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分析
- 李軍
- 2901字
- 2021-10-30 02:08:18
第一節 有關經濟增長的基本問題
一 經濟增長的概念與GDP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產出總量的增長。經濟增長是任何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現實經濟中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實際上都是密切相關的。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機會的增加、政府財力的增強、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等諸多方面,都有賴于實現適度快速而持續的經濟增長為基礎。
在現實中,經濟增長目前主要以GDP的增長作為度量的。因此,有關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理解,需要了解GDP的概念及其含義。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地區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統計指標。GDP具體是指一定地域在特定時間內所生產出的最終產品與提供服務的價值總和,或者是全部產品與服務的增加值的總和。對GDP的深入理解,需要了解有關GDP的一些要點如下:
第一,GDP是與時間有關的概念。GDP 是與核算時間有關的流量概念,即存在著核算GDP的時間期限。目前核算GDP的時間長度主要有年度和季度,即有年度GDP與季度GDP之分。因此,在談論GDP時需要指明是什么時間期限的GDP。
第二,GDP是地域性概念。地域性是GDP概念的標志性特征,即核算對象是一定地域內的產出成果。因此,只要是在核算地域內生產出的最終產品與提供的服務,都屬于GDP的核算對象,而不論生產者是屬于哪個國家或地區的。
地域性是GDP與GNP的根本區別所在。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國民總產值,是國民屬性的概念,而非地域性概念。例如,外國的企業在中國地域生產出的成果屬于中國的GDP,但是不屬于中國的GNP;而中國的企業在外國的生產成果屬于中國的GNP,但是不屬于中國的GDP,而是屬于外國當地的GDP。
第三,GDP核算的內容是最終產品與服務。所謂最終產品與服務是指直接用于消費使用的產品與服務,而不是作為再生產之用的中間投入。所謂中間投入指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也稱為中間消耗,反映用于生產過程中的轉移價值。用于中間投入的產品也稱為中間產品。
第四,GDP的核算結果是增加值。增加值是指生產產品與提供服務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增加值是現代經濟中經常使用的概念,是重要的經濟指標。增加值不僅可以體現新增加的價值量,而且也可以避免在價值合計中的重復計算。因此,核算增加值成為核算GDP的一種有效方法。在理論上,最終產品與服務的價值總和,同全部產品與服務的增加值的總和,二者的數量是相等的關系。
第五,GDP與經濟學中總產出或總收入的含義是相同的。GDP不論是作為最終產品的總和,還是作為增加值的總和,其本質都是度量一定地域在特定時間內的經濟產出總量。因此,GDP的含義等同于經濟學中的總產出或總收入。
實際上,經濟學中的生產成果可以有多種“名片”,如總產出、總收入、總支出等概念的本質都是同一的對象,即指經濟中的生產成果。不同的“名片”體現的是不同的觀測角度,因此“名片”中的名稱可以不同,但是所指對象是同一的,因此度量的數值是相同的。正因為如此,目前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對GDP的核算有生產法、收入法及支出法等多種方法,而核算的對象是同一的。在實際中對總產出究竟采用哪張“名片”,可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第六,以GDP增長為體現的經濟增長同經濟發展不是相同的概念。由GDP體現的經濟增長特指經濟產出總量的增長,而經濟發展包括的內容則相對更為豐富。如經濟發展除了要求經濟增長之外,還要求在居民收入、就業、教育、科技、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等多方面取得發展。因此,對經濟發展的度量需要多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其中經濟增長是評價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可見,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與范圍遠大于經濟增長的內容與范圍。
二 經濟增長理論及其現狀
經濟增長理論是有關解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運行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理論。目前經濟增長理論可大致分為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早期的經濟增長理論,主要以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大衛·李嘉圖、穆勒等有關的經濟增長理論為代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是近代以來以經濟模型為主要研究工具分析經濟增長機制的有關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以及新經濟增長模型等內容。
在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亞當·斯密(1776)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是國民財富的增長,而實現經濟增長主要有增加勞動的數量和提高勞動的效率兩種基本途徑。這種觀點符合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的特點和要素作用的特點。因此在那個時代的經濟學中,勞動要素是作為決定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時,亞當·斯密認為通過自由貿易能促進國際分工和各國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由此促進經濟增長。馬爾薩斯(1798)的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人口的增長既是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同時也是重要的制約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并認為經濟增長存在著極限。大衛·李嘉圖(1817)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國民財富是一國所生產的商品生產物總量,而財富的增加可以通過增加勞動者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實現,這與亞當·斯密的理論大體相同。同時大衛·李嘉圖認為對外貿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認為通過自由貿易推進經濟增長是開拓世界市場的重要方式,即可以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實現稀缺與相對豐腴的資源間的置換,由此提高經濟增長的有效性。穆勒(1848)的經濟增長理論將推動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概括為四種:人口增長、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和自然資源。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模型試圖探究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與本質性因素,以略去相對不重要、非關鍵性的因素。例如,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與美國學者多馬幾乎同時提出了各自的經濟增長模型。由于二者的模型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因此稱為哈羅德—多馬模型。哈羅德模型以凱恩斯的儲蓄—投資分析方法為基礎,多馬模型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為基礎,這是兩個模型的主要區別,然而兩個模型得出的結論基本相同。哈羅德—多馬模型實際上是探尋一國在長期內實現經濟穩定而均衡增長所需要的條件。
在經濟增長源泉分析過程中,經濟學家們發現全要素生產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如索洛經濟增長理論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實現經濟永續增長的唯一源泉。由于全要素生產率度量的是總體技術水平,因此由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得出的結論在實現中的意義就是經濟增長的永續性需要用持續的技術進步來實現。索洛教授為此獲得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目前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已經成為研究經濟增長問題的最為經典的基礎模型。也正是索洛教授對全要素生產率問題的研究成果給人們帶來的啟示,使全要素生產率問題受到廣泛重視。目前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已經成為評判經濟增長方式、度量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指標,對指導現實經濟有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由于現實經濟中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廣泛、復雜的,且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乃至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機制及因素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有關經濟增長的理論是多方面的,并且經濟增長理論始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中。特別是隨著當前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狀況以及人類自身的人口結構狀況正在出現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不適用性愈顯突出。因此,現行經濟增長理論亟待出現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