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往事1978—2020
- 王連洲 王斌編著
- 2411字
- 2021-09-27 16:55:24
股票的誕生
1978年開始,我國農村出現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部分地區的農民自發采用“以資代勞、以勞代資”的方式集資,興辦了一批合股經營的股份制鄉鎮企業,它們成為改革開放后股份制經濟的最早雛形。
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部分小型國有和集體企業開始進行多種多樣的股份制嘗試,啟動股票發行。1980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撫順支行代理撫順紅磚廠面向企業發行280萬股股票,大獲成功。1980年7月,成都市工業展銷信托股份公司,按面值向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單位發行股票,招股2000股,每股1萬元,至1983年實際募資1400萬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內地有記載的第一家以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公司。1983年7月,原廣東省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在《深圳特區報》刊登招股公告,以寶安縣財政為擔保,向社會發行股票募資1300萬元,這是我國內地首家通過報刊公開招股的公司,標志著股份制企業在廣東的誕生。
與此同時,農村也面臨如何確保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如何處理集體積累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如何發展鄉鎮企業等一系列問題。1984年,淄博市周村區長行村制定了《長行村股份合作社章程》,通過“集體積累、按勞折股、企業自留積累參與擴股、職工個人投資入股按股分紅”的辦法,開創了一種將股份制列入合作制的新型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制。
同年,國家提出進一步放開搞活城市集體企業和國營小企業。7月,首家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國有企業——北京天橋百貨商場,向社會公開發行三年定期股票。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為股份制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984年11月18日,媒體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上海飛樂音響公司開業當日接受個人和集體認購股票1萬股,每股50元。當天,上海武夷路174號門前排起了長隊,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小飛樂)股票正式發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第一股”就此誕生。
這只被股民們稱為“小飛樂”的股票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只名副其實的股票,還是第一張能被外國人擁有的股票,上海第一批柜臺交易的股票,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批上市流通的股票,斬獲多項“第一”的殊榮。
盡管“第一股”誕生了,但彼時的中國內地股市仍處于起步階段。在上海開設的全國第一個股票營業柜臺,也僅有“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只交易股票。在沒有電腦,沒有行情顯示屏,口頭協商,黑板記錄的時代,交割、登記(卡號)、蓋章、過戶等程序都是手工完成的,平均每天的交易量也僅有數十筆。
新生事物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質疑的目光,“嬰兒時代”的股票市場引發了眾多關于“是否要搞股份制改革”以及“能否發展資本市場”的討論。
1986年,國家政策進一步放開,部分大型國營企業也紛紛進行股份制試點,半公開或公開發行股票,股票一級市場就此出現。關于大型國營企業股份制改革,厲以寧教授回憶道,國有大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仍有困難。例如,國有大企業的資產是不是會因數量偏大而被侵占或廉價賣掉呢?是不是會因改制過程中被知情者個人或相關知情人以不同方式私吞呢?這種情形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于是政府、學術界在股份制改革實踐中,采取了“存量不動,增量先行”的做法。這就是說,國有大企業的股份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流通股(即“存量不動”),另一類是流通股(即“增量先行”)。這樣,中國的國有大企業終于走上了股份制改革的道路。
對于這一階段的發展情形,著名金融學家吳曉求描述道,隨著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的增多,這一時期的股票發行有所增加——截至1987年年底,全國累計發行股票10億元。在股票數量增加的同時,受制于當時的中國金融管理體制,股票、債券的交易同股份制試點類似,一開始均是自發的,帶有明顯的“地下”色彩。這種狀況直到1986年8月沈陽信托投資公司獲準開辦企業債券等柜臺買賣轉讓業務,進而充當國有企業職工交易債券和股票的平臺之后才有所變化。同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設立證券營業部,開始辦理“飛樂音響”“延中實業”等股票的買賣業務。此外,丹東、寧波、廣州、重慶等地也試開發了證券交易市場。當時包括股票在內的有價證券交易主要以信托投資公司作為中介來完成。總的來說,這一階段證券交易市場的特點可以歸結為規模小、品種少、范圍窄,均為柜臺掛牌交易。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提出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股票按面值發行,保本、保息、保分紅,還到期償還,具有一定債券特性,發行對象以內部職工和地方公眾為主,發行方式多為自辦發行,沒有承銷商。
農村地區的改革步伐也并未停止。1988年4月,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山東省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請示的批復》,國務院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批準淄博市周村區為全國性試驗區。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是推進股份制改革,加快股票流通。
據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胡汝銀在《中國資本市場演進的基本邏輯與路徑》中記載,1988年3月,當時還在海外的一些學者,向黨中央和政府高層提交了《關于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法制化與規范化的政策建議》。1988年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萬壽賓館召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會議決定組建“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并起草《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10月,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提交了后來被稱為“白皮書”的《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1988年11月,時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姚依林和秘書長張勁夫在中南海聽取了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有關《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的匯報。但因為當時中央政府面臨“雙軌制”帶來的經濟紛亂、“價格闖關”引起的社會不穩定等問題,對于中國證券市場創設的初期研究以及在體制內、在中央層面上的實際推進很快就因“目前條件尚不具備”而被擱置。
[1] 1993年1月,廣東省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區。
[2]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國營經濟”改為“國有經濟”,“國營企業”改為“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