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1]

鮑防在此詩中描寫唐朝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研究唐朝域外朝貢制度,有必要首先了解唐朝與相關國家和民族的關系。

《萍洲可談》載,漢朝政令在西北施行,因此西北稱中國為漢。唐朝政令在東南施行,“故蠻夷呼中國為唐”。[2]唐朝初立,邊患猶存,東突厥不時侵擾北方。通過征伐、結盟、和親等措施,唐朝日益強大,周邊國家和少數(shù)民族大多臣服唐朝。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先后設立六大都護府,進行羈縻管理。唐朝在積極發(fā)展與藩國、民族互市貿易的同時,甚為重視對朝貢的管理。唐朝改善交通,增設館驛,為中外使臣往來提供方便。布羅代爾稱,假設不討論中國國內的野蠻民族及國外的屬國,“中國是不可理解的”。[3]當時許多藩國與少數(shù)民族派出使臣,不遠萬里,來唐朝進行朝貢。史籍記載,入唐朝貢的藩國,南方有南詔、環(huán)王、婆羅、殊奈、扶南等,西方有疏勒、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北方有契丹、奚、黑水靺鞨、室韋、渤海等,東方有高句麗、倭國、新羅、百濟、渤海等。終唐朝一世,入唐朝貢的藩國有近一百,僅“安史之亂”以前西域諸國來唐朝貢就達174次之多,[4]足以反映出唐朝的大國地位。通過朝貢,許多藥材、香料及其他奢侈品進入唐朝。與此同時,唐朝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也對藩國與少數(shù)民族產生重要影響。朝貢如此興盛,必然有相應的制度加以規(guī)范,否則是不可想象的。域外朝貢制度是唐朝對外交往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唐朝維護國家安全與邊疆穩(wěn)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朝貢制度并非外部權力強加的制度,而是一種自生自發(fā)秩序。[5]歷代中原王朝皇帝追求以中國為宗主國、藩夷為屬國的天下一統(tǒng),通過以“禮治”為主要內容的朝貢制度,獲取藩國的認同與臣服。域外朝貢制度依照儒家的“禮”,為各個主體設定了相應角色,其核心內容就是朝貢者的行為規(guī)范。域外朝貢制度的實施受戰(zhàn)爭、國家實力對比、君主偏好等影響,時有變化。頻繁的藩國朝貢不僅能加強中原皇帝的統(tǒng)治權威,使其統(tǒng)治更具合法化,實現(xiàn)“天朝至尊”。而且通過懷柔遠人,“羈縻”藩國,有助于中原的邊疆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消減外部勢力的沖擊。[6]本書主要研究域外國家、民族的對唐朝貢制度。

本書運用整體與個案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系統(tǒng)研究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形式、內容、特征、演變、實施,有助于深化唐朝朝貢制度的研究,促進中國外交關系史研究。本書比較了唐朝“內圈”朝貢制度與“外圈”朝貢制度,探討了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分期,分析了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唐朝朝貢制度的研究視野,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此外,從朝貢制度角度研究藩國與邊疆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對于促進唐朝疆域形成、演變的研究,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域外朝貢制度包容性很強,堅持文化多元,尊重各國獨立,這有助于構建當代區(qū)域秩序或世界秩序。深諳藩國對唐臣服、認同之因,可為當前處理邊疆少數(shù)民族問題,促進邊疆治理,增強民族團結帶來若干啟發(fā)。唐朝域外朝貢制度堅持王道而反對霸道,強調制度魅力而非武力強制,這對于今天改善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研究中國外交歷史,就是總結中國外交的成敗得失,“研究中國應有的對外方針,以完成中國對世界的使命”。[7]

二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自20世紀以來,國外學者開始關注古代東亞朝貢制度,此后中國學者也對此產生興趣,以歷史學界研究最為深入,經濟學界、法學界、考古學界等也有研究。

1.朝貢制度的相關概念

研究朝貢制度,首先需要對以下概念進行界定。

(1)關于朝貢的界定

“朝貢”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時期。《漢書》記載,西漢后期,王莽在一篇奏章中稱,“臣莽國邑足以共朝貢”。[8]此處朝貢指地方對中央的朝貢。域外意義的“朝貢”首次在東漢出現(xiàn)。《漢書》記載,都護府設立后,其所統(tǒng)轄的36個小國,“修奉朝貢,各以其職”。[9]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關于域外“朝貢”的記載。此后“朝貢”一詞日漸增多。《三國志》記載,漢光武帝八年(32年),高句麗王派使臣入漢“朝貢”,初次見其稱王。[10]青龍年間(233—237年),毌丘儉受命討伐遼東,右北平烏丸單于之弟阿羅槃等“詣闕朝貢”,魏明帝將其二十多個部落首領封為王、侯。[11]此處朝貢是指少數(shù)民族對漢朝、魏朝的一種臣服。此后“朝貢”一詞在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時經常出現(xiàn)。《后漢書》卷一(下)記載,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桓大人帶領部屬內屬漢朝,“詣闕朝貢”。《后漢書》卷二十記載,此后匈奴衰落,邊境沒有敵軍入侵的警報。鮮卑與烏桓“并入朝貢”。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合入漢朝貢。《三國志》卷四《魏書四》記載,景元二年(261年)七月,樂浪郡民族韓、濊貊“各率其屬來朝貢”。《晉書》卷三《武帝》記載,太熙元年(290年)二月,“東夷七國朝貢”。唐朝胸懷天下,積極發(fā)展對外交往,“朝貢”一詞頻繁見于史籍。

學術界對于朝貢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王尚達指出,朝貢貿易為官方貿易,以朝貢及回賜兩種行為實現(xiàn)。朝貢方得到經濟收益的同時,獲取政治庇護。在朝貢上中原注重政治收益而忽視經濟考量,認為朝貢可穩(wěn)定邊疆,結好各地方政權。[12]這是從主體需求的角度進行論述。吳玉貴認為,藩國將交易物“朝貢”給朝廷,再由中原皇帝“賞賜”給對方與“進貢”物品價值相當,甚至更貴重的物品,[13]是一種不等價交換。李明偉認為,這種官方貿易雙方的關系具有政治色彩,把草原民族一方稱為“朝貢”或“獻”,而中國朝廷稱為“賜”。[14]此處關注貢賜貿易的實質,即其政治性。姜伯勤認為,從唐朝的“計價酬答”一語可以看出,這種朝貢實質上也是一種貿易。[15]此外,白樂日、陳永勝、劉玉峰皆有論述。[16]我們認為,學者對貢賜貿易的界定本質上相似,是一種薄來厚往的交往形式。本書使用的“域外朝貢”,是指中原王朝與藩國或邊疆民族之間的一種政治臣服、隸屬關系。本書使用的“朝貢制度”,是指中原王朝為管理、調整藩國或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而制定的禮儀、法律等制度。

(2)關于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sm)

持中國中心主義觀點的學者主要有費正清、黃枝連、高明士、何芳川等。美國學者費正清從應對近代歐洲及如何步入近代社會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中國的世界秩序”概念,指出朝貢體系在結構上為同心圓,首先為漢字圈,由最近且文化相同的屬國組成;其次為內亞圈,由亞洲內地游牧為主的民族組成;最后為外圈,由遠隔重洋的外夷組成,包括朝貢的國家和地區(qū)。費正清指出,朝貢體系世代相傳的標準樣式是朝貢與貿易,二者緊密相伴。這是中國與價值觀、風俗各異的朝貢國保持關系的根本。[17]香港學者黃枝連認為,19世紀前,亞洲被西方征服之前,實際存在著“天朝禮治體系”,此體系以中國為中心,以禮治為形式,維系著中原與鄰國以及鄰國與鄰國之間的關系,是農耕國家對內推行禮治在對外關系上的反映,以中原朝廷為主體,形成亞洲的區(qū)域秩序與相關的結構和格式。[18]黃枝連認為,“天朝禮治體系”之下存在“中觀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社會制度、行為方式),也存在“微觀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人格系統(tǒng)、思想感情表達方式)。也即宏觀秩序(國際秩序)、中觀秩序(國家、地區(qū)內部秩序)及微觀秩序(個體生存、發(fā)展)。[19]黃枝連指出,“天朝禮治體系”的合法性與中國有必然聯(lián)系,但與漢族并無必然關系。關鍵是中國能否有效控制中原,有無軍力及決心維護區(qū)域秩序,內政上是否推行禮制,可否以禮儀對待周邊國家、地區(qū)。[20]我國臺灣學者高明士認為,朝貢體系的特點是“中國的天下秩序”,認為這種秩序以中國為中心,目的是構建“禮”的秩序。這個天下秩序由君臣、父子結合構成,在制度上,即為郡縣制與封建制的結合。[21]中國的天下秩序借“禮”的原理開展對外關系,而四夷朝貢的目的,在于攝取中原文化。[22]高明士認為,中國皇帝對內臣實行“個別人身支配”,對外臣實行“君長人身支配”,僅控制首領,不直接統(tǒng)治其百姓。[23]高明士認為,中國的天下秩序可分為內臣、外臣、不臣三個層次。內臣即中原本土,外臣指臣服的外藩,不臣指敵對國家。中原和藩國的關系:有貢有封、有貢無封及無貢無封。[24]高明士還研究了作為教育、文化圈的東亞的特點。

何芳川認為,古代東亞格局是“華夷秩序”,是當時社會條件下有理想、有原則的秩序,較為完備,這種國際關系格局有核心與邊緣。華夷秩序倡導輻射關系,以中國為核心,通過臣事君的朝貢制度作為保障。在較為正式的意義上,這種國際關系格局在隋、唐形成。[25]何芳川指出,中國將儒家忠孝、君臣思想擴展到外交領域,以奉表、詔敕、朝貢禮儀表現(xiàn)中國與藩國之間的關系。朝貢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一”與“和”,“一”指中國皇帝一統(tǒng)華夷,“和”指華夷互不侵犯,厚往薄來,共享太平。[26]萬明認為,唐代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并建立起龐大的朝貢體系,對于促進地區(qū)間的和平發(fā)展和繁榮起了關鍵作用。[27]萬明研究了明、清前期朝貢體系的形成及外交制度,指出其實際功效。伍慶玲指出,朝貢制度是古代東亞及東南亞地區(qū)很有意義的區(qū)域合作制度,貿易是重要的保持方式,以此保持區(qū)域秩序的和諧。它是傳統(tǒng)外交觀念的體現(xiàn),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成分。從漢、唐開始,中原的對外交往構建了一種穩(wěn)定的主客體關系,產生了一種獨到的處理國家關系的文化經驗——朝貢貿易。[28]此處運用了國際關系學、歷史學研究方法。

以上各種中國中心主義的觀點,是各藩國承認中原文化的優(yōu)越性并向其看齊,而向中原朝貢。這實際是以禮為基礎的區(qū)域(或國際)等級秩序為前提,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中原優(yōu)勢文化論向外交領域的擴展。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其他多種因素對東亞歷史形成的影響。

(3)關于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sm)

持歐洲中心主義觀點的學者主要有西嶋定生、堀敏一等。西嶋定生認為,“東亞世界”的基礎是中原文明的產生與進步,中原文明影響鄰國,形成以中原文明為核心的文化圈,其構成要素主要有漢字、儒教、律令制和佛教。[29]西嶋定生指出,冊封既為“東亞世界”的表面形態(tài),又是重要的維系樞紐。“東亞世界”在隋唐時期在政治、文化上成為一體,10世紀初以后,宋朝雖然仍為“東亞世界”中心,但已不主宰“東亞世界”冊封體制,僅在經濟、文化領域對世界有重要影響。宋朝改變并使“東亞世界”基本格局延續(xù),而其崩潰則是在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波及世界的時候。[30]西嶋定生認為,近代國際體系主張主權平等,歐洲中心主義在此基礎上形成。朝貢體制并非平等,而且阻礙前近代體系演變到近代體系,因此應被淘汰。這種觀點認為西方的近代化是唯一發(fā)展道路,忽視各個國家發(fā)展的多樣性。日本學者堀敏一提出“羈縻體制論”,認為東亞國際關系不僅有冊封,還有朝貢、羈縻等形式。中國依據(jù)中華思想建設世界秩序,各國朝貢中原是出于國內情勢(學習中國的律令制等文化,構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及構建國際關系(遵循中國制定的國際秩序和藩國間的身份秩序)的需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和朝鮮都被中國冊封,是出于本國發(fā)展的需要,是建立中央集權國家而引入律令制及構建國際關系的需要。[31]這是從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分析冊封關系。

(4)關于朝貢貿易體制論

持朝貢貿易體制論的學者主要有濱下武志、蔣致潔等。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著眼于中國和亞洲如何實現(xiàn)近代化,反對西方中心論。他認為西方強國來到東方之前,就已存在亞洲經濟圈,其以朝貢貿易體系為根基。他認為朝貢體系是一個連接中心與邊緣的有機關系網絡,是帝國中央對外的延續(xù)。朝貢體系是同心圓結構,依中央對朝貢方的影響力,分為中央、地方、少數(shù)民族、朝貢國、貿易國。[32]濱下武志指出,朝貢以貿易為基礎,而非以控制為基礎。朝貢、使節(jié)及邊境貿易為朝貢體系的促進機制。[33]朝貢關系作為藩國維持和聯(lián)系中原的主要形式,以藩國對中原稱臣的多種活動為前提。[34]濱下武志指出,朝貢僅為獲取物質利益的一種交易方式,并非在政治上臣服強盛的中原。他還指出,東亞是統(tǒng)一的世界,經朝貢構建了異于西方的國際體制,16世紀開始歐洲的勢力來到東亞,可視為歐洲對亞洲朝貢體系的一種參加。[35]此觀點在某種意義上批評了中國、歐洲中心主義思想。[36]學者蔣致潔認為,進貢和賞賜是絲綢之路貿易歷史上長期延續(xù)的、地位相當重要的中原王朝與藩國及周邊民族之間易貨貿易的方式。盡管此貿易有強烈的政治、外交色彩,但大多數(shù)情形下,經濟交流仍是其主要內容和特征。朝貢貿易反映了傳統(tǒng)中國經濟屈從政治、外貿屈從外交的習慣思維。[37]

費正清、黃枝連、濱下武志、高明士、何芳川一致指出,宗藩體制是朝貢體系的基本原理,朝貢體系的結構是以中國天子為中心的同心圓。但他們對朝貢體系存在、運行的基礎存在爭議。費正清堅持朝貢世代相傳的方式是朝貢與貿易;濱下武志堅持朝貢的本質特點為商業(yè)貿易,朝貢體制的根基為朝貢與商貿;高明士認為將朝貢視為商業(yè)貿易的觀點,未將歷史問題回歸歷史,朝貢體系從中國看來是維持“禮”的秩序,從朝貢國看來是攝取中華文化。[38]高明士立足于對漢、唐時期“中國的天下秩序”進行考察,而費正清、濱下武志則是討論亞洲經濟格局有很大變化的明、清時期中國朝貢體系。其研究的時代背景有明顯區(qū)別。堀敏一認為,諸國向中國朝貢,除政治、文化外,還有物質需求,亞洲內陸游牧民族比農業(yè)民族有更強烈的朝貢需求。[39]西嶋定生認為宋朝不再是“東亞世界”的政治宗主,但仍處于支配地位。堀敏一認為,在商業(yè)貿易上,“東亞世界”在宋、元時期區(qū)別于漢、唐時期,宋代以后“東亞世界”的特點在唐時已經出現(xiàn)跡象。John Chaffee綜合中外學者觀點,認為唐朝的經濟變化和政治崩潰導致了中國經濟改革、多國體系的產生與海洋貿易的擴展分散。[40]權赫秀對中外學者有關東亞傳統(tǒng)朝貢關系的研究加以敘述和評論,尤其詳細述評了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41]此外,也有極少數(shù)人不認可朝貢體制。莊國土指出,朝貢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憑據(jù)中國單方的圖書資料推演而來的古代東亞國際關系體制,是不真實的。[42]莊國土以東南亞局部地區(qū)的分析否定整個朝貢體系。

對中原王朝朝貢的藩國或民族,部分在邊郡羈縻建制之內,部分在唐朝難以實質控馭的遠方。由此形成的兩種朝貢制度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中原王朝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推行羈縻州府形式的朝貢制度,而與域外國家之間的朝貢制度更像外交制度,僅具形式意義。這兩種朝貢制度不能混淆。清朝以后,國外學者對朝貢制度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不過,許多外國學者認為,中原王朝僅統(tǒng)轄郡縣區(qū)域,將國家、民族對中國的朝貢視為世界秩序,對于羈縻州府制度不能深入認識。中國學者早期在研究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時,涉及朝貢制度。20世紀70年代,我國臺灣學者著手研究朝貢制度,如張存武[43]。80年代,出現(xiàn)了研究朝貢的學術成果,如何平立探討了明朝初年的朝貢制度。[44]自21世紀以來,研究朝貢制度的論文大量涌現(xiàn),受日本、美國學術界影響,學者使用“冊封體制”“華夷秩序”“國際體系”等概念。

總而言之,學者對朝貢制度的研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對其實施狀況研究不夠深入,學術界對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的朝貢制度與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的朝貢制度未作嚴格區(qū)分。

2.關于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研究

對于唐朝朝貢制度,目前學界尚無專門、系統(tǒng)研究。以下分別就唐朝朝貢制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研究狀況進行述評。

(1)關于唐朝朝貢管理機構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趙云田系統(tǒng)論述了中國古代各王朝在中央與地方的管理邊疆民族的機構,分析了唐朝管理民族朝貢機構的職責。[45]劉玉峰認為,藩國朝貢使臣進入唐境后,邊境地方政府進行封印、檢查,上報鴻臚寺。使臣進京后,鴻臚寺典客署檢查蕃使所攜之物。[46]黎虎從世界與中國外交制度史的視野研究了唐朝中央與地方外交管理機關及其實際運行、演變歷史。唐朝中央管理邊疆民族與鄰國事務的機構大致相同。黎虎認為,蕃客在唐朝境內的市場貿易,事前需主客司備案,貿易中的具體監(jiān)管,則由太府寺負責。[47]唐朝政府對于朝貢的番國使臣依例都要給予賞賜,金部司即負責賞賜蕃客錦采。[48]黎虎還分析了押蕃使、“監(jiān)使”對朝貢事務的管理。[49]此處研究細致,觀點新穎。王靜系統(tǒng)考察了古代中央客館的產生、發(fā)展,對唐朝中央接待朝貢使節(jié)的四方館、鴻臚客館、禮賓院等客館及其制度進行了研究。[50]李云泉論述了漢唐朝貢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指出唐代朝貢更加規(guī)范,朝貢管理體制漸趨嚴密,邊疆政府官員及市舶使也負責朝貢事宜的管理。[51]陳妮娜認為,唐朝東北民族朝貢的中央管理機構有鴻臚寺、禮部主客司等,地方管理機構有營州都督府、營州總管府、幽州都督府、平盧節(jié)度使等。[52]

(2)關于唐朝朝貢環(huán)節(jié)的研究

龔蔭認為,唐朝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貢品、貢期、貢使人數(shù),朝廷如何接待、賞賜等均有規(guī)定。貢品為方物,《大唐六典》和《元和郡縣志》中有記載。[53]唐朝各民族的朝貢期次依其與唐朝關系的疏密而定,是變化的。鄰近藩國的朝貢,以其對唐朝仰慕與否而定,期次各有不同。法令規(guī)定對貢物要確估酬錢。[54]龔蔭從法律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鄭炳林認為,貢賜貿易對于進貢一方能帶來豐厚利潤,而對回賜一方有巨大經濟壓力,因此唐朝對于進貢次數(shù)和使團人數(shù)有嚴格規(guī)定,嚴禁使團超員,邊地將帥有權扣留超額的朝貢使臣。此外還研究了出土文書《沙洲上都進奏院上本使狀》。[55]黎虎認為,留于邊疆的蕃使,或由地方政府接待,或招待后馬上送歸。蕃使進京,需地方派人相伴。[56]蕃客的入境驗證、進京人員的核準、貢獻物品的呈報、驗收、上報轉交及對來使的賞賜,均由鴻臚寺具體執(zhí)行。[57]劉玉峰指出,貢使入境后,邊境政府需對攜帶之物檢查、包裝,給予邊牒,上報鴻臚寺貢使攜帶的物品。貢使進京后,鴻臚寺核查貢使攜帶之物,記錄其進京時間等。如朝貢湯藥、滋味等,則少府監(jiān)、市司派人定價。貢使回國,典客署記錄回賜物品,并報主客司。[58]蕃使入境時,邊境官府留其一半人數(shù),其余使臣才能入京覲見。[59]論述充分、深入。王尚達、吳以寧論述了貢賜與貢品、禮儀等。[60]李云泉指出,中原的賓禮經長期演化,部分發(fā)展為較完備的朝貢禮儀。此外進一步研究了唐朝賓禮的具體內容。[61]此外,顧吉辰論述了貢品、使節(jié)待遇等問題。[62]方豪詳細記錄了唐代印度、波斯、大食等國來華使節(jié)年表,都有朝貢年號,部分還記載具體貢物。[63]尹偉先分析了突厥、昭武九姓胡、薛延陀、黨項與唐的朝貢貿易,并且附有詳細圖表。[64]

(3)關于唐朝冊封制度的研究

王承禮指出,歷經若干曲折,大祚榮被唐朝冊封為左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后,渤海成為唐朝下轄的地方行政機構。大祚榮既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又是唐朝的地方官員。[65]李大龍認為,唐朝冊封可分為:其一,對羈縻府州之外的民族進行冊封,此為維系或加強臣屬關系。其二,對一些威脅中原邊疆安定的民族首領進行冊封,以改善雙方關系,有時分裂該民族。其三,對已經納入府州管理體系的邊疆民族進行冊封,以安撫該民族,保持邊疆穩(wěn)定。此外還論述了冊封使者的派出、冊封禮儀等。[66]李云泉認為,唐朝對藩國的冊封、吊唁皆有例可循。冊封制度,除極少數(shù)藩屬國外,并不存在真正的君臣關系,僅具象征意義。[67]管彥波認為,唐朝利用冊封制度確定“君臣之位”,即邊疆民族對唐朝的隸屬關系。受冊封者要守“藩臣之禮”,服從唐朝征調或自愿助唐征討。[68]日本學者金子修一認為,中原王朝對朝貢國通過兩種形式冊封,一是在其國原名后加王,稱為“本國王”,可被繼承。二是授予其國王接受天朝恩德的王號,稱為“德化王”,不可繼承。唐朝通常不向異族領袖授予“年號冊某印”。[69]韓昇認為,冊封是確定古代中原王朝構建君臣關系的形式之一,西南、東北地區(qū)的被冊封國要協(xié)助中原王朝進行征討,部分未被冊封的民族被中原王朝納入“屬國”“道”的制度進行控制。[70]李寶俊、劉波指出,唐朝對東北亞周邊國家的主要策略,一是對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實行“朝貢—冊封”制。二是對日本推行朝貢不冊封制。冊封制以唐朝為宗主國,把周邊國家納入華夷秩序。[71]孫煒冉、苗威從大祚榮父子的發(fā)達史及部屬情勢出發(fā),以建國緣由為切入點,研究其被唐朝賜予“渤海郡王”的緣由。此為中國對地方政權的冊封,又為依此“故事”,對邊疆政權進行提示。[72]石磊、劉海霞認為,金春秋及其長子金法敏受到唐太宗、唐高宗的多次冊封。金春秋被授予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金法敏被授予勛官“上柱國”等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反映了唐朝的治邊策略和意圖。[73]

(4)關于唐朝納質制度的研究

章群依據(jù)“三邊”理論,將宿衛(wèi)分為“三邊”內、外兩種類型。指出三邊以內國家或民族入唐朝宿衛(wèi)者,大多為質子身份。質子多為王子或王弟。“三邊”以外的宿衛(wèi)等同客卿,或為來自唐朝的軍事?lián)峤棥?a id="w74">[74]章群還專門探討了新羅入唐宿衛(wèi)與質子問題,指出新羅宿衛(wèi)時間最長、人數(shù)最多。對新羅入唐求學者、宿衛(wèi)者、質子加以比較,指出了質子在文化交流、充任使節(jié)及戰(zhàn)爭中的作用。[75]方鐵認為,漢唐納質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接受有宗藩關系的民族的人質。這些人質部分被送至京城,部分留在邊疆統(tǒng)治機構的治所。入質的民族均奉漢唐王朝為正朔,接受其封授。[76]謝弗認為,人質留在京城的目的,是保證其所屬的貴族或王室保持對唐朝友好。唐朝授予這些質子名義上的官職,通常是宮廷侍衛(wèi)。質子所在的國家對質子的看法大相徑庭。[77]薛宗正認為,唐朝放棄了冊立西突厥汗裔君臨十姓的傳統(tǒng)羈縻制度,乃至放棄碎葉鎮(zhèn),轉而冊立重建后的突騎施汗國可汗蘇祿,其目的是借助突騎施汗國的勢力遏制大食的對外擴張。[78]姜清波考察了新羅對唐的納質宿衛(wèi),指出新羅以蕃臣身份向唐朝納質,區(qū)別于唐朝統(tǒng)轄的少數(shù)民族向其納質。新羅對唐朝納質的原因前后有所變化,這導致納質者的職能、性質及其留唐的期限也相應有所變化。[79]陳金生認為,在唐朝前期,吐谷渾數(shù)代國王都派人入質唐朝,這些質子獲得唐朝的支持,歸國主政后與唐朝關系密切,成為典型的親唐派。[80]陳金生還指出,質子在歸國后,大多積極履行藩國對中原王朝的義務,部分質子執(zhí)政后推行漢化的政治改革,有力促進了與中原王朝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81]

(5)關于唐朝和親制度的研究

王桐齡認為,中原王朝的和親對象限于武力強盛之國而非文化發(fā)達之國;限于游牧民族而非農耕民族;限于西北部落而非東南各國。漢唐未與文化發(fā)達國家通婚,是歷史上的憾事。如當時與東、南兩方向大國通婚,則中國、東洋文化上必然會更為進步。[82]林恩顯指出,隋唐和親,既可以公主為中介建立親戚感情,又可通過公主監(jiān)視、左右可汗,以求得和平。[83]魯連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公主的出嫁,標志著和親政策在唐代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84]羅桑開珠認為,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和親是達成某種政治目的的手段,或獲取某種利益的策略,這種聯(lián)姻不會產生長治久安的效果。當其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利益受損時,即會毀棄婚約,大動干戈。[85]龔蔭認為,和親政策在唐代繼續(xù)發(fā)展,作為安邊政策大量運用。唐朝與突厥、吐蕃、吐谷渾、契丹、奚、回紇、南詔、寧遠8國或民族和親達28次。進一步評價了和親目的、武力與和親、和親的結果等。[86]崔明德對中原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及鄰國之間的和親、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和親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認為隋唐時期,和親公主直接改善、發(fā)展雙方關系;和親范圍、對象具有開放性;和親目的呈多樣性;和親公主也存在消極作用。[87]管彥波認為,和親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之間為平衡政治關系而進行的聯(lián)姻。和親服從唐朝的政治、軍事需要,大部分和親緩和了民族、階級矛盾,還可促進雙方的物質、文化交流。[88]

(6)關于唐朝朝貢物品的研究

愛德華·謝弗在其著作《唐代的外來文明》中,介紹了外國進入唐朝的各種物品,包括家畜、野獸、飛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藥品、紡織品、顏料、礦石、金屬制品、宗教器物、書籍等,共170余種。該著作研究了藩國貢品,還進行了部分考證。勞費爾研究了古代西域與中原交往中的植物,探討了中亞的礦物、織物。[89]費茨蓋拉德(C.P.Fifzgerald)論述了胡床是中國椅子的起源并研究了相關社會心理。[90]張星烺研究了唐朝西域音樂、舞蹈的傳入,以及唐人所記中亞的動植物。[91]英國學者赫德遜認為,沙州已有褐里絲、門得絲、帕里阿褐里絲等,“以二丈為匹”。中國絲綢傳入羅馬后,形成羊毛和絲的混紡織物。所以沙州的“毛錦”為康國(粟特)帶入的織物。[92]蔡鴻生分析了唐代九姓胡的貢道、貢表、貢品,還從貢品來源探討了九姓胡的國際聯(lián)系。[93]溫翠芳指出,由于南海國家沉香產量及宋朝對其需求劇增,再加上宋朝與海外貿易頻仍,導致相對于唐朝,藩國朝貢宋朝沉香的類別、期次及總量大幅增多。[94]鄭炳林指出,根據(jù)出土文書,沙州歸義軍賀正專使向中原皇帝的貢品有玉、羚羊角、犀牛尾等。[95]張國剛、吳莉葦認為,《太平樂》亦稱《五方獅子舞》,源于西方,擁有舞者、歌者等龐大的陣容,動輒一百余人。[96]李零指出,20世紀90年代新疆的民豐尼雅遺址發(fā)掘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其上有老虎、大鳥及辟邪等,大鳥極可能是鴕鳥。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吐火羅朝貢形如駱駝的大鳥,吃銅、鐵,唐高宗讓“獻于昭陵”。[97]典籍記載與出土文物可相互印證。郝玉玲分析了吐魯番地區(qū)向唐朝朝貢的貢品。[98]

(7)有關入唐使臣的研究

英國學者M.布隆荷爾探討了外蕃使者朝見唐朝皇帝時的服裝、禮節(jié)等問題。[99]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爾認為,通常情況下,朝貢使臣大多是政客、國王近親、高僧,以及商人,這些人一般對俯首稱臣不很在乎。那些千里之外而又意圖促進與唐貿易的國家,通常請求鄰國使者代其朝貢。藩國使臣如果官位夠高,或有幸參加冬至朝會。[100]藤家禮之助研究了日本派出遣唐使的目的、過程、人數(shù)及時間等,探討了唐朝與日本關系的演變。[101]李大龍分類論述了藩國與少數(shù)民族的入唐使臣,詳細探討了交通狀況、使臣的派出、接待禮節(jié)與唐朝治邊中使臣的功用。[102]其研究以中原疆域及周邊少數(shù)民族狀況為切入點,能關注到朝貢使臣的部分細節(jié),但制度研究不足。沈福偉系統(tǒng)論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認為在8世紀后期,許多蕃使滯留京城,中原財政承擔巨大開支。[103]王維沖考察了唐朝章懷太子李賢墓墓道墻壁“客使圖”,認為圖畫中的蕃使應為東羅馬、室韋、新羅、高昌、靺鞨、吐蕃等藩國或民族派出的使節(jié)。[104]顧吉辰考察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相互派出的使臣姓名、任務。[105]方亞光指出,唐前期遣使入唐的國家、地區(qū)多,范圍廣,遣使次數(shù)頻繁。唐后期遣使入唐的藩國數(shù)量、次數(shù)皆較前期為少,主要因為經濟殘破與政局動蕩、藩鎮(zhèn)割據(jù)。入唐使者促進了中原文化的發(fā)展、輸出。[106]劉江英指出,盛唐時四夷朝貢,考證了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客使圖》中的大食使者身份,[107]有助于研究唐朝的外交。陳松、黃辛建指出,吐蕃在貞觀八年(634年)派使臣朝貢唐朝,此后200余年雙方互相往來。[108]池步洲系統(tǒng)研究了自貞觀四年(630年)以來60余年間的遣唐使,探討其產生背景、演變、對日本發(fā)展的意義等。[109]

(8)關于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的研究

林超民認為,唐朝羈縻府州既是政權機構,又是部落首領。羈縻都督、刺史臣服唐朝,但同時有較大的自治權。[110]劉統(tǒng)研究了羈縻府州的制度與管理、羈縻府州的興衰與唐朝疆域變化之間的關系,對羈縻州府制度下的冊封、朝貢進行了一定研究。[111]李鴻賓認為,羈縻府州以唐朝強盛的實力為基礎,反映了唐朝對諸族的控制與撫慰,其優(yōu)點是控制了部族首領就等于控制了全部民族,但如果民族君主對唐朝產生二心,則整個民族會產生二心。[112]胡如雷指出,唐朝設立對少數(shù)民族較為寬容的羈縻府州,與吐蕃和親,一直被人贊譽。李世民處理民族關系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將一個民族分化,以消除邊患。此外在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挑撥,制造矛盾。[113]張曉松具體考察了唐朝設置羈縻府州與南詔政權的關系。[114]王小甫指出,設置羈縻府州的目的是維護唐朝邊境地區(qū)的安全穩(wěn)定,羈縻府州需執(zhí)行中原法律,內部嚴格治理,禁止相互之間隨意討伐。羈縻府州首腦由本部首領擔任,可世襲;羈縻府州受邊州都督或都護管轄,版籍或有或無。[115]楊浣考察了羈縻府州制在黨項的實施情形,指出該制度其實是一種少數(shù)民族領袖的自治制度。[116]譚其驤對《新唐書·地理志序》進行了補證,分析了羈縻府州的特點。[117]鐘銀梅認為,唐代設置羈縻府州,首先在地域范圍和組織形式上有所突破,在偏遠的大漠及西域的吐谷渾、突厥等地區(qū)推行羈縻府州制度,導致羈縻統(tǒng)轄的范圍更廣。其次在管理體制與統(tǒng)治原則上有很大進步,加強了少數(shù)民族對中原朝廷的依附關系,其領袖職權只有經中原的冊封才具合法性,且接受邊疆政府、軍隊管轄。[118]樊文禮將羈縻府州分為本土羈縻府州與僑置羈縻府州,進一步研究了羈縻府州與普通藩屬國的區(qū)別。[119]

總之,學界已經出版、發(fā)表了涉及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許多著作、論文,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但是關于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缺乏專門、系統(tǒng)研究。在研究范圍上,學者對唐朝民族朝貢制度與鄰國朝貢制度雖進行了初步區(qū)別,但猶顯不足。在研究內容上,學者注重唐朝域外朝貢制度的內容闡述,對其實施狀況研究不足。我們認為,只有對唐朝域外朝貢制度進行專門、系統(tǒng)研究,才可能對其整體有準確認識。本書的研究對象為藩國、民族的對唐朝貢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邻水| 石渠县| 余庆县| 泰兴市| 邯郸县| 石泉县| 广德县| 海原县| 会同县| 丹东市| 浙江省| 京山县| 福海县| 邹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祁东县| 秦皇岛市| 老河口市| 长顺县| 平顺县| 兖州市| 樟树市| 凤凰县| 什邡市| 迁安市| 名山县| 龙陵县| 麻阳| 广灵县| 固原市| 广河县| 瓮安县| 上蔡县| 龙游县| 梅河口市| 于田县| 长沙县| 论坛| 滦南县| 惠水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