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長迭代篇
你可以走得很慢,請務必走得更遠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一個有趣的研究結果: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7次機會改寫命運——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了;這樣只剩5次,這里面又有2次機會會不小心錯過;所以,實際上只有3次機會。
但是現實來看,大多數人都感覺這理論有問題,明明自己連一次機會都沒碰到過!
1.機會都去哪了?
泰國有一個“機會女神”的雕像長得特別奇怪:正面看是一個婀娜多姿的美女,卻沒有臉;到背后一看,光禿禿的什么都沒有。
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座雕像的含義是:機會來到你的面前時,我們往往看不到她的臉,可當機會走了的時候,才發現她是機會,但是你再去抓時卻抓不到,因為后面光禿禿的,什么都沒有。
不少人總抱怨身邊沒機會,其實并非如此,因為大多數時候機會一直在,只是我們未曾看到。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到北京打工,一無所成,憑著一身力氣去做一名送奶工。很快,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立了一家送奶公司,且短短幾年就擁用了20萬客戶。
一次機緣巧合,他突然想到:公司現有20萬個家庭訂戶,不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嗎?為什么不能在送奶的同時,兼職做廣告投放呢?于是,他又成立了一家廣告傳播公司。公司廣告傳播人員,由送奶工兼任。
短短幾年里,他的公司飛速發展,到如今員工人數由最早的幾個人,發展到幾千人,最后成了億萬富翁。
這就是“送奶大王”吳作仁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沒機遇嗎?其實并非如此,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機遇是什么。
2.機遇是什么?
之前有人向我咨詢:怎樣才能抓住一生中屈指可數的機遇實現逆襲?我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如何回答。
有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機遇好比“靈光一閃,天降富貴”——不經意間遇到什么貴人,遭遇天上掉餡餅等等,但這世間,哪來這樣的好事?
譬如阿里云的創始人王堅,作為“馬后炮”來看,這是王堅的機遇,但如果讓1000個人重復他的境遇,999個人都會直接放棄,還有一個死扛,最終也不會有成果;再假如,把一個現代人丟到民國時期,即便知道歷史脈絡,很大的概率還是會死于兵荒馬亂。
世間是動態的、隨機的,希望與絕望、機遇與挑戰并存,抓得住,叫機遇;抓不住就掉下去,叫陷阱!
所以,機遇從不是天降富貴;同時它也不是稍縱即逝,轉眼成煙。
很多人常常說“時不待我”,過了30歲還沒如何就怎么樣了,或者說錯過這個機會,以后注定再也沒有機會。
朋友所在的一家公司,從2015年成立開始,有錢、有資源,背靠好幾家世界500強企業作為股東,到去年年初,還趕上了政府對相關行業大力支持,將其選入第一批重點扶持名單,這算是各種機遇都趕上了!結果因產品本身不行,耗費了大把資源都無法交付,至今一塌糊涂。
相反另一家去年成立的公司,沒有明星團隊,沒有資源,扎扎實實做了好些標桿項目,到了今年則受到了資本瘋狂追捧。
自強則萬強,哪有這么多趕不上的機會。能力夠了,每天都有新機會;能力不夠,就算機會再好,都和你無關。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曾在2008年時遭遇一場危機,瀕臨倒閉。其中某個老員工拿出全部身家支持老板,一躍成了公司股東之一,后來公司轉危為安,現在他都在上海買了別墅。
他是抓住了某一刻的機遇嗎?錯了,表面上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全部身家,實際上在那之后留下來的人,拼了命地連軸轉,提高了行業競爭力,才得以把危機變成機遇。
在我遇到我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之前,回過頭來看,一件件事情都像一個個“天坑”:
入職拿著行業和公司最低的薪酬;
培訓期間被“校長”多次警告要被開除;
參加集中訓練,10日10夜,每天只睡2~3小時,幾近崩潰;
上崗以后,工資還不夠交房租,借貸款為工作買了新手機、新電腦,多次在凌晨驚醒;
周六不休息,周日還經常加班,入職半年,80%的伙伴不是被淘汰,就是主動離開;
……
經過這些磨礪之后,我死撐過來,看到了天光——一年以后整個行業“火”了起來,我們這些人都成了“香餑餑”, 90%的人都走上了不錯的崗位。
機會不是靈光一閃,天降富貴,也非稍縱即逝,轉眼成煙;機會是蟄伏,是等待,是壓迫,亦是噴發。
愛迪生說:“大多數人總是無法發現機遇,因為機遇總是穿著厚厚的外套,看上去像是辛苦工作。”
如此,才是機會的真相!
3.如何把握人生的機會?
①做加法
古龍說:“在這個世界里,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有幾成機會,而在于你能把握機會。若是真的能完全把握機會,有一成機會也已足夠。”
很多人,選對了,也做對了,但就是把握不住,首先在于不愿意做加法!
“即刻”平臺上曾有篇文章,題目是《僅僅用4個月時間,公眾號如何從0增長到32萬粉絲》,其核心方法是發紅包,總結為:用幾萬塊錢紅包換來幾十萬廣告費,這還是挺劃算的。
但你要真學著去試試看,保證你死無葬身之地。
很多人想找捷徑或絕招,肯定有,但對你無用,因為你缺乏很多要素。
前段時間老板跟我講了一個商業模式,問我看看他能不能也按這個來。
我說:“可以啊,但這條路不適合我們——對他們的商業模式來說,只需要做好一個要素就可以,但對我們來說,必須要做好三個要素,不然投入結果就是要么失敗,要么產出不成正比。”
別人有成熟的聚合營銷團隊,而你沒有;別人有成熟的內容團隊,而你沒有;僅看到別人有的產品,你貌似有,那么,盡管去學所謂的絕招,學得越多,“死”得越快。
如何把握機會,就是在你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時,不要想太多,一定要積累、積累、再積累。要知道,所有看似抓住某個機遇的一飛沖天,都是過去積累的一次爆發。
②做減法
北島說過一句富有深意的話:“人還在的時候,總以為有機會相見,其實人生就是減法,見一面就少一面。”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了解的東西有限,投入的資源有限——越是分散,越難出成果。
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里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的30歲時,他說:
我在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事,你都該去做。
最后他總結說:“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那時候做減法。我發現我只能做新聞,也最該做新聞。”
貪婪很容易,但往往斷送良機,唯有克制,才能從平凡走向成功。
我從2019年1月份開始花業余時間做自媒體,到如今斷斷續續拿過一次月度獎勵(5000元),數十次青云計劃獎勵,數十次征文獎勵,并非有什么特殊天賦。
有且僅有一個原則:學習時,就是不斷寫,保持日更做加法;精進時,只管寫好內容,其他的什么都不去想。一加一減,恰好把握了現在的一些機會,獲取了數萬元收益。
人吶,要清楚:機會一直都在,用時間換天分,用堅持換機遇,做好加減法,可以走得很慢,但務必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