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學黨史
- 《怎樣學黨史》編寫組編著
- 1803字
- 2021-09-30 20:25:04
六、黨的歷史就是我們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一定要一塊過、一塊干,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100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在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回答了黨的一切工作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等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全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毅然決策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有系統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把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把發展的目的定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實踐中,我們黨傾聽人民群眾呼聲,反映人民群眾意愿,集中人民群眾智慧,尊重人民群眾創造,高度重視和自覺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既關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注重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
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再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全面發展意味著要滿足的不是人的部分需要,而是人的各種需要;協調發展意味著要滿足的不是少數人的需要,而是每個人的需要;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要滿足的不是一代人的需要,而是世代人的需要。為此,我們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科學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站在人民立場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強調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在實踐中,我們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勝利,究其根本,就在于黨始終把人民作為“源”和“本”。因為有人民之“源”,所以我們黨能夠永葆青春活力;因為有人民之“本”,所以我們黨終成參天大樹。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不斷跨越一個個“雪山”“草地”,攻克無數“婁山關”“臘子口”,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靠的是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匯集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靠的就是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