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長安
- 靜誦黃庭
- 呆萌小龍
- 4849字
- 2025-07-26 01:03:39
長安城西,修德坊深處。朱漆剝落的高墻夾出一條窄巷,青苔爬上墻根石基,濕漉漉地映著天光。巷底兩扇不起眼的烏木門,門楣懸一匾,字跡被歲月蝕得模糊,勉強可辨“守藏”二字。
李長青指尖拂過冰冷門環(huán),觸手處并非金屬寒涼,倒似浸透墨香的溫潤玉石。輕叩三聲,門軸“吱呀”低吟,開一線縫隙。門內(nèi)并無守衛(wèi),唯有一股陳年舊紙、樟腦與塵土混合的奇異氣息撲面而來,沉甸甸地壓入肺腑。
一步踏入,喧囂市聲如潮水退去。眼前豁然開朗,竟是一片難以想象的幽邃空間。無數(shù)頂天立地的烏木書架縱橫如阡陌,高聳入陰影深處,不見其頂。架上典籍浩如煙海,竹簡堆疊如山,帛卷懸垂似瀑,更有無數(shù)線裝紙冊列陣森嚴。穹頂并非磚石,而是緩緩流轉(zhuǎn)的星圖,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列宿明滅不定,投下幽藍微光,將書海染成一片靜謐的星海。腳下是整塊整塊的青玉地磚,溫潤沁涼,磚縫間似有極淡的云氣流淌。
“三千道藏,左三,甲字庫。”一個蒼老如古樹皮摩擦的聲音自陰影中飄來。李長青循聲望去,只見書架深處,一個佝僂如蝦的老者蜷在竹榻上,須發(fā)皆白,幾乎與身下泛黃的蒲團融為一體。老者眼皮也未抬,枯指隨意一點,便再無生息。
李長青依言而行。足下青玉磚似有感應,他每踏一步,前方書架便無聲滑開,讓出通路,待他走過,又悄然閉合。幽藍星輝下,書卷沉默如山。
他停在“甲字庫”前。此間書架非木非石,竟似整塊青玉雕琢而成,觸手溫潤生涼。架上并非尋常卷軸,而是懸浮于空中的一塊塊玉版、龜甲、甚至幾片流光溢彩的鳳凰翎羽。道韻如實質(zhì)般流淌,吸入一口,丹田內(nèi)蟄伏的金光都似活潑了幾分。
他抬手,指尖輕觸一塊銘刻著蝌蚪般古篆的龜甲。靈識沉入——
鴻蒙未判,溟涬無光。
元始天尊,手執(zhí)混元一氣符箓,于玄玄之中,辟開混沌!
清氣升為天,濁氣沉為地。陰陽始分,四象初定。天尊居于玉清圣境,是為萬道之祖,諸天之源。**
畫面在靈臺中炸開:無邊的黑暗與死寂,一道無法形容其偉岸的身影手持一枚流轉(zhuǎn)著億萬混沌符文的玉符,輕輕一劃!霎時間,無量光、無量熱、無量生機爆發(fā)!清濁升降,星辰誕生,宇宙胎動!那身影立于新生的宇宙中心,淡漠而永恒。
再觸一片流轉(zhuǎn)五彩霞光的玉版:
天地初開,萬道萌蘗。
靈寶天尊應運而生,掌大道經(jīng)緯,布化萬靈。
天尊居于上清真境,傳下《度人經(jīng)》《赤書玉字》,開群蒙,啟靈智,為萬靈點化修行之途。山川河岳得其點化,孕生精靈;草木金石受其恩澤,漸通靈性。與元始天尊共定天規(guī)地律,梳理陰陽,使洪荒有序。
靈臺中景象變幻:新生的世界狂暴而混亂,洪水肆虐,地火奔涌。另一尊氣息玄奧通靈的身影顯現(xiàn),手持玉尺,口誦真言。尺量天地,規(guī)整山河;真言所至,狂暴的精靈俯首,懵懂的草木通靈。天地間無形的脈絡被梳理清晰,大道之網(wǎng)徐徐鋪展。
最后,是一卷看似普通的竹簡,入手卻重如山岳:
道化萬千,生生不息。
道德天尊,大道化身,散則為氣,聚則成形。
見天地初定,萬靈懵懂,尤以初生人族,孱弱無依,茹毛飲血,掙扎于洪荒猛獸爪牙之下。天尊心懷悲憫,斂盡圣光,自散道體,一點真靈投入凡塵,歷百世輪回,最終托胎于李姓之家,誕生于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世人稱之——老子李耳。
騎青牛,過函谷,留《道德》五千言。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上善若水之精義,如甘霖普降,滋養(yǎng)華夏魂魄。更于暗處,點化人族先賢: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木取火,織衣氏治絲麻以蔽體。三皇功成,人族始脫蒙昧,于洪荒中辟出方寸之地。
靈臺景象歸于樸拙:衣衫襤褸的初民在猛犸巨獸的陰影下顫抖。一個平凡的老者騎著青牛,走過荒野,手指劃過,留下簡易卻堅固的巢穴草圖;枯枝在他掌心摩擦,迸出第一縷溫暖的火星;野麻在他指尖抽絲剝繭,化作遮體的粗布。沒有神光萬丈,只有潤物無聲的智慧。老者西出函谷,紫氣浩蕩三萬里,留下五千箴言,字字珠璣,化作人族文明不滅的薪火。
李長青心神激蕩,久久不能回神。這便是人族之根!非神賜,非天授,是道德天尊散盡道體、化身凡俗,以無上智慧與悲憫,親手點燃的文明火種!是無數(shù)先民在洪荒中掙扎求生,以血淚與智慧劈開的荊棘之路!
他深吸一口氣,壓下翻騰的氣血,走向另一片區(qū)域。這里書架轉(zhuǎn)為厚重的紫檀,典籍多為史冊。他抽出一卷以金線捆扎的玉冊《人皇紀年》。
“人族初興,聚于河洛。
三皇立,五帝治。
夏禹治水,定九州,鑄九鼎,鎮(zhèn)山河氣運。
殷商承襲,巫風熾盛,敬鬼神而輕生民。
周室代起,周公制禮作樂,定人倫綱常。然禮崩樂壞,春秋戰(zhàn)國,諸侯紛爭,血流漂杵。
秦掃六合,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一統(tǒng)天下,筑長城以御北狄。然嚴刑峻法,二世而亡。
楚漢爭鋒,大風起兮云飛揚。漢承秦制,獨尊儒術,鑿空西域,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煌煌四百年,終陷于外戚宦禍,豪強割據(jù),三國鼎立,兩晉風流,五胡亂華…神州板蕩,生靈涂炭。
直至天降雄主,掃平群寇,混一宇內(nèi)。煌煌大唐,肇基于此!”
字里行間,金戈鐵馬,血火交織。他看到大禹手持耒耜,三過家門而不入;看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看到孔丘周游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其“仁”與“禮”的思想?yún)s在后世綻放光芒;看到赳赳老秦,銳士東出;看到漢武長鞭所指,鐵騎踏破祁連;也看到五胡鐵蹄下破碎的山河,衣冠南渡的倉皇……最終,一切烽煙歸于長安城頭獵獵的“唐”字大旗。
自強不息!敢為人先!這八個字,仿佛熔鑄在每一卷史冊的竹木纖維之中,烙印在每一代華夏兒女的骨血深處!
正當他心神沉浸于這浩瀚史詩,指尖撫過書頁上“敢為人先”四個遒勁古篆時,一個清脆如銀鈴、又帶著點好奇的童音在幽靜的書庫中突兀響起:
“喂!那個穿青袍的大個子!”
李長青微微一怔,循聲望去。只見不遠處兩個頂天立地的巨大書架之間,一條窄窄的光縫里,探出一個小腦袋。烏溜溜的頭發(fā)梳成兩個小圓髻,用紅綢系著,垂下的絲絳隨著她歪頭的動作一蕩一蕩。一張小臉粉雕玉琢,眼睛又大又亮,像養(yǎng)在太液池清波里的兩丸黑水銀,此刻正骨碌碌地轉(zhuǎn)著,毫不避諱地上下打量他。她約莫七八歲年紀,穿著一身杏子黃的宮裝襦裙,外罩一件銀鼠皮的小坎肩,頸間掛著一枚赤金嵌紅寶的長命鎖,鎖上鏨刻的“兕”字在星圖幽光下若隱若現(xiàn)。
小丫頭手腳并用,從書架縫隙里擠了出來,拍了拍裙子上并不存在的灰塵,背著小手,邁著自以為很穩(wěn)重的步子走到李長青跟前,仰起頭,努力板著小臉,卻掩不住眼底的狡黠和探究:
“你是新來的守藏吏嗎?以前沒見過你呀?你剛才盯著那本書,眼珠子都要掉出來啦!那上面畫的是啥?黑乎乎的一片,還有個小人拿著根棍子?”她伸出嫩藕似的手指,好奇地戳了戳李長青手中玉冊上“鴻蒙未判”的古老插圖。
李長青看著眼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小精靈,心中了然。杏黃宮裝,赤金長命鎖,尤其是那個“兕”字——兕者,上古瑞獸,狀如青牛。能以此字為小字,又在這皇家守藏重地出入自如的,除了那位深得帝后寵愛、聰慧早慧的晉陽公主李明達,還能有誰?
他收起玉冊,微微躬身,行了個簡單的道揖:“貧道李長青,并非守藏吏,蒙圣人恩典,特來此查閱典籍。驚擾小娘子了。”聲音放得溫和。
“李——長——青?”李明達歪著頭,一字一頓地重復,大眼睛忽閃忽閃,“名字怪好聽的!我叫兕子!”她毫不認生,又往前湊了半步,踮起腳尖,努力去看李長青剛才放回玉架的龜甲玉版,“你剛才看的,就是那些會發(fā)光的石頭和烏龜殼嗎?上面那些歪歪扭扭的小蟲子,是字嗎?寫的什么呀?是不是神仙的故事?”
她連珠炮似的問題,帶著孩童特有的旺盛好奇,驅(qū)散了守藏室萬古的沉郁。李長青看著那雙純粹明亮的眼睛,忽然想起靈臺中看到的,道德天尊化身老子,點化初民時,那些先民眼中最初閃爍的、對知識與光明的渴求。
他蹲下身,讓自己的視線與小女孩平齊,指了指那塊銘刻開天古篆的龜甲:“小娘子可知,在我們頭頂,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什么都沒有,只有一片無邊無際的黑暗和寒冷?”
李明達立刻被吸引了,小腦袋點得像小雞啄米:“知道知道!嬤嬤說過,盤古開天地!”
李長青微笑著搖頭,指尖虛點龜甲上的蝌蚪文:“不是盤古。是一位叫元始天尊的古老神明。他手持一枚蘊含了宇宙所有秘密的符箓,在無邊的黑暗中,輕輕一劃。”他手指在空中做了一個緩慢而有力的劃動動作,“于是,光誕生了,天和地分開了,日月星辰開始運轉(zhuǎn),世界有了聲音,有了顏色,有了我們腳下的大地和頭頂?shù)奶炜铡!?
李明達張大了小嘴,眼睛瞪得溜圓,仿佛親眼看見了那開天辟地的壯景:“哇…那…那天尊劃完那一下之后呢?他住在哪里?一個人多孤單呀?”
“天尊居住在九天之上,最清圣高渺的宮殿里,執(zhí)掌著宇宙運行的根本大道。”李長青耐心解釋,又指向那片流轉(zhuǎn)霞光的玉版,“天地初開,萬物還很混亂。于是又有一位靈寶天尊應運而生。他像一位最厲害的老師傅,手持玉尺,丈量天地,梳理山河,教導最早誕生的精靈和草木如何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讓世界變得有秩序。”
“就像…就像父皇讓房相杜相他們制定律法,讓長安城井井有條那樣?”小兕子立刻聯(lián)想起來。
“小娘子聰慧。”李長青贊許地點頭,這孩子的悟性果然極高,“正是此理。天地有序,萬物方能生長。”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那卷記載著老子化身的竹簡上,聲音低沉了些許,帶著一種奇異的溫柔:“然而,天地雖定,萬靈萌生,卻有一族最為孱弱——那便是我們的先祖,最早的人族。他們赤身露體,在猛獸的爪牙下瑟瑟發(fā)抖,不知如何御寒,如何取火,如何遮蔽風雨。”
小兕子的臉上露出同情和緊張:“啊?那…那他們怎么辦呀?會被大老虎吃掉嗎?”
“就在那時,”李長青的指尖撫過粗糙的竹簡,仿佛能觸摸到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那位最古老、最尊貴的神明之一,道德天尊,做了一件令諸天都震動的事。他散去了自己永恒不朽、光輝萬丈的神體,將自己化作最普通的一點真靈,投入了凡塵,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輪回,最終,托生在一個姓李的凡人家里,成為一個叫李耳的老人,也就是后世尊稱的老子。”
李明達聽得屏住了呼吸,小手不自覺地抓緊了李長青的青色道袍袖口。
“這位老人,騎著青牛,走過荒野,走過村莊。”李長青的聲音如同低沉的講述,描繪著古老的畫卷,“他看到人們在寒風中顫抖,便教他們?nèi)绾斡脴淠敬罱ㄕ陲L擋雨的巢穴(有巢氏);看到人們在黑暗中恐懼,便教他們鉆木取火,帶來光明和溫暖(燧人氏);看到人們赤身露體,便教他們抽絲剝繭,織布成衣(織衣氏)。他默默行走,沒有驚天動地的神通,只有潤物無聲的智慧。”
“后來,他走到了函谷關。”李長青頓了頓,眼中仿佛映出那浩蕩的紫氣,“應關令尹喜所求,他將自己對天地、對人生、對萬物運行最深刻的領悟,凝聚成五千個玄妙的文字,刻在竹簡之上,這便是《道德經(jīng)》。留下這智慧的種子后,他騎著青牛,西出函谷,紫氣浩蕩三萬里,從此不知所蹤。”
小兕子聽得入了神,大眼睛里閃爍著奇異的光彩,有震撼,有崇敬,有不解,最終化為一種懵懂的向往:“所以…所以那個很老很老的老爺爺,其實是最厲害的神仙變的?他為了幫我們,連神仙都不做了?”她的小手無意識地摩挲著自己頸間冰涼的金鎖,那“兕”字的棱角硌著指腹,“那他…他會不會很孤單?很…辛苦?”
李長青看著小女孩清澈眼底那抹真切的擔憂,心中某個角落被輕輕觸動。他想起了兩儀殿上李世民眉宇間的倦色,想起了魏征跪伏在地時嶙峋的脊背,想起了延州驛的血火,也想起了自己丹田內(nèi)那糾纏不休的金光與寒氣。
“或許會吧。”他輕輕拍了拍小兕子柔軟的發(fā)頂,聲音溫和如拂過書頁的微風,“但正因有了這樣的犧牲與指引,有了后來無數(shù)像三皇、像周公、像孔夫子那樣‘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先輩,我們?nèi)俗宀拍軓暮榛拿瞳F的口中掙扎出來,學會筑巢、取火、織衣,學會耕種、冶煉、書寫,學會禮儀、律法、仁愛…一步步建立起像長安城這樣偉大的都城,建立起煌煌大唐。”
他站起身,目光掃過這浩瀚無垠的書庫,仿佛穿透層層書架,看到了那部用血火與智慧寫就的、名為“人”的壯闊史詩。
“這守藏室里的每一卷書,每一片竹簡,每一塊龜甲,都記錄著我們祖先如何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弱小走向強大的足跡。這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路。”
小兕子仰著小臉,似懂非懂,但那雙黑亮的眸子里,卻清晰地映著星圖流轉(zhuǎn)的幽藍光芒,以及李長青沉靜如淵的身影。她忽然松開抓著道袍的小手,很認真地學著李長青剛才的樣子,笨拙地拱了拱手,小大人似的說道:
“李明達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