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基督教思想在整個基督教信仰體系中乃其核心內容,其基本表述亦可用基督教神學來替代,但其涵括也包含基督教哲學的內容,故而在天主教思想體系內有天主教神哲學之稱。顯而易見,基督教思想即基督教會自古至今的理論思考,反映出其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精神傳承及思想體系。不過,在西方文化的思想發展演變中,基督教思想并不僅僅局限于教會的思考,其實也基本上代表了歐洲古代晚期及整個中世紀的哲學思索,這種哲學影響甚至延續到西方的近現代思想發展之中,擴展為在西方精神文化中占有巨大比重的社會思想資源。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恩格斯才特別強調:“對于一種征服羅馬世界帝國、統治文明人類的絕大多數達1800年之久的宗教,簡單地說它是騙子手湊集而成的無稽之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根據宗教借以產生和取得統治地位的歷史條件,去說明它的起源和發展,才能解決問題。”[1]在此,恩格斯所指明的認知道路,是對基督教的發展演變加以歷史的研究和說明。
作為其信仰的理論體系,基督教思想以《圣經》為其基礎,這是其理論構設的依據和原點。不過,思想不會憑空產生,也不可能停留在純為抽象的思辨之維。從其歷史傳承來看,基督教思想的最早部分稱為“教父學”或“教父哲學”,其根源在于基督教所相信的“耶穌時代”之十二使徒或其同時代的認信者,以及這些使徒的弟子和追隨者,故有“使徒教父”之稱,他們最早的理論創作等著述包括《使徒信經》等早期教會文獻,以及搜集和編纂《圣經》相關篇章的活動。不過,從其社會需求來看,早期基督教思想內容有很大比重則屬于最初的基督教思想家對社會指責、反對其宗教信仰的理論回應,故而也有非常恰當的“護教學”之名稱,這些人因而就有“護教學者”的專稱。其“護教”傳統得以延續,直至在現代發展中西方社會的“宗教批評學”亦涵括其內容。僅就這種關聯而言,基督教思想的研究就與19世紀以來發展的宗教學研究有著復雜的聯系。宗教學作為對世界宗教全方位的探究,勢必會涉及基督教思想這一重要領域。
基督教思想比較正式的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以來的“基督教哲學”之說。而“基督教哲學”一詞,最早乃見于古羅馬時代基督教思想家克里索斯托(Joannes Chrysostom,亦稱“金口約翰”)的布道文《論歷書》(386—387)和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的論著《駁尤利安》(410)。這里,“基督教哲學”實際上是泛指基督教和基督教的世界觀,當時并非一種專指的、從客觀上研究基督教的純然學科或僅基于古希臘羅馬哲學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哲學學科體系。“基督教哲學”之用,也說明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宗教與哲學并沒有非常嚴格的區分,宗教中包含有哲學的內容,而哲學也在回應宗教的問題。因此在基督教社會文化語境中,“基督教哲學”曾有“永恒哲學”(philosophia perennis)之稱。在“基督教哲學”這種稱謂之后,奧古斯丁等人亦提出了“基督教教義”等表述。至于基督教的“神學”之說,則遠遠晚于“基督教哲學”之名稱。
“神學”(theology)這一術語最初乃古希臘思想的產物,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前347年)是發明并第一個使用“神學”(theologia)的學者。這就意味著,“神學”按其最初意蘊本來就是哲學家或哲學意義上的表述。從其希臘語的詞根結構來看,“神學”即指對“神”(theos)的“言述”或“邏輯表達”(logos),“神學”的本意故而是“關于神的言論”或“關于神的理性言說”,即有關“神”或“神性”的“學問”。當然,在古羅馬帝國后期,“基督教神學”這一表述也間接地在奧古斯丁的思想體系中出現。而寫過《哲學的慰藉》的鮑埃蒂(Boethius,約480—524)在其《論三位一體》《波菲利〈引論〉注釋》等專論中根據其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理解,亦曾論及“哲學”“哲理”意義上的“神學”。
不過,直至12世紀初,才由歐洲中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1079—1142)率先將“神學”用為“對全部基督教義作邏輯性及辯證式的探討”,他撰寫了著名的《神學導論》(Introductio ad theologiam)。此乃“神學”作為基督教思想體系之名稱的正式亮相。這比柏拉圖提出“神學”已經晚了1400多年。而且,阿伯拉爾的《神學導論》一書起初還受到1121年蘇瓦松會議和1140年桑城會議的譴責,其著述曾一度遭到焚毀;只是在其弟子們的堅持下,以及吉爾伯特(Gilbert de la Porree,約1080—1154)和雨格(Hugues de St- Victor,?—1142)等人的推動下,“神學”這一術語才逐漸被教會接受,最終成為基督教信仰之思想學說體系的專稱。而此前曾被使用的術語如“神圣教義”(sacra doctrina)、“信仰教義”(doctrina fidei)、“圣典”(sacra pagina)等則在基督教思想理論的常用術語中淡化退隱。從歐洲中世紀后期始,“神學”正式作為基督教信仰體系的專用術語,并突出其“神圣啟示”“圣經傳統”以及“三位一體”神論等特點。由此可見,“神學”作為基督教思想體系的專稱迄今不足千年。
基督教思想成為西方社會文化最主要的世界觀,且獲得官方扶植、社會認同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則為歐洲中世紀以來的發展。對此,恩格斯曾分析說:“中世紀完全是從野蠻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學一掃而光,以便一切都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接受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喪失文明的城市。”這樣,“神學在知識活動的整個領域的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威,同時也是教會在當時封建統治下萬流歸宗的地位的必然結果。”[2]此后,在西方社會的轉型發展中,都展現出基督教的積極參與甚至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也使基督教思想在其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上的主要作用及引領之位得以保留,并且擴散到世界的廣大地區。所以,對基督教思想的研究對于我們放眼看世界,尤其是深入了解研究西方社會文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卷將分為上下兩編來探究基督教思想及其歷史發展演變。上編為“古代與中世紀基督教思想”,下編為“近代與現代基督教思想”。鑒于筆者已經撰寫和出版過《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和《當代亞非拉美神學》等專著,故本卷現代基督教思想內容部分僅收入曾以論文或論談形式發表過的文章,而不再對之加以全面性的詳述。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頁。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