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
- 安永碳中和課題組
- 1943字
- 2021-09-17 16:58:22
實現碳中和,不只是一種責任
低碳化、清潔化和高效化是能源發展的大勢所趨。碳中和意味著從化石能源時代向非化石能源時代過渡的開始。從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的經驗來看,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獲取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國的興衰。未來多數化石燃料將退出歷史舞臺,哪個國家能夠快速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哪個國家就能夠在新的國際格局中成為領導者。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我國宣布碳中和目標,積極響應《巴黎協定》應對氣候變化,主動做出減排承諾,不僅彰顯了大國責任與擔當,而且對于加速我國社會、經濟、能源、技術等方面的轉型與重構同樣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義。
(1)擺脫能源對外依賴
當前,我國化石能源的對外依賴程度仍然較高。以石油產業為例,我國石油的進口量位居全球首位,2020年對外的依賴程度攀升至73%。在我國工業化進程持續推進的前提下,未來對于能源的需求還將有增無減。但事實上,我國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資源稟賦遠遠超過化石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的消納比例,能夠降低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存度,擺脫高能耗傳統能源結構,提高我國能源的自給率,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2)促進全球產業鏈重構
在碳中和目標下,產業鏈內企業間的經濟交換,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產品與服務,也包括每一個環節的碳排放量。為實現自身的碳中和,企業不僅要降低自身經營中可控的直接碳排放水平,也需要減少各類能源消耗帶來的間接排放,以及運輸、配送、生產廢棄物處理產生的其他間接排放。同時,各國政府也在積極啟動碳邊境稅的研究與試點。這些新的價值視角與監管要求必然會催生新的競爭優勢,改變現有產業鏈內各方的議價能力,進而引發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分工格局重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我國需要在未來市場中擁有低碳競爭優勢,才能在產業鏈分工中聚焦高附加值的環節。
(3)推動資產重新配置
伴隨著綠色經濟的發展浪潮,資本市場的投資風口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碳中和目標的確立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而且還將會進一步收緊傳統高碳能源行業的投資限制。除投資戰略核心方向的轉變外,大量的金融工具將被用于實現碳中和,如綠色債券、ESG(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治理)基金等,金融機構也將不斷推出綠色金融業務模塊,由此助力綠色金融的不斷革新及綠色市場的蓬勃發展,也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創造了更多的投資機遇。
(4)以氣候外交提升國際話語權
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的能源替代行動,將重新定義21世紀的大國競爭格局。長期以來,在氣候環境方面,歐盟一直掌控著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主導權,包括大部分碳排放權交易規則的制定,更在2016年就力推單邊征收航空碳稅,力求通過制度性安排在碳排放權交易、碳金融業務等方面掌握話語權。今時今日,全球共同的氣候行動是我國加強國際對話、提升國際話語權的良好契機。通過建設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使不同發展水平的經濟體聯合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5)推動產業技術升級
技術研發與技術突破是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只有充分融合各種新型技術,依托原研創新,打造以低碳為核心的新型競爭力,才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這種科技發展的趨勢,必然帶動一二三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綠色升級。為了提高我國在全球多技術領域內的競爭力與領導地位,我國相關行業,特別是在電力系統、工業行業原燃料替代、交通電氣化等領域,必須主動發力,開展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多層次的探索,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建立更有主導能力的技術標準,不僅能確保我國在世界各行業的發展中搶占先機,而且能從更深層級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6)創造新型就業機會
就業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碳中和帶動了新型業務、新型企業、新型行業的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新職業、新崗位、新的就業機會。2020~2050年,將有70萬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因此被撬動,伴隨各類新型業務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為經濟和工業發展創造新的機會,[1]這意味著大量的從業人員和即將就業的人將由傳統的高碳行業轉向低碳行業謀求發展,僅在零碳電力、可再生、氫能等新興領域,就將創造超過3000萬個就業機會。這種與產業升級匹配的就業機會變遷將對勞動力的素質與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進高質量的就業。
(7)推動循環經濟轉型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需要生產體系、流動體系、消費體系的協同轉型。碳中和推動的能源技術革命將向交通、工業、建筑以及其他行業傳導,推動全產業全面低碳化與現代化。碳中和將促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商業模式與碳排放脫鉤,促進低碳可持續產業的發展和進步,有效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減少垃圾污染物,減少各類溫室氣體排放。依托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平衡,構建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諧有機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