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報告(上冊)
-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
- 14字
- 2021-10-22 18:32:59
第一部分:水利普查成果總報告
第1章 概述
1.1 省情概況
1.1.1 自然概況
山西省位于華北大平原西側,西北黃土高原東翼,地跨黃河與海河兩大水系流域。東依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部與南部以黃河為界,與陜西、河南兩省隔河相望,北跨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四周幾乎為高山大河所環繞。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4′~114°33′、北緯34°34′~40°43′。南北長約680km,東西寬約380km,總面積為156271k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3%。
按地形起伏的特點,可將山西省境內大體分為東部山地區、西部高原區和中部盆地區三大部分。東部山地區以晉冀、晉豫交界的太行山為主干,由太行山、恒山、五臺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條山以及晉東南高原和廣靈、靈丘、陽泉、壽陽、長治、晉城、陽城、垣曲等山間小盆地組成。西部高原區是以呂梁山脈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由蘆芽山、云中山、呂梁山等山系和晉西黃土高原組成。中部盆地區自東北向西南縱貫全省,由大同、忻定、太原、臨汾、運城等一系列串珠式平行排列的地塹型斷陷盆地組成,是本省經濟繁榮發達的地區。各種地貌類型占全省面積比重為:山地約占72.0%,高原占11.5%,盆地平川占16.5%。
1.1.2 氣候特征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帶。東距海岸雖只有300~500km,但由于省境東部高山峻嶺阻擋,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較弱,在氣候類型上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型氣候過渡區。總的特征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南長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氣候多變,風沙較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全省日照充足,熱量資源較豐富,但災害性天氣較多,以“十年九旱”著稱;因境內南北狹長,山巒起伏,地勢北高南低,故南北氣候差異明顯,晝夜溫差較大。
1.1.3 經濟與社會概況
山西是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來在全力推進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同時,正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推動轉型跨越發展。當前,山西省已基本形成以重工業為主,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為主要支柱的工業體系,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各種制造加工工業與服務業都在快速發展。2011年實現財政總收入2260.6億元,這一年全省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110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1.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577.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80.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974元。
山西省轄太原、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晉中、運城、忻州、臨汾和呂梁11個地級市,設119個縣(市)、區(含市轄城區),總計有633個鄉、563個鎮、201個街道辦事處、30052個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全省常住人口359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37.1萬人。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為229人/km2,省內有3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99.4%。
1.1.4 河湖水系
山西省河流分屬海河上源與黃河中游兩大水系流域,分別占全省面積的37.8%與62.2%。按照《全國流域水系代碼(試用)》,山西省河流屬2個流域10個水系,分別是: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水系(CC)、大清河水系(CD)、子牙河水系(CE)、漳衛河水系(CG);黃河流域的黃河干流湟水至無定河水系(D3)、黃河干流無定河至汾河水系(D4)、黃河干流汾河至渭河水系(D5)、黃河干流渭河至伊洛河水系(D6)、黃河干流伊洛河至大汶河水系(D7)、汾河水系(DD)。
山西省有流域面積50km2標準以上的河流902條,其中:流域面積10000km2以上的河流有7條,按流域面積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黃河、永定河、汾河、滹沱河、漳河、衛河、沁河;流域面積小于10000km2、大于5000km2的河流有5條,依次為冶河、紅河、涑水河、清漳河、御河;流域面積小于5000km2、大于2000km2的河流有21條,依次為沙河、唐河、壺流河、昕水河、三川河、瀟河、文峪河、南洋河、濁漳北源、丹河、朱家川河、綿河、昌源河、清水河、姚暹渠、黃水河、淇河、嵐漪河、偏關河、澮河、渾河;流域面積小于2000km2、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20條,依次為湫水河、烏馬河、濁漳西源、縣川河、清漳西源、蔚汾河、楊興河、牧馬河、十里河、恢河、屈產河、烏河、溫河、嵐河、蟒河、洪安澗河、段純河、白馬河、磁窯河、楊家川;流域面積小于1000km2、大于500km2的河流有50條;流域面積小于500km2、大于200km2的河流有144條;流域面積小于200km2、大于100km2的河流有204條;流域面積小于100km2、大于等于50km2的河流有451條。
山西省境內流域面積大于50km2以上的河流有872條。省境內流域面積在10000km2以上的河流有6條,按省境內流域面積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黃河、汾河、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10000km2、大于5000km2的河流有1條,為涑水河;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5000km2、大于2000km2的河流有21條,依次為冶河、昕水河、三川河、清漳河、瀟河、文峪河、濁漳北源、丹河、朱家川河、御河、綿河、昌源河、南洋河、清水河、姚暹渠、黃水河、唐河、嵐漪河、紅河、澮河、渾河;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2000km2、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22條,依次為湫水河、偏關河、烏馬河、濁漳西源、衛河、縣川河、清漳西源、蔚汾河、楊興河、牧馬河、恢河、沙河、壺流河、十里河、屈產河、烏河、溫河、嵐河、洪安澗河、段純河、白馬河、磁窯河;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1000km2、大于500km2的河流有43條;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500km2、大于200km2的河流有135條;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200km2、大于100km2的河流有200條;省境內流域面積小于100km2、大于等于50km2的河流有444條。
另外,山西省河流還涉及內流區諸河流域中內蒙古高原內流區水系1條河流,稱弓壩河,流域面積在山西省右玉縣有14.1km2。
山西省境內常年水面面積在1km2標準以上的湖泊有6個,水面面積在10km2標準以上的湖泊有3個。
1.1.5 水資源條件
山西省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m3,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3.8億m3/a,占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67.7%。在可利用水資源量中地表水資源(河川徑流)可利用量為51.9億m3/a,占地表水資源量的59.8%;地下水可利用量為50.0億m3/a,占地下水資源量的59.5%;重復可利用量為18.1億m3/a。
1.1.6 水利水務發展概況
山西省在“十一五”以來,特別是在2007年實施興水戰略以來,水利建設取得了重要成就:農村飲水安全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飲水標準進一步提高,35項應急水源工程全部建成,農田水利工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進,水保生態建設扎實推進,防洪保安能力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管理與配置和水生態保護步入新階段,尤其是大水網建設的順利實施和積極推進,從而實現了山西水利建設史上的新突破和大發展,為山西省經濟建設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水支撐。
2008年以來,山西省投資140億元開工建設了35項應急水源工程,到2011年底35項應急工程主體工程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基本解決了山西工程性缺水問題,地表水調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用水的被動局面初步扭轉。
“十二五”期間,即2011年4月,山西省全面啟動了 “兩縱十橫、六河連通、覆蓋全省”的大水網建設。大水網將構建覆蓋全省六大盆地、11個中心城市、70個縣(市、區)的十大骨干供水體系,其供水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9%,受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72%。2012年4月前,大水網建設中的四大骨干工程(即中部引黃、東山供水、辛安泉引水和小浪底調水工程)全部開工建設,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全面竣工。大水網建成后將實現山西省水資源東西互補、南北相濟,徹底解決山西缺水的困難,山西省經濟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必將實現由水制約向水支撐的根本性轉變。
截至2011年底,山西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981.36萬畝,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917.41萬畝,園林草地等有效灌溉面積達63.9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1290.3萬畝,當年實際灌溉面積為1802.26萬畝;全省修筑五級以上堤防2943條,總長度為5834.08km;建成水庫643座,總庫容為68.53億m3;建成農村供水工程285698處,農村飲水安全達標人口1918.9萬人;建成萬畝以上灌區194處、機電井508829眼、泵站3941處;水土保持治理面積達到50482.5km2,修筑淤地壩1.8萬座。2011年全省供水總量達到74.78億m3。
山西共有11個市級、115個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目前,全省有49個市、縣組建了水務局,其中:市級水務局6個,分別為太原市、大同市、陽泉市、朔州市、運城市、忻州市,占全省地級市行政區總數的54.5%;縣級水務局43個,占全省縣級行政區總數的39%。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的縣市,在優化水資源配置、統籌城鄉涉水設施、提高城鄉供水保證率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
1.2 普查主要成果
1.2.1 河湖基本情況
1.河流
流域面積50km2及以上的河流共有902條,總長度為29337km;流域面積100km2及以上的河流共有451條,總長度為21219km;流域面積1000km2及以上的河流共有53條,總長度為7606km;流域面積10000km2及以上的河流共有7條,總長度為3000km。
2.湖泊
常年水面面積在1km2及以上的湖泊有6個,水面總面積為80.69km2,其中:淡水湖3個,鹽湖3個;水面面積在10km2及以上的湖泊有3個,水面總面積為72.80km2。
1.2.2 水利工程基本情況
1.水庫工程
全省共有水庫643座,總庫容68.53億m3。其中:大型水庫12座,庫容39.65億m3;中型水庫67座,庫容19.50億m3;小型水庫564座,庫容9.38億m3;已建水庫619座,總庫容60.24億m3;在建水庫24座,總庫容8.29億m3。
2.水電站工程
全省共有水電站163座,裝機容量307.58萬kW。其中:規模以上(裝機容量≥500kW)水電站,大型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270萬kW;中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2.80萬kW;小型水電站93座,裝機容量23.19萬kW;已建水電站76座,裝機容量179.15萬kW;在建水電站21座,裝機容量126.84萬kW。規模以下(裝機容量<500kW)水電站66座,裝機容量1.59萬kW。
3.水閘工程
過閘流量1m3/s及以上水閘有2222座,橡膠壩128座。其中:規模以上(過閘流量≥5m3/s)水閘,大型3座、中型53座、小型674座;分(泄)洪閘66座,引(進)水閘128座,節制閘438座,排(退)水閘98座。在所有水閘工程中已建成運行的水閘為729座,在建水閘1座,規模以下(1m3/s≤過閘流量<5m3/s)的水閘工程為1492座。
4.堤防工程
堤防總長度總計為9638.49km。5級及以上堤防的長度為5834.08km,其中:1級堤防160.85km,2級堤防381.13km,3級堤防498.68km,4級堤防2353.54km,5級堤防2439.88km;已建堤防長度為5757.66km,在建堤防長度為76.42km。5級以下堤防長度為3804.41km。
5.泵站工程
全省共有泵站3941座,其中:規模以上(裝機流量≥1m3/s或裝機功率≥50kW)泵站為1131座,大型泵站13座,中型泵站82座,小型泵站1036座;已建成的泵站1108座,在建的泵站23座。規模以下(裝機流量<1m3/s且裝機功率<50kW)泵站2810座。
6.引調水工程
全省引調水工程共12處,其中:大型3處,中型3處,小型6處。設計總引水流量85.24m3/s,設計年引水總量15.87億m3。
7.農村供水工程
全省共有農村供水工程285698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25559處,分散式供水工程260139處。農村供水工程總受益人口2417.25萬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2223.13萬人,分散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194.12萬人。
8.塘壩窖池工程
全省共有塘壩1581處,總容積4263.38萬m3;窖池267012處,總容積940.85萬m3。
1.2.3 經濟社會用水情況
山西省經濟社會年度用水量共計747830.93萬m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93211.97萬m3,農業用水447878.29萬m3,工業用水141516.20萬m3,建筑業用水4351.36萬m3,第三產業用水26657.23萬m3,生態環境用水34215.88萬m3。
1.2.4 河湖開發治理情況
1.河湖取水口
河湖取水口2614個,取水量為33.94億m3,其中:規模以上(農業取水口取水流量≥0.2m3/s或其他用途取水口年取水量≥15萬m3)河湖取水口807個,取水量32.16億m3;規模以下(農業取水口取水流量<0.2m3/s或其他用途取水口取水量<15萬m3)河湖取水口1807個,取水量1.79億m3。
2.入河湖排污口
入河湖排污口1149個,其中:規模以上(入河湖廢污水量≥300t/d或≥10萬t/a)入河湖排污口349個,規模以下(入河湖廢污水量<300t/d或<10萬t/a)入河湖排污口800個。
3.治理保護河流
全省有防洪任務的河段長度為9715.83km,其中已治理河段總長度為3237.40km,占有防洪任務河段總長度的33.3%;在已治理河段中,治理達標河段長度為1807.61km。
4.地表水水源地
全省有地表水水源地76處,其中河流型49處,水庫型27處。地表水水源地供水總量為3.81億m3。
1.2.5 水土保持基本情況
1.土壤侵蝕
全省土壤侵蝕面積共計70345.63km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70282.57km2,按侵蝕強度分,輕度26706.92km2,中度24171.75km2,強烈14068.72km2,極強烈4277.48km2,劇烈1057.70km2;風力侵蝕面積63.06km2,按侵蝕強度分,輕度60.97km2,中度2.09km2。
2.侵蝕溝道
屬西北黃土高原區侵蝕類的溝道共計108908條。
3.水土保持措施面積
水土保持措施面積總計50482.50km2,其中,采用工程措施治理面積為14247.76km2,采用植物措施治理的面積為36093.10km2,其他措施治理的面積為141.64km2。
4.淤地壩
全省共有淤地壩18007座,淤地面積257.51km2,其中庫容在50萬~500萬m3的骨干淤地壩有1116座,總庫容92418萬m3。
1.2.6 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
山西省水利系統內法人單位及鄉鎮水利管理單位總計有2665個,其中行政機關128個,事業單位1296個,企業單位209個,社會團體單位28個,鄉鎮水利管理單位1004個。從業人員總計有53054人,其中: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48462人,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20335人,高中(中專)及以下學歷人員28127人;社會團體和鄉鎮水利管理單位從業人員4592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有1286人。
1.2.7 灌區專項
1.灌溉面積
全省總灌溉面積為1981.36萬畝。其中耕地灌溉面積1917.41萬畝,園林草地等非耕地灌溉面積63.95萬畝。
2.灌區
全省灌區總數量2990處,總灌溉面積為1253.22萬畝。其中:設計灌溉面積在30萬畝及以上的灌區有13處,灌溉面積499.9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萬(含)~30萬畝的灌區有182處,灌溉面積573.05萬畝;50(含)~1萬畝的灌區2795處,灌溉面積180.22萬畝。
1.2.8 地下水取水井專項
1.地下水取水井
全省共有地下水取水井508829眼,取水量為35.84億m3。其中:機電井395359眼,規模以上(井口井管內徑大于或等于200mm的灌溉機電井,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20m3的供水機電井)106186眼,規模以下(井口井管內徑小于200mm的灌溉機電井,日取水量小于20m3的供水機電井)289173眼;人力井113470眼。
2.地下水水源地
全省有地下水水源地140處,取水量為6.72億m3,其中,特大型水源地(日取水量≥15萬m3)1處,大型水源地(5萬m3≤日取水量<15萬m3)10處,中型水源地(1萬m3≤日取水量<5萬m3)52處,小型水源地(0.5萬m3≤日取水量<1萬m3)77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