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
-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組織編寫 楊進懷主編
- 2374字
- 2021-10-22 21:35:06
2.3 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是指介紹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較重要的小流域水質和水量、河(溝)道水文地貌、村莊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生活生產垃圾等方面典型指標的調查。
2.3.1 小流域水質和水量
采取實地考察、村民詢問、定點監測的方式,對小流域可能形成污染的各點源包括家畜養殖、生活污水與垃圾、民俗旅游、采礦點、施用化肥農藥等進行詳細調查,以定量了解這些污染源的分布地點、污染程度、污染方式、污染影響范圍等情況。
(1)調查地點選擇及布設。①按全流域調查原則,典型調查點應分布到整個流域,充分考慮在上、中、下游及支、主溝道、流域出口布設;②按多污染源調查原則,調查點應充分考慮受生活污水、養殖污水、旅游景點及飯店、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嚴重影響區域的上下游情況布設,要能反映污染源的影響范圍和程度;③地表地下水調查原則,應將流域水體分為地表水、地下水、水庫塘壩(截流)水等進行調查,必要時可對水體生物進行調查;④監測點避開死水及回水區,溝道內應選擇水流平緩無急流湍灘地段。
(2)調查時間。化學指標盡量在汛期(6—9月)或有水時段采樣;生物指標枯水期(4月或5月)和豐水期(8月或9月)各采樣1次。
(3)調查方法。調查方法與要求需符合以下規定:流量調查采用斷面測流法或測流設施法,應符合GB 50179—2015的規定;水質采樣應符合SL 219—2013的規定,如果采樣點河床上有水,采樣時直接取水樣,如果取樣點河床上沒有水,在河床附近適宜地點挖坑,挖到水后取樣,取樣后,應在24h內送檢。
2.3.2 河(溝)道水文地貌
(1)小流域河(溝)道分級與編號。在對小流域內主要河(溝)道調查時,應先對河(溝)道進行分級及編號。
河(溝)道分為五級:主溝、一級支溝、二級支溝、三級支溝和四級支溝;河(溝)道編號用河(溝)道分類碼R+5位阿拉伯數字表示;阿拉伯數字按從主溝到第四級支溝依次排列,數字大小為每一級支溝的條數序號;支溝排號不足四級的,用0表示。
例如,某溝道為第一條主溝第三條一級支溝第二條二級支溝下的第一條三級支溝,則編號為R13210,具體如表2-1所示。
表2-1 溝道分級示意表

(2)調查方法與內容。主要包括以下6點。
1)調查應當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前實施。宜在汛期及其前后(5—10月)開展。全市范圍內的調查建議每10年開展1次。
2)可采取人工或遙感調查相結合的方法。
3)每條河(溝)道要從河口開始、沿下游向上游逐步開展調查。
4)應開展每個單元的起始點定位、路線跟蹤與特征記錄。
5)每個單元調查類型、因子及屬性的選擇應按表2-2的規定進行。各因子調查方法見北京地方標準(DB11/T 548—2008)附錄D。
6)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手段完成調查數據的輸出與整理。
表2-2 河流水文地貌的調查因子

2.3.3 小流域村莊污水
小流域污水調查按污水來源不同(如養殖場、學校及居民等)逐個開展調查。養殖場規模調查年存欄數,工廠規模調查主要產品產量,賓館、民俗旅游戶規模調查接待能力,學校按在校師生人數,其他居民按常住人口總數調查填寫村莊污水調查表格。同時按相關規范計算年用水量、年排放量。必要時可開展典型農戶用水、典型企事業單位用水定點調查,以了解當地農戶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用水量和排放量。
實地調查各排污口或污染源位置距流域出口、距最近河道距離,也可在圖上進行量測。村莊污水調查表如表2-3所示。
表2-3 村莊污水調查表

2.3.4 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在農業、林業生產過程中施用化肥、農藥等引發的污染,重點是查清各地塊、各作物化肥、農藥的施用種類、施用時間、施用數量、施用強度等情況。
(1)化肥施用情況。化肥施用強度是指一年內單位面積農地或林地實際施用的化肥數量。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純量計算,折純量是指將氮肥、磷肥、鉀肥分別按含氮(N)、含五氧化二磷(P2O5)、含氧化鉀(K2O)的百分比成分進行折算后的數量。由化肥種類和年施用量計算其折純量,再結合施用面積計算化肥施用強度。
作物種類:包括流域內種植的農作物、經濟林等,填寫具體的作物名稱。
施肥時間:從該作物年內第一次施肥開始計,精確到施肥月份的上、中、下旬。
化肥種類:具體到施用化肥的名稱,如尿素、硫酸銨、過磷酸鈣、氯化鉀等。如每次施用不止一種化肥,可在同一格內依次填寫,用逗號隔開,并保證施用面積和施肥量的填寫順序與之對應。化肥施用情況調查表如表2-4所示。
表2-4 化肥施用情況調查表

(2)農藥使用情況。農藥使用情況調查主要參照《農藥安全使用規則總則》(NY/T 1276—2007)中的項目,調查地塊上農作物的施藥種類、方法、時間及頻次等。農藥使用情況調查表如表2-5所示。
表2-5 農藥使用情況調查表

2.3.5 小流域生活生產垃圾
小流域生活生產垃圾調查主要是查清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產生垃圾的種類、數量、分布、處理處置等情況。可根據小流域所處區域是否適合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重點調查流域內生活垃圾、畜禽糞便排放、作物秸稈產生量等情況。
(1)生活垃圾。根據實際調查和結合相關文獻,小流域農村人均日生活垃圾產生量取值為0.8~1.0kg/(人·d)。由于不同區域生活垃圾產生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可根據實際調查情況確定計算參數。
計算農村廚余垃圾量,可按人均廚余垃圾日產生0.25kg、容重1.3t/m3計算。
(2)畜禽糞便排放。不同種類的畜禽產生的畜禽糞便的總量,為每類畜禽的養殖數量與每頭(只)畜禽的日糞便產生量的乘積之和,即畜禽糞便產生量(kg/d)=豬糞便產生量kg/(頭·d)×豬養殖數量+牛糞便日產生量kg/(頭·d)×牛養殖數量+每只雞糞便日產生量kg/(只·d)×雞養殖數量。華北地區畜禽糞便日產生量如表2-6所示。
表2-6 華北地區畜禽糞便日產生量

注 蛋雞糞便日產量取0.16kg/(只·d),肉雞為0.12 kg/(只·d)。
(3)作物秸稈產生量。秸稈產生量通常利用國家統計部門或農業部門公布的作物經濟產量與秸稈系數計算得出,即
小流域作物秸稈量=作物經濟產量×秸稈系數
主要農作物秸稈系數為小麥1.25,玉米1.21,豆類1.54。
另外,小流域的有機垃圾也可考慮調查林果業產生的果肉、果殼、枯枝落葉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