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3章 《品了凡四訓》

有人說: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數,一切都是被上天按排好的劇本,走完一生。無論是一位怎么樣偉大的人物,都不敵時間無常一霸。其實,有生就有死,人這一生最大的兩個敵人,無非是無聊和痛苦,一切都是為了無聊和痛苦而忙碌而創造,可想到人一生費盡辛勞,最終也得被時間這個洪荒巨獸所吞噬,一下子就會失去行動的動力。

佛家有名教義:“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人終究要歸于塵埃,那么功名利祿,愛恨情仇,與死亡相比就顯得及為渺小,既然已知是死亡,有人選擇出家或入道,只不過一眼便看到了死亡,倒不如尋一方凈土,守住欲望,如實修好一顆心,所謂的涅槃重生,只不過是指心已超脫了凡人或陷入名利網,智者明達了一切是非因果,得與失根本就是不值得計較的小事。很少有種類動物能做到人類這么團結而有聰明,有極強的欲望,能夠為國家名譽而戰,這想來就是他擁有了自己的歷史文明。

“緣起理論”是釋迦牟尼首創的一種觀察、解釋主觀和客觀世界的原則和方法。緣生包含緣滅,即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諸法”統攝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即思維與存在。緣生的“緣”是指產生思維與存在的內外條件或因素。思維因產生它的條件的出現而出現,因產生它的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存在也是如此。這一矛盾運動過程共有四個階段:生、位、異、滅。每一階段都受一定(主觀的、客觀的、或主客觀同時的)條件所制約。事物必然在一定的條件成熟時產生;在條件相對穩定狀態中存在;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最后因存在條件的完全破壞而消亡。運動的四個階段只是運動過程中的質變點;運動在一個階段與另一個階段之間,剎那未停,瞬息變易,時刻處于量變的過程中。四階段有始有終,運動本身無始無終;運動在一個四階段的結束,又立即在新的條件下開始另一個四階段的運動。但是,原始佛教的小乘緣起說把這一思想著重用于觀察主觀世界和生物界,只見“人(我)空”(主觀世界的生滅矛盾),看不見“法空”(客觀世界的生滅矛盾)。

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佛教繼承和改善了小乘佛教的緣起說,對小乘佛教只講主觀世界矛盾的偏向加以糾正,并將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同時納入緣起觀察圈;不但要看見人空,也要看見法空。個別小乘學派根據緣起說來分析客觀事物,認識到“事實上”法空。大乘哲學則從緣起說深入觀察事物的本性,直接認識到事物本來在“理論上”就是空。不待分析或法滅之后始見真空;此空即“自性空”、“本來空”。這是大乘緣起說和小乘緣起說的主要區別。基于這一哲學上的區別,大乘和小乘在對待世間(人生)問題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小乘哲學把世間和涅盤看作根本對立的,主張逃離世間,遠循林泉,獨善其身,求取涅盤。大乘哲學則認為,世間與涅盤本來一體,原無二致,故主張不離人間而求解脫。同時還強調以身作則,示教利害,幫助社會生產物質財富,提高眾生的精神生活。

何謂上天?上天就是一切道的衍生規律,萬事的無常變化,因果關系,他是神秘莫測的,既然明白了什么是上天,那么佛家所提倡因果關系論就很明顯了,你既然已經生到了世上,那么你就注定會死,在你抵達死亡這一階段,就會出現無常的變化,產生一系列的因果,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人的每一刻幾乎都在成長,經歷的事情不同,成長的大小也就不同,所獲得的智慧也就不同。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活著被很多人強加給了我們不必要的意識,他們總是想讓我們活成他們眼中的我們,故爾給我們闡述各種道理,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在這些意識融入我們自己的意識之中,這些意識和我們原有的意識不斷的做斗爭,經歷了哪些事,發現誰的意識對你就會和任何這種意識,這使得我們痛苦不堪,如果時間是金錢的話,這無疑是消耗自己的生命。知識是無窮的,你即便窮其一身,也無法學盡前人的智慧,你捧著一本圣哲的古籍苦苦鉆研,為的是追尋真理的光明;真理的光明還遠在天邊,你已經盲去了自己的眼睛。我寧愿消受眼皮上的供養,把美人的妙目姿情鑒賞,那脈脈含情的奪人光艷,可以掃去我眼中的霧障。學問就像是高懸中天的日輪,愚妄的肉眼不能測度它的高深;孜孜不倦的腐儒白首窮年,還不是從前人書本里掇拾些片爪寸鱗?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學士,替每一顆星球取下一個名字;可是在眾星吐輝的夜里,燦爛的星光一樣會照射到無知的俗子。過分的博學無非浪博虛聲;每一個教父都會替孩子題名。

在機緣巧合下接觸了一部古籍《了凡四訓》,我之前看過《天局》,小說里面的混沌與上天下棋,甘愿以身為子,被混沌死不足惜,勝天半子的氣魄所折服。這就是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與天爭命,哪怕身死魂消,其浩然精神足以貫徹天地:

“雞將啼,天空東方一顆大星雪亮。渾沌劫材已盡,蚊帳中人恰恰多他一個。大師們一起伸長脖頸,恨不得變作棋子跳入棋盤。然而望眼欲穿,終于不能替渾沌找出一一個劫材。一局好棋,眼看輸在這個劫上。滿桌長吁短嘆,皆為半子之負嗟惜。渾沌呆若木雞,一掬熱淚滾滾而下。

列位棋祖轉向渾沌,目光沉沉。渾沌黑襖黑褲,宛如一顆黑棋子。祖師們伸手指定渾沌,神情莊嚴地道:“你去!你做劫材!渾沌巍巍站起。霎時屋內外寂靜,空氣凝結。渾沌一腔慷慨,壯氣浩然。推金山,倒玉柱,渾沌長跪于地。

“罷,渾沌舍啦!”

蚊帳中人幽幽嘆息:“...只白臂徐徐縮回,再不復出。”

……

即便命數由天定,但人的人格也能影響命數。楚霸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勇武蓋世,在農民起義軍陳勝,吳廣起義反抗暴秦,項羽與叔父起義響應,以破釜沉舟的勇略打敗秦軍,消滅了秦軍主力后,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行至函谷關,發現有兵守關。

項羽軍無法通過,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攻破函谷關,四十萬大軍駐扎于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駐扎灞上。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并且用子嬰為相,珍寶全部占有。范增也告訴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入關后卻不取財物女人,志向不小,應該趁早殺了他。

項羽叔父項伯與劉邦手下的張良關系友好,連夜前往劉邦軍見張良,想要勸張良逃走,卻反被張良拉攏。項伯回來后告訴項羽,劉邦攻破咸陽有大功,如果進攻他是不義之舉,項羽表示贊同。

劉邦第二天率領一百多騎兵來見項羽,范增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為人不忍,默然不應。于是,范增讓項莊于席間舞劍,伺機刺殺劉邦,而項伯也拔劍起舞,擋住項莊。張良見狀,至軍門找樊噲前來。樊噲強行進帳,對項羽進行一番了說辭,項羽無言以對。于是劉邦伺機逃脫。他留張良將白璧玉斗獻給項羽和范增,自己以上廁所為由,扔下車騎,只帶樊噲、夏侯嬰等人從酈山道逃回霸上。項羽接受了白璧放在桌上,而范增卻將玉斗摔在地上拔劍砍破,嘆道:“奪項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

項羽進入咸陽后,引兵屠戮咸陽,殺死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搜集寶物美女準備回江東,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于是不聽。那人又說,都說楚人性情殘暴,果然是這樣。項羽聽到后,把那個人殺了。

這時的項羽威望已震懾天下諸侯。可項羽自持勇武,驕兵自大,不信尚父范增之言,鴻門宴上放跑了劉邦,終使劉邦成為了他的人生大敵。

后來便被困于垓下,自忖不能脫身,對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余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于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楚霸王項羽但凡戰必克,攻必取,可謂一世之雄,然只逢了生平僅有的一次慘敗,便自刎烏江。讓劉邦贏得了天下,著實令人可嘆可惜,這便是因一個人的命格影響了他的運勢。

用韓信的話來說:“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在這種情況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余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這時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如今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人們之所以到今天更敬重于楚霸王項羽,痛反劉邦的地痞無賴,虛情假意,玩弄心機,一來便是人們更同情失敗者,劉邦只是一個小人物,一下子豁然崛起做了一代帝王,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人家的顯赫地位。二來便是因為項羽可謂是一號悲劇性人物,原先最有希望取的天下,殺死他的競爭對手,可由于他的性格逐漸影響了他的命運,如果他能積極聽取謀士之言,任用賢才,廣泛地采取手下的意見,哪里還有劉邦的立漢之業呢?但歷史終究已是歷史,無可改變,世人只能從這段楚漢爭雄,從他們失敗的結果上得到智慧。

了凡四訓第一部分是立命之學,主要講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袁了凡自幼喪父,母親命他學醫。后來,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自稱孔先生,精通皇極數預測未來,說他有當官的命,孔先生告訴袁了凡他某年應當考第幾名,某年當廩生,某年當貢生,貢后某年當選為縣長,在任三年半就應該告退回鄉,在五十三歲八月十四巳丑時,壽終在家里。把他什么時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幾名,什么時候當官,什么時候壽盡,有沒有孩子等都作了預測。一開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進行著,連考第幾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確地應驗了,這讓他篤信了宿命論,認為“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從此沒有了上進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禪師,二人“對坐一室”,徹夜而談,終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變命運,道德仁義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貴也可以自己求得,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信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聽命于天,聽命于他人。從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發生了根本改變,從篤信宿命論轉到信仰命由我造、福善禍淫的人生觀。他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誡我們,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其關鍵在于多做善事積累福報,在于自身的修為,要多做善事,消除惡念。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內容。于是袁了凡開始積極改過向善,積累善業,許愿做三千件善事改命,次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預算的應該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預測開始不應驗。但袁了凡仍覺自己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經過十余年,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袁了凡一直沒有子女,就繼續發起求子的愿,也許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年就生下了兒子天啟。再發求中進士的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于丙戌年再次遂愿,中了進士,授寶砥縣長。原本孔先生所算定的一生,在努力行善改命后,完全改變了,連壽命也延長至七十四歲而終。

許下做一萬件善事的時候,袁了凡的妻子見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皺著眉頭說:“以前我在家里幫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數得以完成。現在許下了一萬善,可是衙門里無事可做,到什么時候才能完成呢?”夜間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神人。袁了凡告訴他善事難以完成的緣故。神人說:“只減糧一節,一萬善事都已經圓滿了。”事情是這樣的:原來寶砥的田,每畝應納糧二分三厘七毫,袁了凡把它減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上萬的人民減輕了負擔。雖然神人這樣告訴我,但我自己的心里還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彈師從五臺山來,我便把這夢告訴他,并問這個夢可以相信嗎?禪師說:“只要發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的善事,何況全縣減糧,萬民受惠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贊賞一個人可以使一個人內心獲得力量,獲得來自他人對他的肯定,會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一個作家的兒子,即便他不會寫作,可由于別人對他的贊賞也會使他內心產生信心,覺得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作家,這就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影響,也就是指的先天命運。

人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其共同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包括經濟關系、(物質關系或生產關系),政治關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相互關系。人生活的本質來源人的需要,從生產生活出發,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強調人的能動性、自主性,這僅僅是從理想的維度審視人的本質。生產勞動不過是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人的活動是不自由的甚至是被強制的。因此,全面科學地探討不能僅停留在對理想本質的理解上,還應該揭示人的現實。現實中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現實中的人具有被動性和受動性。如果撇開人的受動性而抽象地研究,把人看成是不受制約的自由創造的存在物,就會使人的理想本質失去現實根基而陷入主觀幻想的泥潭,難以找到實現人自身解放的現實途徑。相反,如果僅僅從現實出發,過分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突出人的受動性和被動性,在現實面前,我們就會感到無能為力,最終也難以找到人類解放的正確道路。只有把現實性和理想性統一起來,才能尋找一條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可行途徑。

你在市場上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力。市場對于大多數人是公平的,你的技藝門檻越低,回報自然越少,這樣才合理,如果你的技藝別人一個月就能學會,而回報又高于社會平均收入馬上就有大把人進入,讓行業回報回歸正常。一個收銀員經過幾天的培訓就能上崗,當然不會有好的回報。一個科學家要二十年以上專業訓練才能成才,回報自然高于社會平均收入。

了凡四訓第二篇講改過自己的辦法,袁了凡認為改過自己要發三心:即慚愧心、畏懼心、勇猛心。慚愧心、畏懼心可以使自己認識到錯誤,有充足的動力進行改正。勇猛心是指雖然很多人知道道理,但是得過且過,或嚴重拖延,沒有真正實行,而勇猛心正是改過、改命的關鍵,只只有當一個人認識到他的不足之時,那么他才能知恥而后勇,意志堅定,做事有始有終,那么他離做事成功已經不遠了。

古人曰:“契而不舍,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鏤。”一個新生命的降生,或是出生貧窮之家,從這里就要注定他將要努力出眾,奮發向上,才能從一開始就輸掉的起跑線上,重新殺入決賽。或是生來就已注定身份顯赫。他將開始自己的人生,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收獲與危機,面面臨對于。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第三篇講積善的辦法,講述了十余個因為積善而獲得好報的故事,有講述其實善惡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善事要分為“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這七個方面,里面有引用幾個經典故事。如引用了孔子的故事,子路救人拿了賞賜,孔子說子路做得對;而子貢贖人,沒有要賞賜,孔子說做得不對,因為現行雖善,而其流風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實非善。現在所做的雖似不善,而其流風足以濟人,則其實卻是善的。里面亦列舉了十條可以行善的門類并作了相應解釋: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佛法。第九、敬重師長。第十、愛惜物命。

第四篇謙德之效主要講謙虛這項美德的效用,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講述了“天道虧盈而益謙”的道理。并解釋道如果一個人有福氣,將要成功,就會自然而然有一股謙和吉祥之氣外露,里面講述了數個故事來證明。最后總結了整本書的內容,說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變命運。書中名句:“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給你一些什么。生命中,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屬于你的,永遠都在,不屬于你的,遲早會離開,你強求,強留,都沒用。

面對人生中的來來去去,面對生命中的得得失失,我們最好能夠坦然的面對,因為這一切,皆是定數,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不會因為你害怕,你躲閃,然后就能過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历史| 江城| 朝阳市| 康马县| 师宗县| 镇平县| 万宁市| 如东县| 丹棱县| 沾益县| 永善县| 平潭县| 宜良县| 个旧市| 容城县| 肃宁县| 汽车| 富蕴县| 敦煌市| 武夷山市| 连云港市| 获嘉县| 安阳市| 田林县| 南昌县| 新疆| 桃源县| 吐鲁番市| 宜章县| 东阳市| 汕头市| 泾川县| 泰宁县| 乐都县| 平潭县| 彭州市| 明溪县| 武定县| 日土县|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