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日本社會現象的話語建構研究
- 孫成志
- 1381字
- 2021-10-15 19:42:32
前言
本書聚焦日本平成時代(1989—2019年)主流報紙媒體中的熱點社會現象,自建“當代日本社會現象專題新聞語料庫”,基于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論及其分析框架,探討當代日本社會變遷與媒介話語建構模式之間的互動與共變關系。
“當代日本社會現象專題新聞語料庫”的建構,旨在為當代日本社會現象的媒介話語建構研究提供更系統而翔實的語言證據,語料來自日本四大主流報紙媒體《每日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的在線語料庫,下設兩個子庫:一個是以“中國留學生”、赴日游客及“爆買”現象、“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與中國息息相關的新聞語料建構的子庫,命名為“日本主流媒體涉華報道專題新聞語料庫”;另一個是以日本“捕鯨”問題、重啟核電站、“#Metoo”運動、英國“脫歐”以及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等與平成時代日本政府內政外交政策息息相關的新聞語料建構的子庫,命名為“日本主流媒體時事專題新聞語料庫”。
本書聚焦平成時代日本社會變遷與新聞話語之間的互動關系,借助文本與話語層面的分析,揭示日本主流媒體如何借助新聞話語建構“中國形象”、以及如何反映和建構日本政府的對內和對外政策。主要探討和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日本主流報紙媒體構建了怎樣的“中國形象”。
(2)日本主流報紙媒體如何表征和應對國內社會問題和國際紛爭,實現其主張的合法化。
(3)當代日本社會變遷與新聞話語之間存在怎樣的互動與共變關系。
以報紙為代表的媒介話語是一個國家的日記,既承載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發展變遷中的細微變化,也記錄著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力量的起伏。某個特定時期里媒介話語的報道風格、內容以及價值取向,也是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變革軌跡的一種映射。而以新聞報道為代表的主流媒介話語的功能在于,它一方面可以真實地展示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社會變遷的足跡、民眾關注點的變化,另一方面主流媒介話語經過媒體的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更能夠鮮明地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的走向,是影響民眾認知最重要的話語形式。
批評話語分析視域下,“話語”(discourse)在生產和維持社會秩序中起著核心作用,語言和話語不再被認為是中立、客觀、孤立的系統,而是被看作與階級、性別、種族等社會因素不可分割的社會產物,是一種可以介入社會的力量。話語的意義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被認為是由掌握媒體等公共機構和主流意識形態控制權的精英階層來操縱的,在表征過程中也存在可競爭性。話語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即話語被社會結構決定,亦對社會結構具有反作用,能夠使社會維持現狀或發生改變。話語研究的意義在于與語言中隱含運作的精英特權對抗,最終可以部分解決社會的不公。
本書得以出版,受益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語料庫輔助的日本媒體‘中國形象’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17YJA740046)以及大連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科研培育基金(重點)項目“語料庫輔助下漢語國際教育的跨文化傳播研究”(SIE20RZD15)的資助。感謝天津外國語大學修剛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辛斌教師欣然接受為本書撰寫了封底推薦語。書籍的撰寫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許琳女士、大阪大學真嶋潤子教授、古川裕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張輝教授、大連外國語大學鄧耀臣教授、劉風光教授、以及我所在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杜鳳剛教授、劉文宇教授等諸位師友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謹致謝忱!
孫成志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