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發電并網認證技術
- 陳志磊 秦筱迪 夏烈 包斯嘉等編著
- 1973字
- 2021-10-22 17:58:21
前言
能源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人類對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經歷了傳統生物質、煤炭、油氣時代,氣候變化、環境安全、能源枯竭、公民健康等問題使能源的清潔替代成為全球的共識。開發利用太陽能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2017年,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市場新增裝機容量保持快速增長,并成為支撐全球光伏增長的重要力量,巴西、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開始嶄露頭角,增長勢頭較為明顯。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已連續5年世界第一,累計裝機容量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0GW,達到全球裝機總容量(400GW)的三分之一。
隨著光伏發電的快速發展,我國陸續出臺政策文件加強對光伏發電產品及系統質量的管控?!秶鴦赵宏P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提出:“實行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控制設備等關鍵產品檢測認證制度,未通過檢測認證的產品不準進入市場?!薄秶夷茉淳株P于印發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能新能〔2013〕329號)指出:“光伏電站項目應符合國家有關光伏電站接入電網的技術標準,涉網設備必須通過檢測認證?!薄秶夷茉淳株P于印發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能新能〔2013〕433號)指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所采用的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等設備應通過符合國家規定的認證認可機構的檢測認證,符合相關接入電網的技術要求?!薄秶艺J監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強光伏產品檢測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認證聯〔2014〕10號)明確要求“接入公共電網的光伏發電項目和享受各級政府補貼的非并網獨立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單位進行設備采購招標時,應明確要求采用獲證產品?!苯陙?,國內外有關研究、檢測機構開展了大量光伏發電檢測認證技術研究和測試工作,為光伏發電檢測認證工作的全面推廣奠定了基礎。
2010—2017年間受國家鼓勵性政策的影響,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領跑者”基地、光伏扶貧工程等建設持續深入推進,我國實現了光伏發電裝機總容量和新增總容量的雙領先,光伏電站安裝成本下降比例超過70%。2018年我國光伏“531”新政出臺,進一步推動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發電裝機量的持續增長帶來的是并網光伏電站數量的快速增加,這給電網安全運行和有效消納光伏發電量帶來嚴峻的挑戰。光伏電站安裝成本的大幅下降,一方面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光伏發電產品和光伏電站并網安全質量下降的風險。如何有效管控光伏發電產品和光伏電站并網安全質量,保障光伏發電安全并網運行和有效消納是光伏發電快速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認證是確保產品質量的有效手段,是傳遞質量信任的途徑,其出現已有百年歷史,現已深入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家庭用品、食品藥品、工業產品等。在光伏發電領域,基于科學公正檢測數據的認證是保障光伏發電產品質量,傳遞其質量信任的有效手段和途徑。目前國內光伏發電行業在材料、光伏組件、平衡部件等環節都針對產品的安全質量引入了相應的認證模式和認證技術,然而在整個光伏發電行業最為重要的并網環節卻存在認證的缺失。
光伏發電并網認證包括光伏發電產品并網認證和光伏發電站并網認證,是光伏發電行業認證的最后一個環節。本書將全面介紹光伏發電并網認證技術,針對認證過程中光伏產品和光伏電站性能無法全面客觀掌握,性能質量無法有效傳遞的問題,研究設置了軟硬件一致性核查、基于實測數據的電站整站性能評估等關鍵認證技術環節,從而實現光伏發電并網認證結果的有效與可靠。通過建立相應的并網認證制度,將實現我國光伏發電產品和電站并網性能的有效管控,實現整個光伏發電行業認證制度的閉環,并與國際接軌,為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盡快保質保量實現平價上網提供技術支撐和管理保障手段。
本書共5章,其中第1章由周榮蓉、吳蓓蓓、陳志磊、闞建飛和馬金輝編寫,第2章由夏烈、周榮蓉、楊忠、徐亮輝和胡文平編寫,第3章由包斯嘉、林小進、梁志峰、雷震、孫維真和時珉編寫,第4章由吳蓓蓓、夏烈、陳志磊、趙俊屹和楊青斌編寫,第5章由林小進、周榮蓉和陳志磊編寫。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李紅濤、董瑋、劉美茵、李臻、張曉琳、郭重陽、姚廣秀、張雙慶、董穎華、沈致遠等人員的大力協助,全書由陳志磊、秦筱迪、夏烈和包斯嘉等審稿,陳志磊統稿完成。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很多前輩的工作成果,引用了大量的標準和光伏逆變器型式試驗與現場試驗的運行數據,在此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復旦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表示特別感謝。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王偉勝、丁杰、吳福保、朱凌志、張軍軍等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限于作者的學術水平和實踐經歷,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