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歡聲雷動,于是,晉軍就帶著得勝的喜悅班師了。
斗勃率領楚軍苦苦等了好幾天,就是不見晉軍渡過江來。于是便派人查看,一看才發(fā)現(xiàn)上了晉國佬的當了,晉國佬已經撤軍了。
楚成王此次滿心希望與晉國好好干一架,以報城濮之仇。聽說晉國撤軍了,雖然有些遺憾,但終歸是晉軍怕了楚軍,也算是有點面子。
本來嘛,這事就這樣了了。
但有一個人對楚成王道:“父王,令尹勞師征伐,卻不敢與晉軍一戰(zhàn)。
兩軍相峙多日,最終卻雙方不發(fā)一箭就罷兵,這里面一定有鬼。兒臣懷疑令尹受了晉國的賄賂,這是咱大楚的恥辱。”
這個人,便是太子商臣。
也許商臣這樣一說,只是想詆毀一下令尹斗勃。但沒想到,楚成王聽后覺得非常有理,命令逮捕了斗勃。
斗勃當然不承認自己與晉國有鬼,最終在嚴刑峻法中含冤而死。
這便是整個過程。
史料記錄了這事,主要便是突出太子商臣這家伙有多壞。
商臣誣陷斗勃,使楚軍在失去了成得臣這員名將后,再次損失一員名將。
但事情的背后,果真是這樣的么?
太子商臣要害斗勃,動機到底是什么?
史料記載,楚成王很早時便想立商臣為太子。當時的商臣還是一個小孩子,于是楚成王便征求斗勃的意見。
斗勃認為,那個時候立太子為時還早,因為楚成王還有其他幾個兒子,而且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兒子。
如果立了公子商臣太子,萬一到后來發(fā)現(xiàn)有比公子商臣更合適的兒子,屆時廢立太子,極有可能引發(fā)楚國內亂。
斗勃還說,公子商臣這個人的面相不乍滴。用相術界的理論,如果公子商臣當了楚王,楚國將多災多難,這不符合楚國的國家利益。
公子商臣知道了這事后,對斗勃恨之入骨,從此,想方設法欲搞死斗勃。
這一次,商臣抓住機會向楚成王進了番讒言,終于害死了斗勃。
這個看起來是很好的理由,但筆者是不認同的。這里有疑點:
楚成王很早便立了太子,那個時候楚成王最信任的人應該不是斗勃,而是斗子文。
這么重要的事,楚成王不可能跟當時根本尚未出道的斗勃去講!
史料有記載,說楚王問計令尹斗勃。
斗勃擔任令尹,那是成得臣卒后,再是薦呂臣卒后,才繼任的。
那個時候,楚成王已經當了四十多年的楚王了,不可能年輕了。而商臣也應該是至少三十多歲了,也不小了。
一些很牛的史料的記載是有矛盾的。答案可能是這樣的:
楚成王如果很年輕時立太子,那應該是跟令尹子文或者跟其他更為親密的人講的,而不是斗勃。
如果年老時立太子,便不存在斗勃勸說楚成王不立商臣的理由。
立太子這樣的事,是最高機密。按理說應該是天知地知楚成王知,還有便是楚成王商議的對象知道。
那,怎么可能會讓商臣知道?
答案可能是這樣的:楚成王故意講給了某人聽,然后,通過某人透露了這最高機密。
目的也很簡單,楚成王就是要斗勃去死。
在楚國,當時的勢力主要有三股。楚成王的勢力,再是若熬氏家族的勢力,再是東宮太子的勢力。
楚成王已經當了四五十年的楚王了,他需要全面掌控楚國,必然要平衡國內各方勢力。
對付若敖氏家族,盡管斗子文已卒,成得臣自殺,但勢力仍舊很可怕。
成得臣卒后,令尹曾經一度由蒍氏的蒍呂臣擔任,但他在強大的若敖氏家族面前,蒍呂臣只撐了一年便被整死了。
斗勃是這個時候若敖氏家族的核心,楚成王要打壓若敖氏,目標當然是斗勃。
借商臣的勢力,可以趁機挑動東宮太子與若敖氏之間的矛盾,這是一舉兩得的事。
因為,對這個商臣,楚成王也感覺到自己的這個兒子越來越不受自己控制了。
楚成王有意立另外的兒子為太子!
商臣也是需要削弱若敖氏的勢力的,他也最好希望斗勃倒霉。但他沒想到,楚成王居然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而殺了斗勃。
這令他很害怕!
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王越來越可怕。
他認為,自己參斗勃一本,無非是讓斗勃的威望受到些影響罷了。畢竟哪怕斗勃真的受了賄賂,那也只是一個小小的過失,根本不可能惹上殺身之禍。
楚成王卻殺了斗勃,勢必令若敖氏家族震怒。那這事肯定會沖著自己來,跟強大的若敖氏家族斗,自己東宮的實力還不夠啊。
斗勃到底有沒有受過賄,一查便知,但史料并未記載斗勃受過何種審查。
一位堂堂的當朝令尹,就這樣輕率被殺,里面沒有政治目的鬼才信。
所以,筆者是不信斗勃是被商臣害死的,斗勃是死于政治斗爭,背后推手就是楚成王!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晚年的楚成王確實不及當年了。
若敖氏家族本就是楚王室同宗,一直以來忠心耿耿,從斗伯比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的斗勃,誰曾有過反意?
尤其是斗子文,為楚國的發(fā)展嘔心瀝血,勞苦功高,在整個楚國八百年歷史上,難有出其右。
自殺身亡的成得臣,雖然戰(zhàn)敗于城濮,但如果沒有楚成王當時去了一封責難信,他當然不會選擇自殺。當他自殺時,楚成王還后悔莫及呢。
那個時候的楚成王,將若敖氏家族看成是自己的最重要的臂膀。
而現(xiàn)在,他老了,他已經變得多疑了,國家的利益在他的面前,已經遠遠不及對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威脅擔心了。
盡管,這種威脅只是一種擔心,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