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得臣下令,三軍撤出宋國,向衛國進發。在衛國,那個偽君子重耳就在那里!
公元前632年4月3日,成得臣率領的楚國大軍與晉文公親率的晉軍在衛國對峙。
成得臣登高而望,見晉軍軍旗齊整,安營有序,不由暗暗佩服主帥先軫,同時也有些后悔。
此人果為勁敵,想當年在楚國時就應該將此人干掉。
晚上,成得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黃河之神來到他的面前對他說:“子玉,如果你愿意將你的馬冠馬纓都貢獻給本神的話,那本神將賜給你孟諸一帶土地。”
孟諸之地,就在宋國,成得臣本就是想要征服宋國的。作為名將,他愛好跟戰爭相關的所有事。比如他的馬甲。
對了,這個馬甲不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一件小背心,而是他戰馬的甲衣。
成得臣用鹿皮和玉石精心打造了一套馬飾,非常精美,連自己都舍不得用。
所以,哪怕是在夢中,成得臣也是想也不想便拒絕了。
夢是當時那個年代意識形態領域非常重要的事,由此還傳世了一部《周公解夢》。
現在大戰在即,成得臣居然做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夢,這個要引起高度重視。
于是成得臣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將夢境搬出來給大家討論分析。
副帥斗宜生、兒子成大心等眾將面面相覷。
軍巫這時是最具有發言權的,他對成得臣道:“令尹大人,河神的意思就是要你用這套馬甲祭祀。不要與晉軍交戰,殺回宋國,您將取得伐宋之戰的勝利。”
成得臣一聽就來氣了:“這不可能!不要說那套馬甲是本令尹的心愛之物,不想敬獻給平時與咱大楚無關的什么河神。
更主要的是,此次我們如果不好好教訓一下晉國,那晉國將來便更加為所欲為。至于宋國,只要打敗了晉國,那不足為慮。”
關于成得臣夢的會議結束,會議決定不予理睬。而就在這時,探子來報:晉軍撤退了。
什么?晉軍撤退了?
成得臣搶出帥帳,果然發現昨天還對峙著的晉營已經悄悄拔營,對面已是空蕩蕩,哪有什么晉軍?
就這樣讓晉軍跑了不成?
這不行!成得臣下令追擊。
原來,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決定稍作后退以迷惑楚軍。其實,晉軍早在數十里外之外,設了埋伏。
晉文公對成得臣的脾氣非常了解,他相信,成得臣一定會來追擊。
果然,成得臣傾兵而追,直到城濮之地,見晉軍已嚴陣以待。
那就在城濮打吧,成得臣令人向晉軍下了戰書。
戰書是這樣寫的:“晉侯,那就派勇士來和我們玩玩吧,您站在高處好好欣賞就是了。”
晉文公也立即作了回復:“明白了。想當年,楚王對寡人的恩惠,寡人一直不敢忘懷,至今銘記在心。
寡人曾經答應楚王,如果有一天兩國不幸在戰場相遇,晉軍將退避三舍。所以我軍一退再退,直退到了這里。
但現在既然是退無可退,那就請令尹及手下眾將,整頓好軍備,讓我們明天早上在戰場上見!”
這便是古代的戰書了。每次想起這樣的戰書,便覺得好笑,這算什么戰書啊。
成得臣的戰書,居然把兩國刀兵相向要死人的戰爭,當成是玩玩的事!
印象中的戰書,往往是心理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是歷數對方的諸多罪惡,然后突出自己來戰的正義性。這樣,才能激發己方的士氣,同時消消對方的威風。
晉文公的回書也是搞笑,打就打就是了,何必一堆說詞?
幾千年后,有一個叫成吉思汗的戰神,在攻打一個叫花剌子模的國家時,命令要軍中文書寫戰書。
文書搞了一個長篇大論的東西,把成吉思汗給氣壞了,他打了文書十幾皮鞭后,將戰書改寫成六個字:“你要戰,便來戰!”
之所以在城濮戰場上,楚晉兩軍的戰書是這樣寫法,那涉及到一個軍禮的問題。
我們說過,春秋江湖是一個講道義的江湖,至少表面上講這個道義。
春秋各國,尤其是中原各國,當時只奉一種信仰:道家的信仰。
不象到了后來戰國時,會有百家爭鳴,出現什么法家、儒家、墨家等。
道的根本在于禮,禮是最重要的。
為了禮,大家可以爭得面紅耳赤,可以大打出手,甚至為了遵守某種禮義,往往會出現“生命誠可貴,面子價更高”的故事。
如為了守孝禮,多少應該成為明主的世子自殺?
為了守君臣之禮,多少本可以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的仁人志士走上斷頭臺?
作為已經將自己當成是中原諸侯的一份子的楚國來講,自楚成王時代開始,便逐漸摒棄原先的“不講理”理念,努力遵照中原禮義行事。
尤其是成得臣,當年他率楚軍與宋軍在泓水一役取得大勝,但整個國際社會對楚國的評價都非常不屑。
中原諸侯都認為,人家宋襄公是完全遵照古代的戰禮來作戰,卻被你成得臣這種不講理的打法打敗。
論軍事實力,宋國根本不可能如此不堪一擊,楚國的勝利是非正義的。
好吧,既然說我們楚國不講禮取得勝利,那今天的楚國,就完全按照中原禮義跟你晉國好好干一架,到時看你服不服。
成得臣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而晉文公也貌似是這樣做的,只是,晉國僅僅是貌似而已。
成得臣吶成得臣,楚軍之所以此前橫行天下,那就是因為摒棄了所謂的戰爭之禮!
戰爭,那是事關生死、事關興衰、事關成亡的大事啊。
當楚軍開始學中原那一套時,卻不知那些最懂軍禮戰禮的國家是最先死掉的!
反而是晉國、秦國這樣的幾乎不講禮不講理的邊陲國家,卻不斷強大,最終笑傲江湖。
而晉文公重耳,就在流亡了十九年后,已深知所謂的禮,只是在符合自己利益需要時才用得到,一旦不符合自己利益,那便完全可以不遵守。
這一次,就在城濮戰場上,成得臣體會到了講禮義講道理是如何完敗于不講禮不講理的。
第二天,晉楚兩國軍隊終于在城濮列陣相待了。成得臣親率楚國中軍,斗勃率左軍,斗宜生率右軍,分別對應晉軍由先軫為帥的中軍、狐毛的上軍和胥臣的下軍。
成得臣早已探明了晉軍的兵力,七百乘,不就五萬余眾嗎?小樣,看老子打得你滿地找牙。
成得臣信心滿滿。
戰前,他已經放出話來:此戰以后,天下再無晉國!
是的,晉國此次是傾國之兵而戰,而楚國至少一半以上的主力尚在國內。
楚國士兵的勇猛天下聞名,成就楚國霸業,就從城濮之戰開始吧。
成得臣甚至做好了占領晉國之后的許多打算,其中最頭疼的問題是,要不要到時直搗晉國都城絳城,然后宣布滅了晉國。
此時,成得臣的中軍是最精銳的部隊,以若敖六卒、太子的東宮衛隊為主,兵力有三萬余。
斗勃的左軍則是以楚國的申、息兩縣地方武裝為主,兵力有兩萬余。
斗宜生的右軍則是以陳國、蔡國部隊為主,兵力約兩萬余。
按成得臣的部署,戰鼓擂響,右軍先上,擊垮晉國的下軍,然后再是左軍出動,與晉國上軍廝殺,最后是中軍對中軍。
先軫,讓我們就以男人的血性來決定誰是天下第一名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