測至洪水邊;有堤防的河流應測至堤防背河側的地面;無堤防而洪水漫溢至與河流平行的鐵路公路圍圩時則測至其外側。
(3)縱斷面測量一般沿溝(河)道深泓線(山谷線)布置,并向上下游斷面外各延伸100~200m。對于有水面的河道在測量河底高程的同時測量水面高程。對于有歷史洪痕的河段需測洪痕點坐標和高程。
(4)斷面屬性描述:河道/溝道的斷面形態(三角形、拋物線形、矩形、復式)和河床底質(泥質、砂質、卵石、巖石)情況。
(5)測量成災水位和歷史最高洪水位。在河道斷面測量階段,對沿河村落和重要城(集)鎮現場詳查階段標志的成災水位位置和歷史最高洪水位位置,測量出經緯度坐標和高程,并轉化為控制斷面上的成災水位和歷史最高洪水位。
2.斷面特征點選取原則
(1)橫斷面的基點:以左岸斷面樁的起點作為橫斷面的基點(即起點距的零點),若自右岸斷面樁作為基點則應注明。
(2)斷面特征點選取:
1) 斷面形態呈三角形時,深泓線上的基點為特征點,根據坡度的變化,其他變坡點之間的水平間距取20~40m,坡度變化超過10°處應選擇一個特征點。
2) 斷面形態呈拋物線形時,深泓線附近坡度變化劇烈,應在5~20m的間距選擇一個特征點,隨著坡度變化減緩,特征點之間的水平間距取20~40 m。
3) 斷面形態呈矩形時,兩邊懸崖頂部、中部和底部各測量一個特征點,溝道底部特征點之間按照實際情況適當測量2~10個點。
4)斷面形態呈復式時,選取斷面特征點符合規定。
(3)當溝道斷面穿過建筑物、構筑物時,斷面上應增加如下特征點:
1) 斷面穿過堤防時,斷面上增加兩個特征點——堤頂點和堤底點。
2) 斷面穿過阻水樹林時,斷面上增加兩個特征點——樹林邊界點。
3) 斷面穿過阻隔河道的建筑物時,斷面上增加兩個特征點——建筑物邊界點。
(4)斷面特征點及野外測量編碼應符合相關的規定。
(5)每個河道橫斷面應有不少于6個能反映河道特征的特征點。測量特征點主要有基點、堤(坡)頂、堤(坡)腳、水邊點、歷史最高洪水位點、深泓線點(或河底點)。
3.斷面測量成果表
(1)縱斷面測量提交成果。縱斷面測量成果由溝道基點構成的深泓線斷面數據和屬性、水面線或歷史洪痕構成,溝道縱斷面成果填入表2-2,歷史洪痕填入表2-3。
(2)橫斷面測量提交成果。橫斷面測量成果由橫斷面經過的河道地形點和屬性、水面、歷史洪痕、成災水位等信息組成,橫斷面成果應填入表2-4。信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橫斷面元素。橫斷面的斷面元素由斷面點的WGS84坐標和國家85高程構成,或由WGS84坐標系和假定高程構成。
表2-2 某村所在溝道縱斷面成果表

注:1.所在位置:填寫城鎮的縱斷面填寫××省××縣;集鎮的縱斷面填寫××省××縣××鎮;沿河村落的縱斷面填寫××省××縣××鎮××村。
2.所在溝道:填寫溝道名稱。
3.行政區劃代碼:填寫斷面所在行政村的區劃代碼。
4.控制點經度:本村落平面控制點經度,保留7位小數。
5.控制點緯度:本村落平面控制點緯度,保留7位小數。
6.控制點高程:本村落的控制點高程。
7.高程系:①85高程系;②假定高程系。
8.測量方法為:①水準儀/卷尺測量法;②GNSS RTK測量法;③全站儀法;④三維激光掃描方法的其中一種。
9.距離:距上一測點的距離。填寫距離和量距方向時,必須填寫起點和終點的經緯度。
10.量距方向:為兩點之間的方位角。如填寫測量點的經緯度則不需要填寫量距方向。
11.河底高程:縱斷面河底點的高程,保留3位小數。
12.水面高程:沿河道的水面高程,保留3位小數。
13.經度:縱斷面測點經度,保留7位小數。
表2-3 某村所在溝道歷史洪痕成果表

注:1.所在位置:填寫城鎮的縱斷面填寫××省××縣;集鎮的縱斷面填寫××省××縣××鎮;沿河村落的縱斷面填寫××省××縣××鎮××村。
2.所在溝道:填寫溝道名稱。
3.行政區劃代碼:填寫斷面所在行政村的區劃代碼。
4.測量方法為:①水準儀/卷尺測量法;②GNSS RTK測量法;③全站儀法;④三維激光掃描方法的其中一種。
5.測點經度:所測洪痕點的經度,保留7位小數。
6.測點緯度:所測洪痕點的緯度,保留7位小數。
7.測點高程:歷史洪痕點的高程,保留3位小數。
8.洪水場次:產生洪痕的洪水時間,按年月日填寫。
2) 橫斷面點排列順序。野外測量的斷面點經常是無序的,內業工作需要給橫斷面點排列順序,排列順序法則是:以左岸第一點為基點,并從基點開始,面向下游方向,斷面點由左到右排序,斷面點元素與屬性一同排序,并將測量的斷面點坐標歸算到橫斷面線上。
3) 斷面成果表。斷面成果表由點號、特征點(可統一填寫名稱或屬性代碼)、WGS-84北坐標(緯度)、東坐標(經度)和高程組成,格式見表2-4。
表2-4 某村所在溝道橫斷面測量成果表

注:1.所在位置:填寫城鎮的橫斷面填寫××省××縣;集鎮的橫斷面填寫××省××縣××鎮;沿河村落的橫斷面填寫××省××縣××鎮××村。
2.行政區劃代碼;填寫斷面所在行政村的區劃代碼。
3.所在溝道:填寫橫斷面所在溝道名稱。
4.斷面標識:0代表上游;1代表下游;2代表控制斷面。
5.斷面形狀類型:A:矩形;B:拋物線形;C:三角形;D;復合型。
6.河床底質:0:巖石;1:砂礫石;2:砂土;3:壤土;4:黏土。
7.測量方法為:①水準儀卷尺測量法;②GNSS RTK測量法;③全站儀法;④三維激光掃描方法的其中一種。
8.基點經度:橫斷面所在坐標系內起點的經度,保留7位小數。
9.基點緯度:橫斷面所在坐標系內起點的緯度,保留7位小數。
10.基點高程:橫斷面所在坐標系內起點的高程。
11.斷面方位角:橫斷面的方位角,保留4位小數。
12.歷史最高水位:根據洪痕確定的歷史最高水位。
13.成災水位:防治區內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最低水位。
14.起點距:左岸基點的起點距為0。如定右岸為基點,基點的起點距填寫斷面最長距離。基點的起點距為必填項(填寫經緯度數據可不填寫起點距)。
15.高程:測點的高程,保留3位小數。
16.經度:測量點的經度,保留7位小數。
17.緯度:測量點的緯度,保留7位小數。
18.糙率:根據現場下墊面情況,參照水文手冊中下墊面糙率值分段填寫。
(3)成果文件組織和命名。為保持斷面成果的統一性與規范性,對提交成果文件夾的數據存儲方式進行統一規定。斷面成果包括斷面測量成果報告和斷面測量成果表。斷面測量成果報告文件格式為*.doc,斷面測量成果表文件格式為*.xls。斷面成果存儲時分三級文件目錄組織,其中:第一級以縣為單位進行組織,第二級文件夾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組織,第三級文件夾以斷面組號為單位組織(斷面組號從001開始順序編起),包含縱斷面成果和橫斷面成果文件。
4.涉水工程調查
(1)重點調查防治區內對沿河村落防洪安全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塘(堰)壩、橋梁、路涵等工程。選擇塘(堰)壩、橋梁、路涵等調查對象的原則是:在洪水期間,可能嚴重阻水;或可能因雜物阻塞等原因會造成水位抬高,淹沒上游居民區;或可能因工程潰決威脅下游居民區安全的工程必需調查。各地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調查對象。
(2)現場將工程位置標繪在工作底圖上,位置標繪相對誤差要求不超過10m。
(3)對工程主體拍攝滿足分辨率要求(像素不小于800ppi×600ppi)的照片存檔,照片應能反映工程主體與周邊地形的關系,反映工程的主體結構尺寸。拍照片的時候,在涉水建筑物旁豎一個不小于2m長的標尺,以便能根據照片中的標尺估計建筑物的大概尺寸。每個調查點照片不超過3幅。
(4) 塘(堰)壩工程的調查范圍是:塘壩的容積限制為1萬m3以上、10萬m3以下;(堰)壩的壩高限制在2m以上。調查內容包括所在政區名稱、塘(堰)壩代碼、塘(堰)壩名稱、總庫容、壩高、壩長、擋水主壩類型。
(5) 路涵的調查內容包括所在行政區名稱、涵洞名稱、涵洞編碼、類型、涵洞高、涵洞長、涵洞寬。
(6) 橋梁的調查內容包括所在政區、橋梁名稱、橋梁編碼、類型、橋長、橋寬、橋高。
(7) 重點調查在居民區附近、對河道行洪有較大影響的橋梁和路涵;對居民區安全影響較小的規模較大或規模很小的路涵和橋梁可以不調查。
2.1.5 居民住房位置和高程測量
(1)對重要城(集)鎮、沿河村落居民戶住房位置及基礎高程進行測量,測量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可能淹沒水位)以下的居民住房。
(2)重要城(集)鎮、沿河村落居民戶住房位置及高程測量與河段內各組縱橫斷面河底高程測量同步進行,采用同一坐標系統和高程系。
(3)每座住房測量一個代表坐標點(平面坐標和基礎高程);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的每個建筑物測量一個坐標點(平面坐標和高程點)。
- 泥沙作用下放射性核素在河道中輸運的三維數值模擬
-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2018第五屆中國(國際)水生態安全戰略論壇論文集
- 松遼流域水環境監測概論(松遼流域水資源保護系列叢書(一))
- 水生態文明城市投融資與建設管理
- 建筑電氣
- Zhejiang Mode of Optimal Hydropower Resources Allocation
- 鋼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
- 太湖生態動力學模型研究
- 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指導(全國應用型高等院校土建類“十三五”規劃教材)
- 沖積河流泥沙基本與實際問題研究
- 巨型水力發電機組蝸殼埋設方式研究
- 嚴寒地區:某水利樞紐工程安全監測系統鑒定及評價
- 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度實踐(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系列叢書)
- 基于多源數據的云南土壤墑情監測技術研究
- 水文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