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全要素生產率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專業名詞。然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指導現實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為什么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經濟學中的一個專業名詞,能夠超出學術領域而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簡要的回答是:全要素生產率連接著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同于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具體表現。如果從長遠來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意義則更為重大,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經濟增長不竭動力的唯一源泉,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經濟學中,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在形式上是總產出與總投入的比率,其本質上則是對一定經濟的總體技術水平的度量。因此,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亦被稱為技術進步率,是度量總體技術水平變動情況的重要指標。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源于其與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密切關系,即經濟增長率等于要素總投入增長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之和。這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是經濟增長率的直接組成部分,即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任何變動,百分之百都歸屬于經濟增長率的變動。因此,分析全要素生產率是研究經濟增長問題的一種重要途徑。

基于全要素生產率同經濟增長有密切的關系,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由此決定了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經濟增長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性基礎,如居民收入的提高、就業機會的增加、政府財力的增強,乃至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等,都有賴于以實現適度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基礎。而經濟增長率等于要素總投入增長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之和這一結論表明,在生產方面經濟增長的根源來自兩個方面:要素投入增長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這兩個根源對經濟增長有著不同的意義。在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中,物質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因此要素投入增長終將受限、終有盡頭。這意味著依靠要素投入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無法永久持續的。于是,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最終只能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高。

鑒于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意義,測度現實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有關指標就成為識別經濟增長方式、評價經濟增長質量以及評判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的重要手段。于是,研究并實際測算全要素生產率,不僅成為重要的學術問題,而且也成為被政府乃至社會相關機構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在此方面,美國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教授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因在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增長理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而獲得198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根據索洛教授的增長模型得出的一個著名的重要結論是:技術進步是實現經濟永續增長的唯一源泉。但是,現實經濟中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實際效果似不盡人意。如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根森(Jorgenson,1995)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二戰”后在1948—1979年美國經濟增長中超過3/4的部分歸因于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長,只有不到1/4的部分歸因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以日本為代表的亞洲經濟增長模式更是依賴于投資。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劉遵義(1992)等學者分析5個發達國家和4個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在“二戰”后的情況,得到的實證結果是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的產出雖然增長很快,但是這些增長中卻沒有多少技術進步的貢獻。現有的相關文獻多數支持這一結論。這意味著在現實經濟中,以往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增長實現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尚未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然而,一個更為重要而關鍵的問題是,現行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實證分析結論往往產生較大的爭論,因為不同學者的測算結果經常有較大的差異。查閱現有的相關文獻資料不難發現,即使是同一經濟體同期的相同全要素生產率指標,不同測算者的測算結果往往差異性很大。這種局面使人們對全要素生產率指標的真實狀況難以做出判斷,由此極大地降低了全要素生產率對現實經濟的指導意義。而導致出現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有關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理論依然是非常薄弱的,尚難以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以至于在當前的現實經濟中如何正確、有效地測算全要素生產率這一基本問題還沒有被很好地解決。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當前的經濟學中至今還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理論體系。在現行經濟學中有關全要素生產率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分散于經濟學各領域或不同問題之中的,如分散于經濟增長、產業經濟、企業經濟、科技進步以及生產函數等研究領域或問題之中,并且主要是作為局部性、附帶性或從屬性問題提出和討論的。如在經濟增長理論中,全要素生產率問題是被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一種因素而提出,討論此問題的核心在于分析經濟增長而不在于全要素生產率本身。

第二,現有的全要素生產率基本理論是不系統、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如在現行的經濟學中,對全要素生產率這一基本概念缺乏全面、深入、規范的論述與解讀,以至于在現實中經常出現誤解、誤用甚至濫用全要素生產率概念的情況。例如,全要素生產率絕對水平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彼此不相區分,誤將全要素生產率所體現的經濟學意義的技術水平同現實生活中的“科學技術”水平等同起來,誤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等同于科技工作領域中的科技進步率等,這些現象時有出現。事實上,全要素生產率體現的是經濟學意義的技術水平,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水平的含義,特別是不能將其作為度量具體“硬”科學技術水平的指標。

第三,有關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一些基本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例如,全要素生產率中的要素總投入如何計量,如何界定資本投入的內涵并計量,如何界定勞動投入的內涵并計量,如何將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內生化分解,如何處理要素投入的質量差異,以及如何對要素投入進行規范化分類等,這些基本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這些基本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是導致目前在現實經濟中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工作水平較差、不規范、主觀隨意性大,以至于測算結果可信度差的重要原因。

鑒于存在上述問題,本書重點是在經濟學的框架內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理論進行論述與研究,而不是對現實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實際測算。只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理論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科學、正確地測算現實經濟中的全要素生產率。其中,從全要素生產率定義的源頭出發,深入研究相關基礎性問題,以及采用數學方法解析全要素生產率構成與決定的機理,并以此為基礎推導出相關測算公式,這些是本書的重要特色。本書進行的一些基本工作如下:

(1)深入、系統地論述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理解要點;

(2)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建立了分析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框架;

(3)推導出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內生化分解公式,由此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分解為技術規模變動率與純技術變動率之和;

(4)論證與推導出了測算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通用公式;

(5)證明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等于純技術變化率的充分必要條件;

(6)提出了總投入函數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7)系統地論述了基于價值量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

(8)從基本理論上分析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技術進步率、純技術進步率以及科技進步率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9)以問答的形式簡潔回答了在現實中經常遇到的有關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問題。

總之,本書旨在形成經濟學框架內系統性的全要素生產率基本理論。由本書得到的有關啟示是:全要素生產率是全部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的生產率,體現的是全部要素投入綜合在一起的總體技術水平;全要素生產率的水平及其變動是由投入的全部要素共同決定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在于提高其中約束性要素所對應的技術水平,即關鍵在于解決“短板”要素的問題;協調好全部要素投入之間的關系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個重要環節,不能忽略任何要素的作用;單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并不意味著全要素生產率的必然提高;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有關全部要素投入總體的系統性優化問題,而不是單要素或局部性優化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商丘市| 盱眙县| 乡城县| 平阴县| 平原县| 瑞金市| 友谊县| 隆林| 涪陵区| 鄢陵县| 嘉兴市| 桓仁| 嘉禾县| 长宁区| 阿拉尔市| 德惠市| 阿坝县| 柳河县| 萨嘎县| 固镇县| 万盛区| 板桥市| 闽侯县| 芷江| 山西省| 衡阳市| 蓬溪县| 静宁县| 无极县| 金寨县| 菏泽市| 麟游县| 库伦旗| 友谊县| 临江市| 兴和县| 台湾省| 长治市| 浪卡子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