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報告(上冊)
-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
- 16428字
- 2021-10-22 18:32:59
第2章 普查任務與組織
2.1 普查目標
水利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國家資源環境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基礎水信息的基準性調查。通過水利普查,全面查清山西省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況,系統掌握山西省江河湖泊開發治理與保護的現狀,摸清經濟社會用水狀況,了解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由此全面摸清山西省水利發展狀況,建立起基礎水信息平臺,為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礎水信息支撐和保障。
開展全國水利普查,對于科學謀劃山西水利的長遠發展,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與深遠意義。
2.2 普查任務
1.全面查清江河湖泊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全省江河湖泊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查清江河湖泊的數量及其分布,查清江河湖泊的水文特征狀況。
2.全面查清水利工程基本情況
通過對水利工程的普查,查清全省各類水利工程的數量與分布、規模與能力以及實際效益等基本情況。
3.全面查清經濟社會用水狀況
通過對城鄉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建筑業用水、第三產業用水等國民經濟各行業用水以及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的調查,查清全省經濟社會用水的狀況。
4.全面查清江河湖泊開發治理保護情況
通過對江河湖泊取水口、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河湖治理情況的普查,查清全省江河湖泊開發治理與保護的基本情況。
5.全面查清水土保持情況
通過對土壤侵蝕情況、侵蝕溝道、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等的調查,掌握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情況及其動態變化等。
6.全面查清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
通過對各類水利單位和機構的調查,查清全省水利單位的數量與分布、從業人員數量與結構、資產規模與運營的狀況等。
7.全面查清灌溉面積與灌區情況
通過對灌溉面積、灌區基本情況、灌排工程設施現狀的普查,查清全省灌溉面積與分布、灌區的數量、分布與灌溉面積以及灌排工程等情況。
8.全面查清地下水取水井情況
通過對地下水取水井情況的普查,查清全省地下水取水井的數量、分布以及取水量等情況,查清地下水水源地情況。
2.3 普查原則
1.全面系統的原則
水利普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做到全面、系統和科學,又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系統分析各項普查內容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合理劃分普查對象,科學設計指標體系,注重不同領域和專業普查之間的相互銜接和平衡,保證成果的完整性。
2.規范統一的原則
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和規范的普查流程開展普查工作;對有關普查的基本概念、口徑、指標等要規范統一;調查和分析的方法要規范科學;普查的分區、統計單元及相關分類要符合國家標準的統一要求。真正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一方法和統一手段,為獲取統一協調的普查成果提供保障。
3.真實可靠的原則
按“在地原則”對調查對象進行全面的清查摸底,并結合普查的需要,建立起規范的基層檔案登記管理制度;深入實地開展調查和分析工作,客觀反映普查對象的實際情況,保障數據的真實性;按照統一的數據處理方案進行數據處理,保障成果的科學性;嚴格按照質量控制和保障體系進行數據的審核、抽查、驗收,確保普查成果的真實可靠。
4.突出重點的原則
在“不重不漏”的前提下,普查內容以滿足普查的目標為準,重點調查實際工作中急需的、可度量的、易統計的指標。從水利基礎數據現狀和水利發展需要的迫切性出發,確定普查內容和普查指標。
5.內業與外業相結合的原則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包含多項普查任務,充分利用GPS、GIS、RS等技術方法,結合已有相關成果,利用模型方式,內業分析提取數據,充分利用檔案查閱、圖形量取等內業方式開展普查。河湖基本情況普查和水土保持情況普查采取內業分析提取與外業復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其他普查充分利用普查工作底圖開展工作,結合實地訪問、外業勘測等方式開展普查,盡量減少外業普查的工作量。
2.4 普查時點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1年12月31日24時,時期為2011年度。凡是2011年年末資料,如“2011年年末單位人員”等數據,均以普查時點數據為準;凡是年度資料,如“2011年供水量”等數據,均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全年數據為準。
2.5 普查對象、范圍與內容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范圍為:全省境內所有河流湖泊、水利工程、重點經濟社會取用水戶以及水利單位。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包括“6+2”項普查內容:即河湖基本情況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經濟社會用水情況調查、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普查,以及灌區和地下水取水井兩個專項普查。各項普查對象與內容具體如下。
1.河流湖泊基本情況普查
普查流域面積在50km2及以上河流的名稱、位置、流域面積和數量;常年水面面積在1km2及以上湖泊的名稱、位置、水面面積和數量;流域面積在100km2及以上河流的流域水系自然特征、水文特征;常年水面面積在10km2及以上湖泊的形態特征。
2.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
以獨立發揮作用的各類水利工程為普查對象。查清各類水利工程的數量、分布等基礎信息,重點查清一定規模以上的各類水利工程的基本情況、工程特性、作用與效益及管理情況等。對規模以下的工程主要查清數量及規模情況。
(1)水庫工程:重點調查總庫容10萬m3及以上的水庫,10萬m3以下的水庫,僅查清其數量和總庫容。
(2)水電站工程:重點調查裝機容量500kW及以上的水電站,裝機容量500kW以下水電站,僅查清其數量和裝機容量。
(3)水閘工程:重點調查過閘流量5m3/s及以上的水閘,過閘流量1(含)~5m3/s之間的水閘工程,僅查清其數量和過閘流量。過閘流量1m3/s以下的水閘工程不調查。
(4)泵站工程:重點調查裝機流量1m3/s或裝機功率50kW及以上的泵站,裝機流量1m3/s且裝機功率50kW以下的泵站工程,僅查清其數量和規模。
(5)引調水工程:重點調查跨流域且跨水資源三級區的引調水工程,不包括應急供水和臨時生態補水的引調水工程。
(6)堤防工程:重點調查堤防級別5級及以上的堤防,5級以下堤防僅查清其數量及長度。
(7)農村供水工程:重點調查供水規模200m3/d及以上或供水人口在2000人及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規模200m3/d以下且供水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或分散式供水工程,以村為單元調查其數量及供水情況。
(8)塘壩工程:調查容積500m3及以上的塘壩,以村為單元查清其數量、容積及主要效益。
(9)窖池工程:調查容積10m3及以上、500m3以下的窖池工程,以村為單元查清其數量、容積及主要效益。
3.經濟社會用水情況調查
在摸清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戶、灌區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公共供水企業、工業用水戶、建筑業和第三產業用水戶等各類經濟社會用水戶數量及有關情況的基礎上,采取用水大戶逐個調查與一般用水戶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流域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調查。查清城鄉生活、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等經濟社會各行業用水情況,以及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狀況。
(1)城鄉居民家庭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根據抽樣的方法選取城鄉居民家庭用水戶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常住人口、不同水源的年用水量、家庭年用水總量等指標。
(2)灌區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跨縣灌區和規模以上非跨縣灌區全部作為調查對象,規模以下灌區選取典型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耕地及非耕地實際灌溉面積、不同水源的年取水量、年取水總量、年用水總量等指標。
(3)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部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不同種類的畜禽存欄數、年用水量等指標。
(4)公共供水企業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所有城鎮公共供水企業和日供水量1000t及以上,或用水人口1萬人及以上的農村公共供水單位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供水人口、不同水源類型的年取水量、年用水總量、不同用途的年供水量等指標。
(5)工業企業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工業用水大戶全部作為調查對象,其他工業用水戶分為高用水工業與一般用水工業,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工業總產值、主要產品用水量、火核電企業主要指標、不同水源的年取水量及年用水量、年排水總量等指標。
(6)建筑業企業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選取一定數量的建筑業企業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完成施工面積、不同水源的年用水量及年用水總量、年排水總量等指標。
(7)第三產業單位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將第三產業用水大戶全部作為調查對象,其他用水戶分為住宿餐飲業及其他第三產業,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主要調查2011年從業人員數量、主要行業指標(商店面積、飯店餐位、賓館床位等)、不同水源年用水量及用水總量等指標。
(8)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情況調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主要調查2011年綠地灌溉用水量、環衛用水量以及河湖補水量等指標。
(9)區域經濟社會主要指標調查:收集整理反映區域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包括常住人口、實際灌溉面積、畜禽養殖數量、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建筑業房屋竣工面積以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等指標。
(10)經濟社會用水情況調查除需要對確定的調查對象進行用水調查外,還需要依據調查對象的調查成果,結合收集區域的經濟社會指標,進行全口徑用水量的推算,并進行供用水量平衡分析,最終獲得區域經濟社會供用水量成果。
4.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普查
查清河流湖泊的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的總體情況。重點調查河湖取水口及取水量、地表水水源地及供水量、河流湖泊治理及水功能區劃、入河湖排污口及入河湖廢污水量等情況。
(1)河湖取水口:普查河流湖泊(含河流上的水庫)上的所有取水口,重點普查規模以上(農業取水流量0.2m3/s及以上,非農業用途年取水量15萬m3及以上)取水口的基本情況、取水用途及取水量、取水許可及管理等。規模以下取水口僅查清數量、取水量及取水用途。
(2)地表水水源地:普查向城鎮集中供水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以及向鄉村集中供水且供水人口在1萬人及以上或日供水量在1000m3及以上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主要調查水源地基本情況、水源保護區、供水用途、供水量及管理情況等。
(3)河湖治理保護情況:普查流域面積100km2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積10km2及以上湖泊的治理保護情況。重點調查具有防洪任務的河段和湖泊。河流治理保護情況普查主要包括基本情況、河流治理及達標情況、水功能區劃及管理系統。湖泊治理保護情況主要普查內容包括湖泊基本情況、湖泊治理情況、水功能區狀況及管理系統。
(4)入河湖排污口:普查河流湖泊(含河流上的水庫)上的所有入河湖排污口。重點普查規模以上(入河湖廢污水量300t/d及以上或10萬t/a及以上)的入河湖排污口的基本情況、排污口設置許可情況、污水類型及入河湖廢污水量等。規模以下排污口僅查清數量。
5.水土保持情況普查
水土保持情況普查內容包括土壤侵蝕、侵蝕溝道和水土保持措施3個方面。
(1)土壤侵蝕:普查對象包括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普查內容包括土壤侵蝕影響因素(包括氣象要素、地形、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的基本狀況,土壤侵蝕的分布、面積與強度。具體如下:
1)水力侵蝕普查:包括水力侵蝕區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轄區內的典型水文站點的日降水量、坡長坡度、土壤、土地利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及耕作措施。
2)風力侵蝕普查:包括風力侵蝕區典型氣象站的風向與風速、土地利用、地表濕度、地表粗糙度、地表覆被狀況(包括植被高度、郁閉度或蓋度,地表表土平整狀況、緊實狀況和有無礫石)。
(2)侵蝕溝道:普查對象是指因水土流失尤其是溝蝕而形成的溝道,不包括其他類型的溝道。普查內容包括溝道的位置、幾何特征等,具體包括侵蝕溝道的起訖經度、起訖緯度、溝道面積、溝道長度、溝道縱比。
(3)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對象指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不包括耕作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基本農田(包括梯田、壩地和其他基本農田)、淤地壩、坡面水系工程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經濟林和種草等。
治溝骨干工程(庫容在50萬~500萬m3的骨干淤地壩)進行重點詳查。內容包括治溝骨干工程名稱、控制面積、總庫容、已淤庫容、壩頂長度、壩高和所屬項目。
6.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普查
查清主要從事水利活動的法人單位,水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所屬單位管理的從事非水利活動的法人單位,以及鄉鎮水利管理單位。普查的法人單位類型包括: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和社會團體4種類型。重點調查水利系統內各類單位的名稱、類型等基本情況,主要業務活動、人員情況、供水指標、資產財務狀況、資質情況、信息化情況等,以及所有鄉鎮水利管理單位的類型、人員情況、資產財務狀況、信息化情況等;水利系統外單位簡單調查。
7.灌區專項普查
全面查清全省灌溉面積及其分布,灌區的數量、分布、灌溉面積、灌排工程設施等情況。
(1)灌溉面積:以行政村為單元,查清總灌溉面積、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積、井渠結合灌溉面積、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面積、噴灌面積、微灌面積以及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等情況。
(2)灌區:重點調查2000畝及以上灌區的整體情況,包括灌區概況、灌溉面積和管理情況等,調查灌排渠系狀況,流量在1m3/s及以上的灌溉渠道、灌排結合渠道和流量在3m3/s及以上的排水溝道及相應建筑物,以灌區為單元進行逐條調查;流量在0.2~1m3/s之間的灌溉渠道、灌排結合渠道和流量在0.6~3m3/s之間的排水溝道及相應建筑物,以灌區為單元按照流量分級填報其數量、長度等,2000畝及以下灌區,主要查清其數量、灌溉水源類型及灌溉面積等情況。
8.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
全面查清全省地下水取水井的數量、分布及取水量等情況,查清地下水水源地情況。
(1)取水井:重點調查規模以上機電井(包括井口井管內徑200mm及以上的灌溉機電井、日取水量20m3及以上的供水機電井)。查清水井位置、埋深、水泵型號、地下水類型等基本情況,水源類型、取水用途及取水量等取水狀況以及管理情況。規模以下機電井和人力井以村為單元調查,主要查清數量、取水量及供水效益等情況。
(2)地下水水源地:調查日取水能力在0.5萬m3及以上的地下水水源地,查清其位置、地下水類型等基本情況,取水用途、取水量等取水狀況以及管理情況。
2.6 普查技術與方法
2.6.1 總體技術路線
根據普查總體目標要求,依照“在地原則”,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工作單元,內業分析提取數據與外業調查相結合,采取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等多種調查形式,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資料,積極開展部門之間的協作與交流。通過制訂“從下到上”的信息獲取、審核、傳輸、存儲、分析為一體的普查數據處理規范,建立普查數據庫體系,構筑“國家—流域—省—地—縣”5級水利普查信息管理系統。
普查數據的收集采用清查登記、檔案查閱、現場查勘、計量設施記錄、實地監測、調查推算、DEM(數字高程模型)和DLG(數字線劃圖)數據融合提取技術、遙感分析等多種調查方式與技術手段。普查數據填報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進行,并對填報數據進行審核、檢查與訂正,完成數據的錄入和轉換,利用普查信息管理系統,逐級上報審核與匯總分析。
2.6.2 主要技術方法
針對不同的普查內容,分別采取以下技術方法開展普查:
(1)河湖基本情況普查。采取內業提取數據、外業實地調查復核的方法。全國利用1:5萬DEM、DLG、DOM(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和分辨率為2.5m、20m的影像數據,分析提取河流湖泊的基本特征參數,繪制出河湖清查圖與河湖特征清查表。各級普查機構對河湖清查圖與特征清查表進行核對并填報,同時填報水文測站、實測和調查最大洪水普查表,逐級上報匯總,形成河湖基本特征、河流水系特征及湖泊的形態特征成果。
1)河湖普查流程。本次河湖基本情況普查充分利用已有大量外業實測資料,在3S技術的支撐下,采用內業綜合分析、復核再調查的普查方法。
外業調查環節的主要成果及資料包括:1∶5萬第二代(2011年8月驗收)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中巴資源衛星影像數據、水文測站的經緯度、湖泊水下地形等。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包括數字線劃圖(DLG,地形圖的數字化數據)、數字高程模型數據(DEM,間距25m的網格高程點數據)和數字正射影像(DOM)。這些資料成果和數據為河流湖泊普查的內業綜合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內業綜合分析指在GIS、RS等計算機軟件平臺的支撐下,利用1∶5萬DEM、DLG水系開展河流流域邊界、數字河流水系的提取工作;利用中巴資源衛星影像開展湖泊水面邊界的提取工作,同時利用近期2.5m分辨率遙感影像、外業調查資料以及與河湖基本情況普查有關的資料,開展河湖基本情況的內業清查和復核工作。
復核再調查指對內業清查和復核工作中存在的疑問、難以準確確定的問題開展外業調查。主要包括平坦區流域(區域)邊界、河流干支流關系及河口位置等。
2)河流數量的統計方法。山地河流統計采用按標準干支流逐級遞推統計法。具體做法是:先統計大于給定標準(如流域面積50km2)的干流,從河口到河源只統計1次,再統計流入干流大于給定標準的支流(稱一級支流);然后再統計流入一級支流大于給定標準的支流(稱二級支流);逐級進行下去,統計出所有大于給定標準的各級支流。這樣的統計方法保證了河流不會重復統計,詳見圖2-1。

圖2-1 河流干支流逐級遞推統計法
有些河流干流的某些河段具有專用名稱并為社會廣泛使用,本次普查可作為區間河流按照河流普查標準要求開展普查工作,但不作為單獨河流重復參與統計。如永定河水系的桑干河河段便是按區間河流處理,不重復統計其河流數量。
在山地河流統計方法中有兩個問題,其解決方案如下:
a.干支流關系的確定問題。干支流關系的判定直接影響山地河流的數量統計。判定干支流關系的傳統方法有河長唯長、面積唯大、水量唯大、約定俗成等。
本次河湖基本情況的普查采用的方法是:綜合確定干支關系,科學支撐約定俗成。綜合考慮的因素有河長、面積、水量、比降和河口形態等。
b.河段名稱由于溯源統計而消失的問題。山地河流按干流溯源統計造成某些河段名稱被覆蓋而消失。考慮到部分河段名稱已為社會公眾所熟知,在本次普查中增加了河名備注一欄,用于存放和添加被干流覆蓋而消失的河段名稱。如桑干河被永定河干流溯源統計覆蓋,因此,在永定河的河名備注中注明桑干河名稱及其上下游斷面位置。
行政區河流數量統計采用干流流經的方法進行統計。一條河流從河流發源區開始到入河口結束,只要干流流經其行政區管轄范圍(包括河流為行政區界)就算本行政區的1條河流,而不管該河流長度的長短及流域面積的大小。
(2)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灌區、地下水取水井和行業能力建設情況普查。通過檔案查閱、現場查勘與對象訪問、計量設施記錄、實地監測、調查推算等方法,按照“在地原則”,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工作單元,對普查對象進行清查、登記和建檔,編制普查對象名錄,確定普查表的填報單位。對一定規模以上的普查對象逐項填報,規模以下的普查對象區分不同情況匯總填報,逐級進行審核、匯總和分析。
(3)經濟社會用水情況調查。按照“在地原則”,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工作單元,區分不同用水戶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確定調查對象名錄。由于經濟社會用水戶數量巨大,用水計量尚未普及,難以做到全面普查。因此,將用水戶分為用水大戶和一般用水戶。用水大戶全部作為調查對象,對其逐一進行調查來獲得用水大戶的用水情況;一般用水戶依據一定的原則采用抽樣等方法確定調查對象,通過推算獲得一般用水戶的用水情況。各類調查對象及調查方法見表2-1。
表2-1 各類調查對象及調查方法

(4)水土保持普查。
1)土壤侵蝕普查。通過基礎資料分析、DEM信息提取、遙感和野外調查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獲取氣象、土壤、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主要侵蝕影響因子。利用侵蝕模型定量評價侵蝕強度,綜合分析水蝕和風蝕侵蝕的分布、面積與強度。對侵蝕溝道的普查,利用已有的基礎資料、遙感影像與DEM提取侵蝕溝道基本信息,結合野外調查進行復核、完善,逐級審核、匯總和分析。土壤侵蝕普查技術路線如圖2-2所示,土壤侵蝕普查工作流程如圖2-3 所示。

圖2-2 土壤侵蝕普查技術路線

圖2-3 土壤侵蝕普查工作流程
2)侵蝕溝道普查。以國普辦下發的2.5m分辨率遙感影像與1∶5萬數字線劃圖(DLG)為主要信息源。省級普查機構負責完成侵蝕溝道提取,縣級普查機構承擔野外核查工作,流域普查機構負責組織完成流域內各省普查成果的審核、接邊、匯總工作。主要工作環節包括資料準備、溝道提取、野外核查、普查表填寫和數據匯總5個部分。侵蝕溝道普查工作流程如圖2-4所示。
3)水土保持措施普查。以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為單元(即將分布在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的各類水土保持措施,分別打捆匯總,得到整個縣級行政單位的各類水土保持措施數據),由縣級普查機構組織實施各個指標數據的采集,經地市級、省級普查機構對數據的合理性進行復核論證后上報國普辦。主要工作環節包括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審核和成果匯總4個部分。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如圖2-5所示。
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普查工作,由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組織開展。采取資料查閱和現場調查的方法獲取各項普查指標的數據,經地市級、省級普查機構對數據的合理性進行復核論證后上報國普辦。

圖2-4 侵蝕溝道普查工作流程

圖2-5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說明:圖中(1)、(2)、(3)、(4)分別為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審核、數據匯總4個工作環節,其中(2)數據分析中也包含縣級數據復核]
2.7 普查組織與工作流程
2.7.1 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山西省按照國務院水利普查辦統一要求,組建了省、市、縣各級普查組織機構。全省共建立了省級、11個市級(太原、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晉中、運城、忻州、臨汾和呂梁)、119個縣級水利普查機構。縣級普查機構為普查工作的具體實施機構。
山西省水利普查工作在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山西省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組織和協調,按照“統一領導、對口組織、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原則,準確劃分了省、市、縣三級和省廳12個責任處室、13個技術承擔單位的工作任務,明確了工作責任,建立了上下聯動、橫向交叉的組織機制。橫向由省普查辦組織各責任處室和技術承擔單位開展各專項普查,縱向由省廳各責任處室及技術承擔單位同市縣專項形成省市縣一條線控制的工作機制。做到了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積極推進。各級普查機構主要職責分工如下。
1.省、市級普查機構
①成立普查機構,落實工作人員;編制普查經費預算,落實本級普查經費;督促指導下級政府建立普查機構。②制定轄區普查實施工作方案,負責轄區普查的統一組織實施,指導、檢查、協調下級普查機構工作。③負責轄區的普查培訓工作,組織人員參加全國培訓,指導下級普查培訓工作。④負責轄區的普查宣傳工作,指導下級普查宣傳工作。⑤負責普查物資設備的準備工作。⑥重點協調、組織跨界普查對象的普查工作,負責轄區普查對象名錄匯總工作,復核轄區內河流湖泊名錄、特征指標、流域邊界等。⑦實施直管河道、工程、單位機構的普查,完成區域內普查成果的匯總、協調與平衡。⑧負責下級上報數據的匯總、審核、分析工作。⑨對區域內普查工作進行質量檢查、成果復核、抽查和驗收。⑩負責普查成果的整理、保管、上報及分析研究工作。
2.縣級普查機構
①成立普查機構,落實工作人員;編制普查經費預算,落實本級普查經費。②制定本縣普查實施計劃,組織實施普查工作。③負責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的選聘工作,落實普查人員。④開展普查宣傳,組織人員參加普查培訓,并對基層普查人員進行培訓。⑤負責各種物資設備的準備工作。⑥組織普查對象的清查、登記、復核,明確普查對象填報單位,編制清查名錄。⑦組織建立普查動態指標臺賬,獲取動態指標數據。⑧通過檔案查閱、野外調查、現場查勘等方法,收集、復核普查數據,組織填報、審核普查表。⑨負責基層普查工作的檢查、指導與普查數據質量的抽查、驗收。⑩協助上級普查機構核對區域內河湖名錄及其特征指標,復核河湖流域邊界等。?組織水土流失野外調查單元的外業調查工作。?負責本轄區普查數據的錄入、審核、匯總、上報。?協助上級普查機構進行檢查、抽查、驗收。?負責本轄區普查資料的整理、保管、分析工作以及普查中其他相關工作。
2.7.2 普查階段與工作流程
本次普查分為前期準備、清查登記、填報上報和成果發布四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2010年)。完成了機構組建、方案制度制定、經費預算落實、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選聘、第一階段省級培訓、宣傳動員、基礎資料收集召開水利普查工作啟動會議,全面動員部署水利普查工作。
(2)清查登記階段(2011年)。完成了第一階段縣級培訓,清查登記階段初始名錄底冊編制完善,取用水臺賬建立,底圖發放及安裝,基層登記臺賬管理系統部署運行,普查對象清查登記,清查數據錄入審核及匯總上報,普查靜動態數據全面獲取,普查底表填報,靜態數據錄入,空間數據底圖標繪,第二階段省、縣級培訓,事中質量抽查等。
(3)填表上報階段(2012年1—10月)。完成了普查數據全面錄入、正式普查表填報、普查數據審核匯總協調、普查成果上報、普查成果逐級整改和驗收等。
(4)成果發布階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完成了普查檔案驗收、普查成果公報審定發布、水利普查項目驗收、普查成果報告編制及資料整編、《水利普查基礎信息數據庫及信息檢索展示系統》和《水利普查空間信息數據庫應用及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系統》建設。
普查主要流程見圖2-6。

圖2-6 普查主要流程
2.7.3 組織實施
1.組建各級普查機構,明確職責分工
2010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以晉政發〔2010〕6號文,組建了由副省長郭迎光為組長、水利廳長潘軍峰、省政府副秘書長王純、統計局長楊文章為副組長的山西省水利普查領導小組。6月,省水利廳以晉水發〔2010〕289號文,組成了由副廳長解放慶為主任的山西省水利普查辦公室。至9月,全省11個市、119個縣均按要求組建了相應的水利普查組織機構。
按照“統一組織、分級實施、集中處理、專業把關”的工作模式,省普查辦明確了各級普查機構職責,并對“6+2”項普查任務進行了分解落實,確定了省水利廳12個責任處室和廳直13個技術承擔單位的職責任務分工。
2.選聘普查人員,制訂工作方案
山西省于2010年9月完成了各級普查機構辦公環境、設備與專、兼職工作人員的配備,以及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的選聘工作。全省轄11個市級,119個縣級,1397個鄉級(633個鄉、563個鎮、201個街道辦事處),30052個村級普查區(包括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省、市、縣、鄉、村共選聘普查員30024人、普查指導員4608人,達到村村都有普查員的普查人員機制。全省普查機構專、兼職工作人員共有2743人,其中專職人員943人,形成了一支省、市、縣三級一體、相對穩定的普查隊伍。根據國普辦有關方案制度,省普查辦制定了水利普查《實施方案》《任務分工方案》《數據處理工作方案》等7項工作方案,制定了數據處理保密制度、財務管理、檔案管理等8項制度,為普查工作的規范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3.收集基礎資料,編制初始名錄
全面完成了普查基礎資料收集、普查對象初始名錄編制、河湖名錄編制工作。全省所有市縣都按要求收集整理了統計、國土、社會經濟等相關資料。省市兩級普查機構完成了水利普查對象初始名錄的編制并下發到各縣。縣級普查機構完成了普查對象初始名錄底冊編制完善工作。省級普查機構編制并下發了《山西省河流湖泊名錄》,為其他普查對象清查工作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4.組織開展普查人員培訓
由省普查辦組織舉辦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及普查專項業務等省級培訓班共30期,培訓人次達6000余人。市、縣級培訓1451期,培訓人次達73880余人,為普查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人員和技術保障。
5.積極安排部署,全面落實推進
按照國普辦“一主線,兩任務,三階段,四節點”的總體安排,省普查辦通過全省視頻會議、文件下發、移動短信群發等方式,全面安排部署水利普查各個時間節點工作。清查登記和填表上報階段,省普查辦共組織召開了20余次各類普查工作會議、3次全省普查工作安排部署視頻會、近20次清查數據審核協調會和15次各專項普查數據審核與關聯專業協調審核會議。2012年3月底召開了為期一周的經濟社會用水集中封閉審核會,共有150余人參加會議,率先利用2010年經濟社會指標數據,對全省經濟社會用水量進行了初步推算,形成了用水調查預匯總初步成果,率先驗證了全省普查數據的真實性。2012年5月下旬再次召開全省經濟社會用水情況調查成果匯總軟件培訓會,共有260余人參加培訓,并及早利用省普查辦統一收集的2011年經濟社會指標數據,開展了全省經濟社會用水調查成果匯總和供用水量平衡工作。針對省會城市難度大的特點,省普查辦專門就太原市普查數據匯總審核工作召開了兩次推進會,促進和帶動了全省水利普查工作的進度。
6.強化督導考核,提高工作績效
清查登記階段由省普查辦組織,對各市縣進行了20余批次現場抽查檢查,并于2011年8月上旬完成了全省119個縣的清查數據逐縣全面檢查工作。針對取用水臺賬建設工作,組織技術承擔單位分片包干,先后10余次赴各市縣對取用水臺賬建設情況進行檢查指導。
普查填表上報階段,省普查辦組織技術承擔單位分兩批次對普查數據質量和空間數據標繪質量進行了抽查檢查。第一批組織了6個質量抽查組,分赴11個市、19個縣(市、區)、38個鄉鎮、76個村,對普查數據獲取、空間數據輔助表填報進行了檢查;第二批組織數據處理組,赴全省11個地市開展了空間數據標繪質量檢查工作。在水利普查成果審定前,省水利普查辦按專項分7個抽查工作組,開展了對市縣專項普查數據質量抽查,主要對普查數據審核、上級審核意見復核修改、匯總平衡工作及普查數據質量進行了內業檢查和外業實地復核。
與此同時,省普查辦通過移動群發短信、QQ平臺、旬報等及時指導和解決市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了普查工作績效。并通過快報制度,對各市縣普查數據錄入進度、普查數據存在問題、差錯率與修改進度、供用水匯總平衡存在問題和進度進行了快報通報,有力促進了各市縣填表上報工作進度。省普查辦建立了普查考核機制,通過旬報、考核表填報、檢查督導、審核驗收等形式對市縣普查工作分階段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檔案管理,作為總結表彰的主要依據,對工作滯后的市縣進行通報,確保了普查工作的進度和質量。
省水利廳將水利普查工作納入年度全省水利工作考核范圍,作為省廳對各市水利局目標責任考核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有力推動了水利普查各項工作的落實。
7.嚴控時間節點,按時完成普查各階段工作
(1)清查登記。按“在地原則”,2011年3月以縣級普查機構為主開展了普查對象清查工作,6月底全面完成清查表的填寫、回收、初審、歸類和基層登記臺賬管理系統數據錄入、審核、匯總與上報,7月開展了清查數據現場質量抽查復核,8月完成了逐縣數據質量全面檢查。到2011年8月26日山西省共完成55余萬個對象清查名錄的復核上報。
(2)取用水臺賬建設。2011年1月中旬下發臺賬建設對象初始名錄以來,通過集中審核、專家會審以及補充核實,完成了臺賬名錄的確定。3月底完成了臺賬表的發放并組織指導用水戶建立了臺賬。通過督導檢查、技術培訓、數據審核、及時指導和督促市縣完成了取用水臺賬表數據的修改完善,總計完成2萬余張臺賬表的回收、審核、錄入工作。
(3)普查數據全面采集。在開展第二階段省級培訓的同時,積極部署普查數據全面采集獲取工作,要求各縣規范靜、動態數據獲取的方法和步驟,并組織技術承擔單位分3組8批次進行野外數據采集測量的技術指導。2011年10月底完成了700余萬靜態數據內外業的采集、獲取和初審工作,12月底全面完成動態數據的獲取收集整理工作。
(4)空間數據底圖標繪。山西省數據處理環境建設從2011年2月開始部署,4月至5月中旬在全國率先舉辦了兩期數據處理及專用軟件培訓,進行了底圖發放及空間數據采集軟件的安裝。11月中旬,省普查辦組織技術骨干對全省所有市縣的空間數據標繪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指導。11月底完成了清查登記階段全省12類對象共14700余個的標繪,完成了1153幅水保野外單元和近千條河流底圖的標繪。2012年1月下旬全面完成填表上報階段7類普查對象的標繪工作。2012年5月7日始,省普查辦組織數據處理組,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空間數據成果審核初驗工作,市縣標繪人員在太原分期、分批進行了現場集中修改,為按時完成空間數據成果上報工作做好準備。
(5)普查數據的錄入和預處理。全省各縣于2011年8月全部下發普查樣表,在數據采集獲取的同時,開展了各類普查數據初審、各類對象關聯數據梳理審核、空間數據與已有數據一致性會審,并開展了普查數據的錄入。2012年1月完成了全省普查靜態數據的錄入,開展了動態數據的錄入與審核工作。
(6)完成正式普查表的填報、普查數據匯總審核和成果分析上報。2012年4月底,全省119個縣(市、區)完成了正式普查表的填寫和普查數據匯總審核上報。各市于5月25日前完成了大型水利工程資料的收集整理、普查數據匯總審核、市級專項普查數據審核報告、市級水利普查成果分析報告的編寫、上報工作。省普查辦和省級各專項于6月初完成了普查數據匯總審核、省直管大型水利工程資料的收集,完成了全省普查成果分析報告及專項普查數據審核報告的編寫工作。
省普查辦于2012年6月中旬,分別組織召開了普查匯總成果技術委員會審查會、省普查領導組成員單位審查會、廳長辦公會議審查會,于6月25日將普查分析報告、普查數據集、空間數據、大型水利工程資料等普查成果上報國務院水利普查辦。
山西省于2012年8月按照國普辦及海委、黃委審核整改意見組織開展了數據復核整改工作,分專業按照整改意見逐條進行了核實修改及回復,于9月17日將普查整改數據及整改報告上報海委普查辦。經海委對普查整改數據審核后,山西省于2012年9月28日將普查數據成果、空間數據標繪成果、普查工作報告、普查成果分析報告、普查數據整改報告、全口徑經濟社會取用水量推算成果分析報告、大中型水利工程資料等上報到國普辦和海委、黃委普查辦。
8.強化普查輿論宣傳
省普查辦共印發水利普查簡報91期,利用移動平臺編發水利普查群發短信260余條;出版了《山西水利—水利普查專輯》和《2011年全國水利普查—山西新聞集錦》,《水利發展研究》刊載“山西省水利普查”專欄;組織開展了山西日報記者行活動,在《山西日報》《中國水利報》等大型報刊報道普查新聞60余篇;在山西水利普查專欄等網絡發布信息300余條;搜集整理了水利普查工作圖片集4冊,與山西電視臺聯合制作了兩期“水利普查電視專題片”分別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5月在山西衛視進行了報道,制作了《民聲談水普》專題光盤;各市縣通過標語、廣告牌、當地報紙和電視等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各方積極配合,為普查工作的順利實施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9.嚴格安全保密工作
在2011年4月中旬完成水利普查臺賬管理系統的安裝、部署和調試后,嚴格按照保密要求,于2011年9月在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組建了水利普查空間數據處理系統,設立了涉密數據處理的內網保密工作環境。各市縣都按照要求建立了數據處理環境。
省普查辦制定下發了《水利普查數據保密管理辦法》《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處理保密制度》《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處理環境建設方案》和《水利普查數據采集量測設備和數據處理環境配置工作的通知》等,對日常工作、涉密單機配置、數據處理環境建設、數據處理、數據傳輸、資料借閱以及數據審核匯總等環節規定了嚴格的保密制度,對做好水利普查數據保密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保證了普查工作的安全開展。
10.全面完成普查檔案歸檔工作
省、市、縣普查機構及早動手,把檔案資料收集作為水利普查的基礎工作同步開展。省水利普查辦建立完善了水利普查檔案管理制度,繪制了水利普查檔案管理網絡圖,明確了各責任單位的職責與任務,建立健全了水利普查檔案分類辦法、文件歸檔范圍和保管期限,制定了水利普查檔案管理5項制度,落實了檔案保密、檔案利用等各項措施,完善了檔案保管設施設備,確保了水利普查檔案管理的安全性。省、市、縣各級于2012年11月中旬全面完成了水利普查檔案工作的收集、整理、立卷、歸檔、自檢等一系列工作,省水利普查檔案驗收組于2012年12月19日至12月31日完成了對全省11個市的市級檔案驗收工作。海委水利普查辦受國普辦委托,于2013年1月上旬組織檔案驗收組對山西省水利普查檔案進行了驗收。
11.完成普查成果公報的發布
2013年4月2日,省水利普查辦召集省水利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召開了《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審定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成果。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授權,山西省水利廳與山西省統計局聯合發布了《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公報于2013年5月16日在《山西日報》和“山西水利網”全文刊登,同時,《山西水利》雜志第5期全文發布。
12.水利普查項目驗收工作
省普查辦于2013年7月10日前完成了11個市級、59個涉及中央補助經費的縣(區)水利普查項目驗收工作,各相關市縣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整改。
13.完成水利普查成果應用基礎數據庫與查詢展示軟件系統
2013年8月初,省水利普查辦組織專家就省水利水電勘察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山西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詢展示及共享服務平臺總體建設方案》進行了評審,12月底,完成了水利普查數據整合分析、建立了水利普查成果應用基礎數據庫及開發查詢展示軟件系統。
14.普查成果編制應用
省普查辦組織各技術承擔單位,完成了普查成果的綜合分析和成果報告的整編工作。《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報告》一套分上、下兩卷,包括8個專項報告和1個總報告。
2.8 質量控制
2.8.1 質量控制職責
按照全過程質量控制、全員質量控制、分級分類質量控制的原則,堅持“全面掌控,抓住關鍵,把握細節”的方針,省普查辦明確了省、市、縣各級質量控制職責,要求各縣注重普查源頭數據質量,發揮各級質量檢查審核作用,形成層層把關,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良好局面。省、市、縣各級普查機構對普查數據的全面審核、關聯協調、匯總平衡負責,各級技術承擔單位對專項普查數據質量負責,各專項普查技術承擔單位負責人是普查數據質量的第一責任人,確保各專項數據質量。
2.8.2 質量控制方法
針對本次普查涉及范圍廣、普查對象多、指標交錯復雜,山西省對普查的各個環節、各個時間節點的數據進行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質量控制。省、市、縣各級普查辦通過遠程同步審核、集中審核、數據詳審和匯總平衡審核,確保了普查數據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1.資料收集一應俱全
全省各級普查機構不僅收集了水利歷史、現狀和規劃等資料,還收集了經普、農普、污染源普查、土地二次調查、規模養殖等數據和最新高分辨電子影像圖,省普查辦統一從省統計局收集了社會經濟指標數據,為輔助外業調查和內業審核、提高空間數據采集速度和精度以及輔助經濟社會用水匯總平衡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2.普查填表一個不落
清查登記階段,各縣注重普查源頭的數據質量,省、市、縣各級對清查工作每一環節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查審核,確保了清查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在清查登記工作結束后,各縣按照國普辦和省、市普查機構的審核意見,對普查對象清查名錄進行了復核整改,并按照普查對象在標準時點前的實際變化情況,再次進行外業調查,通過查資料、下企業、入農戶、走河道、測工程,對清查名錄進一步完善,確保了普查填表對象不重不漏、普查數據真實可靠。
3.數據采集一項不缺
各市、縣嚴把“六關”,即:原始文件資料數據查找關、外業實地測量采集關、填表人員如實填報關、技術人員及時復核關、縣級普查機構審驗關以及普查填表對象單位負責人簽字關,確保普查數據采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4.數據錄入一個不誤
各縣嚴格控制數據錄入與修正程序,采用“專用電腦、專人錄入、專人校核”三位一體的方式。錄入校核完成后,將紙質成果與錄入數據逐條對照進行反復核對,確保錄入成果數據完整無誤。
5.審核標準統一制定
省普查辦組織技術承擔單位,統一編制了《經濟社會用水及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普查審核方案》《山西省經濟社會用水調查居民生活、建筑業及第三產業普查數據審核標準》《灌區專項普查審核方案》《地下水取水井審核方案》和《水保侵蝕普查數據質量控制方案》等。對普查數據的匯總審核方法及要求予以統一規定。
6.普查數據逐條完善
省、市兩級各專項普查技術承擔單位,對各專項普查數據先后進行遠程同步審核、集中審核、數據詳審、匯總平衡審核。歷次審核后都要將《水利普查數據審核意見表》下發市、縣,要求各縣按照審核意見對質疑性錯誤逐條核實,對確定性錯誤逐條修改完善,并對審核意見進行逐條答復。
7.填表上報逐縣審驗
各市對完成普查數據修改完善的縣進行審查和初步驗收。每完成一個縣的審驗工作后,即要求該縣開展正式普查表的填報工作,確保全省數據質量。
8.空間數據逐個審核
在完成空間數據縣級自檢、市級復檢、省級復檢、縣級修改上報工作后,省普查辦組織開展了縣級上報的空間數據標繪成果逐個對象審核,對審核不合格的標繪對象進行逐個記錄,填寫《空間數據標繪質量審核不合格通知單》,并當場修改完善,確保空間數據標繪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