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心定規矩
今天的年輕人在結婚前,通常會向男方要彩禮,且數目大得驚人。可你知道這種風俗從何而來嗎……
在民間傳說中,人們賦予了女媧許多身份。一種說法是前文所述的摶土造人的神;另一種說法是女媧和伏羲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爬到一截漂浮于水中的朽木上才得以活命。
洪水過后,女媧和伏羲便商議結婚以繁衍后代。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新郎官伏羲穿戴一新,然后手里拎著聘禮。當他喜滋滋地來到女媧部落時,新娘子早已美滋滋地等候多時。總之,婚禮結束后,伏羲就留在了女媧的部落,成了一位“上門女婿”。這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因為當時正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男嫁女娶”很正常。
婚后的小兩口恩愛有加,生兒育女,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一家人也其樂融融。
再說伏羲“嫁”到女媧部落后,雖然只是一個上門女婿,但他畢竟不是一般人,讓他天天待在家里“相妻教子”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也分管了女媧部落的部分權力。
此后,隨著伏羲的實力不斷增強,很多部落慕名而來,他們希望組成以伏羲為首的部落聯盟。就這樣,伏羲成了第一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女媧成為部落聯盟的“第一夫人”。
成了“第一夫人”的女媧也沒有閑著,她做了許多有益于后世的工作。比如,對婚喪嫁娶的改進。
在母系氏族社會,男女之間在戀愛婚姻方面是極其自由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先祖意識到,男女相好就意味著會生孩子,可生下的孩子算誰的?那會兒也沒有DNA技術可以鑒定孩子的生父。因此,當時孩子的母親全是“單親媽媽”。男的呢?“無娃一身輕”。
女媧把這些情況看在眼里,記在心頭。“男女相好之后就應該結為夫妻,同住一個屋檐下,同擔一份責任,相濡以沫地過日子。”
因此,女媧決定以后男女結合了,女方要到男方家過日子,也就是“女嫁男娶”。
后來,隨著弓箭的發明,情況又有了變化。有了它,獵人既可以潛伏在遠處射殺獵物,又能避免被獵物傷害。
如此一來,獵殺的動物多了,大家不僅能吃飽,而且還能吃好,男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人的地位一變,心思也會變。女媧和伏羲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想:“既然保護家人的重擔落在了男子的肩上,那些富有營養的食物也是由男人辛苦獵回來的,那么女子再像從前那樣在感情上過于奔放就不太合適了。這不但會傷害男人那顆敏感的心,搞不好還會影響部落的穩定。”因此,他們決定制定一項嫁娶制度,來規范這些事。
制度的第一條是“正姓氏”。
隨著女媧和伏羲部落的逐漸壯大,人口也越來越多。人多了,根本無法區別,更無法管理。因此,伏羲想:“我姓風,別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于是,中國人從此有了姓氏。
光有姓還不行。當時人們大多在同一部落或臨近部落通婚,時間一長,難免因為遺忘或分辨不清而出現近親婚配的情況。女媧和伏羲也認識到會有這種問題,于是規定,孩子生下來要隨父親姓,這樣就能知道誰和誰是父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如此一來,只要兩個人同姓,說明這兩人或多或少有血緣關系,是不能結為夫妻的。
制度的第二條是“通媒妁”。
當時女媧看到,男女之間的結合就像“一場游戲一場夢”,結得快,分得也快,與今天的“閃婚閃離”相似。她覺得這種做法太不嚴肅了,得讓婚姻嚴肅起來。于是提出,結婚的事只讓兩個當事人決定不行,因為年輕人就算結合在一起,也容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感情變得冷淡,進而兩相厭惡導致分手。
因此,女媧決定,男女結婚之前必須通過媒人牽線,再由男女雙方的父母把關,看看雙方相貌、性情等是否般配,通過審核之后,男女雙方才能談婚論嫁。
制度的第三條是男方要“下聘禮”。
“為什么呢?”當女媧做出這個決定后,伏羲也曾不解地問道。
女媧的解釋是,既然我們要求女方住到男方家,服從男方,那男方就得拿出點誠意來,保證自己不變心,而聘禮的作用就相當于保證金。
“那得拿多少聘禮合適呢?”伏羲又問。
女媧的回答是,就以你當年娶我的聘禮為標準。
由于女媧制定了嫁娶制度,提倡媒人的作用,所以她成了媒婆行業的祖師爺,被后人尊為“婚姻之神”。
“女嫁男娶”制度的制定,說明男子在社會生活中已開始趨于主導地位,我國遠古人類也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