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相關概念

既然是研究毛澤東的宣傳思想,那么首先要了解“宣傳”“毛澤東關于‘宣傳’的概念”“毛澤東的宣傳思想”這些概念的定義和范疇。

一 三個核心概念

(一)關于宣傳的定義

古今中外,給“宣傳”下的定義共有一百幾十種。

在中國,早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宣”字。據《史記·龜策列傳》《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紂王兵敗后死于“宣室”。“宣室”就是“通光透氣之室”。通光透氣是指空氣光線的流通,轉意為“由小變大”的流通,“宣揚”“宣暢”“宣言”(按古文義來說)都含有擴大的意義。“宣”的另一種解釋是顯示天命,所謂“風回轉所以宣陰陽”,“宣陰陽”即顯天命,以后就和“圣命皇權”相聯系?!靶挕薄靶I”“宣旨”是傳達皇帝的命令;“宣赦”是皇帝大赦罪犯;“宣慰”是皇帝安撫軍民。“宣”意味著君主對臣下,指揮者對服從者,教育者對被教育者。源自漢文的日文中的“宣”字,也和古漢語同義。

“傳”字最早出現于周朝金文中。按《說文解字》的釋義,傳(繁體字作傳),左邊原義為“人”,右邊義為“六寸薄”,“?!鄙习氩繛闋狂R之意?!皞鳌弊忠鉃樾蟹蝰{著馬車,手持六寸長的竹簡。這可以是君王向臣子傳達命令,例如《左傳》中有“晉伯以傳召伯宗”;也可以是臣子向君王傳達自己的想法,《左傳》也有傳者“以車駕馬詣京師”;還可以是平級之間的傳通,《說文解字》引“司局遷乘傳行天下”。

據考證,較早將“宣傳”兩個字合為一個詞的,是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漢末年的陳壽。他在《三國志·蜀書·彭羕傳》中寫道:“先生(劉備)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边@里的“宣傳”二字指的是“宣上命于下”的意思。以后在漢語中,“宣傳”都作“傳達宣布”解釋?!度龂尽の簳べZ逵傳》:“今城中強弱相陵,心皆不定,以為宜令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边@是建議占領軍派一個新降的將士,以現身說法去說服當地軍民服從占領軍的意思。

西方現代意義上的“宣傳”(Propaganda)一詞,是古詞意義的一種發展。起源于1632年羅馬天主教教皇格列高利十五世(Pope Gregory XV)創立的“信仰宣傳委員會”(Congregation For Propagating The Taith)。該委員會簡稱“宣傳”(Propaganda)。其任務是派遣傳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宣揚教義,傳達“圣父”“圣子”的福音。這和古漢語的“宣天命”不謀而合。不過,“宣傳”一詞的廣泛應用,并不是僅僅出自宗教的力量,而是主要興起于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反對殖民主義統治的革命時期。后來通過日文的譯介引進中國,并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廣為人知。中國語言學家王力教授在《漢語史稿》中指出,日本在明治維新和中日甲午戰爭后,曾發生過外來詞的大量涌入,從而產生大量西洋詞匯假道日語中的漢字而回流漢語。據此判斷,在這一時期,是日本人用漢字“宣傳”來意譯propaganda,隨后又回流中文語詞中的。

那么,現代意義的“宣傳”一詞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呢?其實,隨著宣傳活動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宣傳本質屬性的研究也逐漸豐富起來。宣傳活動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由于它涉及的社會目的、對象、范圍、作用等不同,所以概念也很不相同。不少宣傳家、理論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給出不同的解釋,對宣傳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

一類認為,宣傳是一種輿論和心理控制。如: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克列奇、克拉奇菲爾德、巴依諾門等認為:“宣傳可以操縱群眾的行為,而又要使這個群體里的每一個成員還以為他是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a id="w3">[3]

法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厄爾龍(Jacques Ellul)在其所著的《宣傳:人們意見的形成》中指出:“宣傳是一種由一個有組織的團體控制的傳播,企圖由此影響群眾之心理,使群眾積極或消極地參與行動,并在心理上與群眾結合在一起?!?a id="w4">[4]

葛德林(G·E·G·Catlin)則認為:“宣傳就是用適當的情緒或理智的方法在心理上注入某種見解。”[5]

林秉賢認為:“宣傳是任何一個組織或團體通過某種手段無法實現目標時,所施以的一種心理策略。所以說,宣傳是一種有意的控制社會心理的活動。”[6]

黎元江認為:“宣傳是主體借助符號對客體進行以政治心理為主的心理引導的行為。其中最本質的規定是,宣傳是心理引導?!?a id="w7">[7]

另一類認為,宣傳就是傳播觀念、影響他人。如:

前蘇聯學者肖·阿·納索拉什維里在其所著的《宣傳心理學》中指出:“宣傳工作的目的是要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8]

英國學者坎伯爾·斯特阿特卿在其所著的《克爾之家的秘密》中指出:“所謂宣傳就是為向別人施加影響而陳述事物?!?a id="w9">[9]

李炎巨、陳開國認為:“在階級社會里,宣傳就是宣布、傳播一定的思想和政治主張以影響群眾的政治活動,它是一定階級和政黨進行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和其它斗爭的重要手段?!?a id="w10">[10]

李良榮認為:“宣傳是運用各種有意義的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的行動的一種社會行為?!?a id="w11">[11]

戴元光認為:“宣傳是宣傳者(團體代言人)通過傳播媒介傳播信息,以左右和影響眾多接受者思想和行為的一種對策?!?a id="w12">[12]

李德平、郭強認為:“宣傳是一種借助一定物質載體進行的傳播活動,它是人們傳播思想、觀念和信息以影響對方的社會性行為。”[13]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卷中關于“宣傳”的詞條是這樣表述的:“宣傳是運用各種有意義的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態度,引導人們的思想及控制人們的行動的一種社會行為?!?/p>

英國出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宣傳的定義也大致相同:“宣傳是一種借助于符號(文字、標語、音樂、服飾、徽章、發式、郵票及硬幣圖像等等)以求左右他人的信仰、態度或行為的有系統的活動。”

上述各種有關宣傳的定義;之所以各有差別,有的固然是由于根本的政治理論上的差別,有的則是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有的比較注重從宣傳的目的來界定宣傳的定義,有的比較注重從宣傳的現象來界定宣傳的定義;有的比較注重從宣傳的本質來界定宣傳的定義;有的比較注重從宣傳的政治性來界定宣傳的定義;有的比較注重從宣傳的社會性來界定宣傳的定義。

而我們認為,要給宣傳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還得從它的本質特征入手。

宣傳有什么本質特征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任何階級、階層和政黨都有其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們所進行的宣傳,僅僅是為實現其政治目的所采取的一種爭取群眾支持的手段。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說:“任何負有遠大使命的政黨的第一個任務,都是說服大多數人民,使他們相信這個黨的綱領和策略正確?!?a id="w14">[14]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說:“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a id="w15">[15]這些充分說明,宣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實現某種政治任務所采取的一種爭取群眾、團結群眾的手段。

第二,通過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施加影響,使之朝著自己預定的方向發展。宣傳是一種以理服人的過程,也就是說宣傳只能以理服人,而不能強迫命令。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一文中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16]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中又說:“我們一定不能要命令主義,我們要的是努力宣傳,說服群眾?!?a id="w17">[17]宣傳不能是強制性的,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活動。宣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活動,它既是社會存在的自覺反映,同時又對社會存在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它具有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并進而推動客觀世界變革的作用。

根據上述特征,我們可以把宣傳定義為:廣義的宣傳,是泛指人們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觀念、主張等一切方面的交流和影響。狹義的宣傳,是專指階級、政黨、國家和社會集團為了實現其特定的政治目的,有意識地傳播和闡明自己的理論、觀念和主張,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施加影響,使之朝著特定的方向發展的一種社會活動。

(二)毛澤東關于“宣傳”的定義

什么是宣傳?關于這個概念的含義,毛澤東的解釋是相當寬泛的。他說:“一個人只要他對別人講話,他就是在做宣傳工作?!?a id="w18">[18]行動本身也是一種宣傳,他說過:“對敵軍的宣傳,最有效的方法是釋放俘虜和醫治傷兵。”[19]毛澤東關于“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20]的著名評價,也是從長征這一行動本身來論證其宣傳上的意義的。毛澤東一向把宣傳工作視為全黨的任務,而不僅僅是宣傳工作者的業務。在這個意義上,他把新聞媒介也看作是主要的宣傳機關。在他看來,“不但教員是宣傳家,新聞記者是宣傳家,文藝作者是宣傳家,我們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傳家”?!巴緜兊礁鞯厝?,要宣傳大會(指黨的七大——筆者注)的路線,并經過全黨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a id="w21">[21]在這里,“教員是宣傳家,新聞記者是宣傳家,文藝作者是宣傳家,我們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傳家”的觀點,明確了在革命戰爭年代黨的教育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文藝工作者以及其他干部的雙重任務。他們既是某一方面的實際工作者,又是黨的宣傳工作者,二者既有區別,又是融為一體的。這體現了毛澤東兩個方面的思想:其一,革命戰爭年代,宣傳思想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全黨全軍全體革命干部群眾隨時隨地做好宣傳工作;其二,宣傳工作就應該包括教育、新聞、文藝等文教工作。這從經毛澤東審定的中央宣傳部《關于充實和健全各級宣傳部門的組織及工作的決定》(1940年10月14日)就可以看出。這個《決定》把黨的宣傳工作范圍規定為:

1、領導和進行黨外的宣傳工作及鼓動工作(包括對敵偽的宣傳鼓動工作在內);2、領導和進行黨內的教育工作,一般黨員教育和干部教育(包括黨校及干部訓練班在內);3、指導和進行國民教育;4、指導和推動文化活動(指文化、文藝與學術上的活動);5、領導和組織黨報的出版與發行,并編審和出版各種書籍、教材及宣傳品;6、研究敵人方面與同盟者方面的政治動向及宣傳政策,并及時提出我們的宣傳對策;7、影響和指導非黨的文化、教育、宣傳、鼓動等機關或組織。

《決定》還要求“黨的各級宣傳部應該根據當時當地的政治任務及黨的建設的需要來規定自己在每一時期中具體的工作任務”[22]。

這就明確了黨的宣傳工作包括黨外宣傳鼓動、黨內干部教育、國民教育、文化活動、新聞出版、統一戰線等方面的工作。從那時至今70多年,這一工作任務或者說范圍沒有大的改變。根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刊載:中共中央宣傳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識形態方面工作的綜合職能部門。1924年5月,中央正式決定分設宣傳、組織、工農等部,羅章龍為中央宣傳部部長?!拔幕蟾锩逼陂g被取消。1977年10月中央決定恢復成立。主要職能是:負責指導全國理論研究、學習與宣傳工作;負責引導社會輿論,指導、協調中央各新聞單位的工作;負責從宏觀上指導精神產品的生產;負責規劃、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配合中央組織部做好黨員教育工作,負責編寫黨員教育教材,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和改進群眾思想教育工作;受黨中央委托,協同中央組織部管理文化部、新聞出版署、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干部,會同中央組織部管理人民日報社、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華社等新聞單位和代管單位的領導干部,對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宣傳部部長的任免提出意見;負責提出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指導宣傳文化系統制定政策、法規,按照黨中央的統一工作部署,協調宣傳文化系統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完成黨中央交辦的其他任務。[23]

與毛澤東關于“宣傳”一詞含義相適應的是他關于宣傳形式的說明。在毛澤東看來,宣傳工作不是為了宣傳而宣傳,而要注重效果。宣傳要從實際出發,要有針對性,要講求藝術。要善于運用各種各樣的豐富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和途徑開展宣傳,最大限度地發揮宣傳工作的實際效果。僅《毛澤東選集》提到的就有十多種,如標語、圖畫、歌謠、壁報、講演、群眾大會、談話、傳單、布告、宣言、論文、報紙、書冊、戲劇、電影、募捐活動等。實際上把傳播信息的全部形式,有聲的和無聲的,有形的和無形的,都包括了進去。形成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式的大宣傳格局,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重視和運用這種強大的宣傳力量是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的寶貴經驗之一。

毛澤東一貫主張采用標語、口號、傳單、布告、壁報、簡報等形式多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黨的宣傳工作。1931年,毛澤東曾明確要求地方各級蘇維埃、各界民眾團體普遍地舉辦《時事簡報》,以幫助群眾答疑解惑。《時事簡報》很好地發揮了宣傳的作用,打破了群眾保守思想觀念,激發了群眾的革命激情,在中央蘇區推動群眾工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廣泛地動員群眾支持抗戰,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干部人員?!?a id="w24">[24]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要求動員報紙、刊物、學校、宣傳團體、文化藝術團體、軍隊政治機關、民眾團體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向前線官兵、后方守備部隊、淪陷區人民、全國民眾作廣大的宣傳鼓動,堅定地、有計劃地執行團結抗戰這一方針。通俗、豐富的宣傳形式,具有極強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很受老百姓的歡迎,也很容易被群眾所理解和接受,達到了很好的宣傳傳播效果,有效地推動了群眾支持抗戰、參與抗戰。到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毛澤東也多次指出,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臺和群眾集會場合,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群眾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從毛澤東對宣傳工作的論述和對宣傳工作的要求來看,毛澤東所理解的宣傳應該是:中國共產黨通過自己的各級組織和黨員,以及黨領導的傳播機構,向全國人民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動員、團結和引導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育鼓動工作。黨的宣傳工作的實質是,正確地運用革命理論,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和革命自覺性,提高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并抵制非無產階級思想和舊習慣勢力對人民的影響,以實現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和建設任務。黨的宣傳工作,實際上代表了黨在整個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工作。

(三)毛澤東的宣傳思想

1.關于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對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所作的理論概括和科學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是毛澤東思想賴以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毛澤東思想帶有鮮明的實踐特征。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中發展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又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很好地發揮了指導作用。歷史證明,毛澤東思想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主要包含六個方面: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關于人民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關于黨的建設的學說。

其中,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以及關于黨的建設的學說就蘊含著他的宣傳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毛澤東看來,宣傳思想工作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他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精辟地論述了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的辯證關系,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毛澤東還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的重大作用。他的《青年運動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人民服務》等許多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名篇,對于我們今天的工作仍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如何建設一個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政黨。他的“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理論既是建黨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他的宣傳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其標志性的著作主要有《反對自由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學習和時局》《關于健全黨委制》《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

歷史上,中國共產黨給“毛澤東思想”下過兩次權威的定義,一次是中共七大,一次是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1945年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于延安召開,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p>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p>

2.關于毛澤東的宣傳思想

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毛澤東宣傳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宣傳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深刻揭示了黨的宣傳工作的基本規律和工作方法等關鍵問題,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宣傳思想體系。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自始至終都很重視黨的宣傳工作。他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務、目的、方針、原則、方法、途徑等方方面面都有所論述,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毛澤東把宣傳思想工作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來抓,提出了“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的觀點。毛澤東的宣傳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任務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從“黨內教育”和“通俗教育”兩方面教育全黨和全體人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要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具體來講,在戰爭時期,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就要服務于革命。早在1925年,毛澤東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提出,《政治周報》的出版就是為了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上的幸福”。15年后,毛澤東在《〈中國工人〉發刊詞》進一步指出:“中國工人的任務是團結自己和團結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p>

其二,毛澤東倡導實事求是、聯系實際的宣傳思想工作原則。他認為,宣傳思想工作要“講真話”“不裝”“不吹”。毛澤東明確指出,“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要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就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

其三,毛澤東強調要堅持說服教育為主、進行疏導的宣傳思想工作方針。他強調:“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p>

其四,毛澤東認為,做調查研究,從對象實際出發,是宣傳思想工作的工作方法。他強調,“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才能針對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宣傳思想工作?!肮伯a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

二 幾對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一)宣傳與傳播

關于宣傳與傳播的關系,學界多有論述。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黎元江認為,宣傳從廣義上說,應是一種傳播行為,所以把宣傳作為傳播學的分支來看待,也未嘗不可。事實上,有些傳播學專家就是將宣傳稱為“政治傳播”的。不過,宣傳不包含一般的傳播行為,僅僅包含對社會心理具有引導作用的傳播行為,而且是以引導政治心理為主的傳播行為,所以,宣傳學所要研究的,應集中于同以政治心理為主的社會心理引導有關的傳播行為。[25]

李德平、郭強認為,傳播(Communication)是人際信息的交流行為。原意在通訊、傳達、交換(意見)、交流、交通等。就范圍來說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體育等內容;就過程來看可分為大眾傳播,群際傳播,人際傳播和自身內向傳播;就載體的形式來說:有聲音、語言、圖像、符號等;就媒介形式來講,有報紙、電臺、電視、電影、書籍等。宣傳是為特定階級服務的。通過各種傳媒將特定階級,群體或個人的政治主張、意圖、觀點曉之于眾,影響于眾的行為過程。就范圍而言,主要包括政治、軍事、思想、經濟、科學、教育、文化等內容;就過程來看,可以分為社會宣傳,群體(團體)宣傳,人際宣傳;其傳媒與大眾傳播相同;組織形式比較嚴密。宣傳與傳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首先,傳播比宣傳包括的內容多,宣傳是傳播的內容。其次傳播對信息偏重于發散、分享。宣傳則一般都要將信息進行加工后再傳播。所以宣傳發出的信息更帶有政治色彩和傾向性。再次,傳播與宣傳要求的效果不同。傳播效果不及宣傳效果要求得高,許多信息的傳播,只是要求發散而已,并不要求反饋、調整。但宣傳的目的就是取得效果。無效果的宣傳是沒有意義的。[26]

林之達認為,傳播與宣傳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在于:第一,宣傳與大眾傳播在發出信號的原因上的區別,與宣傳同傳播的區別相同,即,宣傳者在發出信息以前就已經有想通過信息的作用使接受者理解、接收、贊同自己的觀點、主張的動機和目的。第二,宣傳與大眾傳播在信息渠道方面的區別,與傳播同大眾傳播的區別相同,即,大眾傳播一定要通過印刷、電子等先進媒介,而宣傳則不一定通過它,面對面也可以。第三,宣傳與大眾傳播比起來,由于強調事先的目的性,而大眾傳播又強調傳播媒介的先進性,這就決定了宣傳對象就不如大眾傳播那么多、那么雜、那么散、那么不確定。第四,宣傳把宣傳目的的實現放在首位,而大眾傳播則把經濟效益放到首位。

張篤行、張成形對傳播與宣傳關系的看法是:傳播是人際信息交流的行為。原意為通訊、傳達、變換(意見)、交流、交通,等等。就范圍而言,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娛樂、體育等各種信息的傳播。從過程來看,可分為大眾傳播、群際傳播、人際傳播和自身內向傳播。就載體的形式來講,有聲音、語言、圖像、符號等。就媒介的形式來說,有報刊、書籍、電臺、電視、電影、廣告等。宣傳是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務的,是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將特定的階級、群體、個人的政治主張、意圖、觀點曉之于眾的過程。這是大眾傳播的一個內容。就范圍來言,主要包括政治、軍事、思想,還包括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娛樂等部分信息組成。從過程來看,可分為社會宣傳、群體(團體)宣傳、人際宣傳。從宣傳的媒介來看,一般都較為嚴密,特別是社會宣傳組織更是這樣。[27]

之所以把“傳播”列為本書一個重要概念,一是因為宣傳與傳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二是因為毛澤東的宣傳思想與傳播學理論有著眾多暗合之處,毛澤東在宣傳實踐中已經在自覺運用。如“魔彈論”——宣傳具有強大效果;勸服理論——宣傳要有針對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等等。

(二)宣傳與新聞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習慣于將新聞與宣傳混為一談。甚至以為用政治宣傳的模式可以取代新聞傳播的規律。新聞與宣傳的區別和聯系往往成為人們深層意識中的一個“盲點”,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及其內在要求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還常常受到來自行政方面和各種社會利益團體的干擾,而宣傳本身的規律性和藝術性也經常被忽略。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宣傳是“闡述某種主義、主張、思想、觀點以爭取特定對象達到既定目的的活動方式,在階級社會里,通常是一定的黨派、團體進行政治思想斗爭的重要手段”。而新聞又具有傳播一定思想觀點以影響輿論的作用,各種政治力量與社會集團自然利用它作為宣傳工具、宣傳手段,為推行自己的思想、方針、政策服務,在群眾中擴大政治影響。所以,人們才容易將新聞與宣傳混為一談。其實,新聞和宣傳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新聞與宣傳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新聞是報道客觀存在的事實的,具有客觀性。而宣傳則是向人們灌輸觀念,所以它較多地體現了人的認識和主觀能動性。但新聞在宣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新聞與宣傳科學地區別開來。新聞傳播信息,宣傳傳播觀念,這是兩者最基本的區別,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區別。

新聞與宣傳的主要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傳播內容不同。新聞傳播的是客觀事實,而宣傳以陳述觀點為主。新聞被定義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宣傳被定義為灌輸或擴散一定觀念,以勸服接受者的和目的性的社會行為。

第二,傳播目的不同。新聞報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了解外界情況變化的心理需要,而政治宣傳的目的則是表達一種意見、一種主張、一種對人對事的看法。新聞與宣傳目的的不同體現出價值取向的不同。

第三,價值構成不同。新聞價值的構成,取決于新聞事實與公眾利益的密切關系。新鮮性、重要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由于能夠引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均可以構成新聞價值的因素;而宣傳價值的構成,則取決于宣傳內容與宣傳者的利害關系。

第四,宣傳重操控,新聞重溝通。宣傳的本質在于其功利性,旨在對宣傳客體進行操控和控制。新聞傳播則以環境變化的最新信息來溝通整個社會。

第五,宣傳重時宜,新聞重時效。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政治宣傳,發布某些信息,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時效、迅速、準確是新聞的生命。

第六,宣傳重反復,新聞重新意。宣傳受預設、恒定目標的引導,需要以相同的內容對宣傳客體進行反復的灌輸,而新聞傳播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忌諱老生常談。且宣傳重渲染的藝術,而新聞重客觀事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28]

(三)宣傳與教育

宣傳工作與教育學同樣關系密切。宣傳工作屬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它包含著一定的教育因素,是教育活動的特殊形式。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的規律、原理和方法的科學,是整個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礎科學。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在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活動中,一般都是運用教育學方法,遵循教育的規律和原理。在某種意義上說,宣傳思想工作也可以稱為宣傳思想教育學。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指導地位,培養和造就億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要靠長期的全面的教育才能實現。由此決定了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和教育工作緊密結合。教育學方法的根本特點,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方向發展。這個根本特點與宣傳思想工作的要求也十分近似。因此宣傳與教育息息相關。[29]

三 與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相關的幾個概念

(一)毛澤東的新聞思想

毛澤東的新聞思想是毛澤東的宣傳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的許多內容就是由其新聞思想而來。毛澤東的新聞思想主要包括:

1.新聞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靈魂。毛澤東認為,通訊社、報刊和廣播電臺其性質都是由它們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即都毫無疑問的具有階級性,為一定的階級的利益服務。毛澤東曾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報紙是社會主義經濟即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和資本主義國家報紙是無政府狀態的和集團競爭的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不相同。在世界上存在著階級區分的時期,報紙又總是階級斗爭的工具。”[30]在我國,通訊社、報刊和廣播電臺要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毛澤東強調,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靈魂,黨報黨刊要堅決按中央的政策進行宣傳,不能搞獨立。

2.新聞工作要踐行群眾路線,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全黨辦報”是對馬列主義新聞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綱領。在1942年全黨整風期間,黨中央、毛澤東親自領導了黨報的新聞改革,正式提出“全黨辦報”方針,并就這個問題作了專門決議。1948年,毛澤東對“全黨辦報”又作了全面完整的表述:“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31]

3.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講真話,傳播真理。新聞工作的基本特性是運用新聞手段反映和評論事實,引導社會輿論。毛澤東指出,報刊宣傳最尖銳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個,那就是嚴肅的戰斗的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毛澤東十分重視報紙的社會功能,高度評價報紙在政治斗爭中的作用。1925年12月,毛澤東在《〈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一文中指出:“我們反攻敵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辯論,只是忠實地報告我們革命工作的事實……《政治周報》的體裁,十分之九是實際事實之敘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對于反革命派宣傳的辯論?!?a id="w32">[32]

4.新聞宣傳要有旗幟鮮明、尖銳潑辣的戰斗風格和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文風。毛澤東身體力行,倡導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主義的文風。他要求報刊文字生動,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沒味道,不起勁。毛澤東提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毛澤東強調,必須廢止“黨八股”和“洋八股”,少唱空洞抽象的調頭,“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33]。

5.建設又紅又專的新聞隊伍是辦好報紙、做好新聞工作的關鍵。毛澤東明確指出,報紙工作人員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只有這樣,新聞宣傳工作才能夠做好,才能擔負起教育群眾的任務。[34]而解決馬克思主義修養不足這一普遍的問題,也只有好好地學。[35]1957年7月,毛澤東在《培養出色的編輯和記者》中提到:“各省、市、自治區要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自己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自己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報紙和刊物的編輯和記者。”[36]

此外,毛澤東還強調了新聞宣傳工作要講求策略和藝術;新聞宣傳工作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黨報上正確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二)毛澤東的文化思想

毛澤東文化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體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它是建立在對于文化的本質及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整體考察之上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毛澤東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給文化下了科學的定義,揭示了文化的本質,闡明了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辯證關系,強調了文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偉大作用;二是毛澤東從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出發,提出并闡述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三是毛澤東探索先進文化的發展規律,制定了中國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從哲學的角度給“文化”下了一個定義:“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a id="w37">[37]

毛澤東的這個定義是根據唯物主義辯證法提出的。他在肯定經濟、政治對文化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強調觀念形態的文化對于政治和經濟起著“偉大的影響和作用”。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明確指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這個文化戰線上的各級指揮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可見革命的文化運動對于革命的實踐運動具有何等的重要性?!?a id="w38">[38]

毛澤東提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就是根據中國革命的任務提出來的?!懊褡宓摹?,就是同帝國主義文化對立的;“科學的”,是同封建主義文化對立的;“大眾的”,則是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的專制統治或文化專制主義對立的。當時提“民主”就是針對蔣介石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和文化專制主義。這就是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邏輯。[39]

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又一次強調文化戰線的重要性。他說:“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a id="w40">[40]在這個講話中,他充分地論述了文藝與政治、文藝與革命的關系。他認為,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意識形態范疇,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和政治路線的。黨的文藝工作,在黨的整個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確定了的,擺好了的;是服從黨在一定革命時期內所規定的革命任務的。

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毛澤東的教育思想

毛澤東十分重視教育。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過程中,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分析、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他指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教育實踐,對中國舊教育的改造和新教育的創建,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是為政治、經濟服務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這是毛澤東關于經濟、政治與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毛澤東將政治作為文化和經濟的中心,任何社會的經濟、文化都是為特定的政治需要服務的,學校教育更應該重視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的對象是工農群眾。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a id="w41">[41]因此,教育為工農服務、教育向工農開門不僅是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宗旨?!案刹孔拥軐W校,……與人民子弟合一?!?a id="w42">[42]這體現了毛澤東的人民教育觀,主張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向工農開門的方針。

3.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變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提出了社會主義時期的教育方針,即“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43]。這一教育方針,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即既有社會主義覺悟,又有科學文化知識,既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又有革命的“本錢”。毛澤東在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中,又特別強調學生文化學習的重要性。他說:“雖然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是靈魂,是統帥,是生命線,但作為學生來說,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能代表一切,學校是以教學為主,是傳授知識(識字、作文、看書報能力的養成)是整個教育計劃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44]

4.教育的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毛澤東一貫重視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結合。他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a id="w45">[45]又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46]基于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中國實際,將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與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學習態度作比較,并指出理論脫離實際、本本主義的危害。毛澤東強調“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47]。

5.重視知識分子的教育。毛澤東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在于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和政策。毛澤東歷來都很重視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很注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1957年,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將知識分子問題劃入人民內部矛盾,并指出過去為舊社會服務的幾百萬知識分子,現在轉到為新社會服務?!拔覈钠D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凡是真正愿意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知識分子,我們都應當給予信任,從根本上改善同他們的關系,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必須解決的問題,使他們得以積極地發揮他們的才能?!?a id="w48">[48]

6.重視干部的教育。干部教育“應該是第一位的”,毛澤東強調:“我們要建設大黨,我們的干部非學習不可。學習是我們注重的工作,特別是干部同志,學習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學習,就不能領導工作,不能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a id="w49">[49]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從理論上系統地分析了我們黨教育和培養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39年5月,毛澤東明確提出:“要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學校的領導者,就是中央。各地方黨部,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都是這個大學的分校。全黨同志以及非黨的戰士們,都須進這個學校?!?a id="w50">[50]這是我們黨關于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組織的最早表述。

7.教育的領導權必須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手中。毛澤東認為決定教育性質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的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這是決定教育培養什么人,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教育作為工人階級手中的工具,自然必須由工人階級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來領導,這樣才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這既是經過長期革命教育的實踐形成的,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強調:“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薄肮?、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51]黨主要通過制定教育方針、政策,從思想上和組織上對教育工作進行領導。

(四)毛澤東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毛澤東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把它看成“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他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內容和方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毛澤東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是他的宣傳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堅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還有灌輸教育的原則;民主的原則;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思想政治教育與物質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全體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用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全體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馬列主義教育;歷史知識教育;理想教育;共產主義思想的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教育;強調革命紀律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階級覺悟的教育;革命精神的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方法;重視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強調發揚民主,以理服人;教學要有針對性;民主的方法;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言傳身教方法;對癥下藥的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的方法;宣傳鼓勵的方法;警示教育方法;調查研究方法。[52]

毛澤東的新聞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思想在毛澤東的宣傳實踐和宣傳理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毛澤東的宣傳思想包含了他的新聞思想、文化思想和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思想。

但毛澤東的宣傳思想不是簡單地包含著他的新聞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而是與這些思想既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輔相成,又是同步同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內在邏輯關系。

首先,毛澤東的新聞思想強調新聞要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要求踐行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要旗幟鮮明的、尖銳潑辣的戰斗風格又為百姓所喜愛,要建設又紅又專的新聞隊伍等,這些內容與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高度契合,宣傳工作不一定是新聞工作,但新聞工作卻是宣傳的一種形式或者方式。毛澤東的新聞思想通過革命實踐推進了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的形成,而他的宣傳思想又不斷地指導著新聞工作這種宣傳形式的開展,兩者相互促進。其次,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毛澤東宣傳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從中國革命、建設的客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這使文化創作和傳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宣傳工作更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為群眾所接受。毛澤東的文化思想豐富了他的宣傳思想的內容,提高了宣傳效果,而他的宣傳思想則為其文化思想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兩者相得益彰。再次,毛澤東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是為政治、經濟服務的,它的對象是工農群眾。教育以內容分則包括思想、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育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要重視知識分子和干部的教育,并且領導權要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手中。這些與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的目的、任務和原則是相契合的,兩者可謂同步同向。通過教育群眾為中國革命、建設培養群眾基礎和人才保障,有利于宣傳工作的順利進行,宣傳工作豐富了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教育為宣傳建立群眾基礎。最后,毛澤東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與毛澤東的宣傳思想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毛澤東的宣傳思想與其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的方針原則、內容、方法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取長補短。而毛澤東的宣傳思想在范疇上比其思想政治工作思想要廣泛,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為宣傳思想提供檢驗的渠道,而宣傳思想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法的支持。所以,毛澤東的宣傳思想與新聞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存在內在邏輯關系。


[1]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頁。

[2] 本節羅列論著不再一一出注版本刊物,如下文引用再注明。

[3] 范明:《中外群體性事件的問題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4] [法]厄爾龍:《宣傳:人們意見的形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25頁。

[5] 黎元江:《中國宣傳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6] 林秉賢:《社會心理學》,群眾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頁。

[7] 黎元江:《中國宣傳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

[8] 黎元江:《中國宣傳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9] 黎元江:《中國宣傳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頁。

[10] 李炎巨、陳開國:《宣傳工作概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

[11] 李良榮:《再論新聞和宣傳》,《新聞學研究資料》1984年第4期。

[12] 戴元光主編:《現代宣傳學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頁。

[13] 李德平、郭強主編:《實用宣傳學》,香港金陵書社出版公司1992年版。

[14] 《列寧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5頁。

[15]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

[16]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頁。

[17]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頁。

[18]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頁。

[19]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頁。

[20]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頁。

[21]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1101頁。

[22]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7頁。

[23]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摘自《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辭典》)。

[2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頁。

[25] 黎元江:《中國宣傳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

[26] 李德平、郭強主編:《實用宣傳學》,香港正之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0—11頁。

[27] 邵培仁主編:《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宣傳學和輿論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7頁。

[28] 張曉峰、趙鴻燕:《政治傳播研究理論、載體、形態、符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169頁。

[29] 宋錫仁等編:《宣傳學講授綱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頁。

[3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9頁。

[31] 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頁。

[32] 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3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34]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0頁。

[35]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頁。

[36] 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頁。

[37]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頁。

[38]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

[39] 鄧力群:《毛澤東文化思想》,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頁。

[40]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頁。

[41]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1479頁。

[42]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頁。

[43]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頁。

[4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書信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頁。

[45]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頁。

[46]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頁。

[47]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頁。

[48]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9頁。

[49]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頁。

[50]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頁。

[51]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2年1月30日),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6頁。

[52] 白海若:《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第32—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抚顺县| 连城县| 广河县| 英吉沙县| 柏乡县| 安塞县| 城固县| 新野县| 永定县| 彝良县| 卢氏县| 和龙市| 且末县| 龙州县| 灵璧县| 台中县| 光泽县| 景东| 雅江县| 建宁县| 白朗县| 阿尔山市| 兴海县| 玉山县| 泽州县| 个旧市| 中卫市| 柞水县| 民乐县| 吉木萨尔县| 云阳县| 旬邑县| 通道| 买车| 增城市| 内黄县| 合川市| 惠州市| 繁昌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