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275.就藩準備
- 眾里尋她千百度之國師篇
- 唯兒時多夢故
- 4167字
- 2022-06-08 06:00:00
國師府因為主人的回歸又重新煥發了生機,負責打掃教室的江春也格外地精神十足,把整間教室打掃得窗明幾凈,還特地在窗臺上擺了一瓶紅色的月季花。
別看玉珍樓銷售的花卉各式各樣,可像這種插瓶的花,國師最喜歡的還是月季,而且是這種大紅色的月季。
北固讓人在花園里種了不少,就是為了給國師大人插瓶欣賞的。這東西還好伺候,每天換個水就能活十來天,十分省事。
外人老覺得國師大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實他們哪里知道,國師大人是個最好伺候的,對吃喝穿用都不怎么講究,小姐給他安排什么,他就用什么。
北固去廚房看了一眼今天中午的菜單子,國師大人回來了,弟子們自然也就跟著重新回來上課,今兒的午飯可要安排好了。
廚子拍著胸脯讓他放心,國師都回來了,廚房這邊還缺好食材嗎?管家你忙去吧,我還得好好處理一下面包蟹和鮭魚呢。
北固又去了門房馬房,四處溜達了一圈兒覺得四處妥帖之后,這才放心了。小一個月沒有那么多人來了,可不就得謹慎些?而且,以后怕也不會天天有那么多人來嘍!
北固感嘆著,慢吞吞地去了前院,他得在那兒坐鎮,國師沒準兒一會兒還得叫他呢。
玉錦兮哪里顧得上叫他?她正對著幾個皇子學生的封地封號啥的犯暈呢。
按照大月的慣例,皇子成親一年之內,就要就藩。但由于光熹帝把幾個成年的兒子都扔到她這里當學生了,這個事兒就擱置了幾年,如今卻是再也耽擱不下去了。同一年成親的三位皇子,連兒子都已經生下了,最大的那個是三皇子家的,如今已有三虛歲,最小的那個是二皇子家的,如今也有八個月大了。
禮部基本上每年都要上個折子說一下這事兒,今年都已經被李相提出來了,可見這事兒是推不過去的了。
不過她記得禮部是歸宋相管的啊,怎么變成李相管的了?
她走了不到一個月,內閣就調換差事了?
太子知道先生對這些事情向來不大留意,便解釋道:“倒也不是李相上的折子,而是當日是李相當值,便由他呈給了父皇。”
玉錦兮:“哦,是這樣。不過這個封號,二皇子被封蜀王,蜀王不是那個誰嗎?人呢?”
二皇子回答:“先生,原蜀王今年春上的時候過世了。”
玉錦兮:“今年春上?我倒沒注意。”如今的藩王可不是世襲罔替,而是降品級承爵,蜀王既然已經沒了,那這個位子自然也就空出來了。若是皇上開恩呢,原蜀王世子還可以郡王的身份繼續住著。不過蜀地富庶,光熹帝想來也舍不得把這塊地方給落下,所以才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扔下那個不管,還是要先囑咐學生:“蜀地是我老家,此乃天府之國。除了交通不便,再沒有別的不足了。那地方有井鹽,曬鹽技術雖然用不上,但可以適當讓民間大戶插手。商賈逐利,不必你自己多費腦筋,他們自己就會想出無數技術了。”
二皇子受教:“多謝先生。”
接著往下看:“三皇子封晉王,這地方煤多山多,別只顧了采煤,把山給采空了。廢棄礦洞要及時回填,及時種樹。要不然一下大雨,非得有泥石流不可。”
三皇子躬身道:“謹遵先生教誨。”
玉錦兮繼續看:“四皇子封南洲王,南洲啊,怎么想起去那兒了?雖說地方大,可被咱們開發的可不多,遠遠比不上別處富庶。”
四皇子靦腆一笑:“皇妃特別喜歡那里,我也覺得那里挺好的。”
玉錦兮笑笑:“十四從小就有主意,這地方也挺好,大有可為。”
再往下看就沒了,五皇子還沒成親呢,倒是已經搬到了十王府,想來也快了。
“是不是要給你議婚了?”
五皇子搖頭:“父皇說讓我再跟先生學兩年,到十六歲再議婚。”他今年才十四。
“十六也不大,再晚兩年也無妨。”玉錦兮隨口道,把手里的邸報放在一邊,“什么時候走?”
二皇子回答:“就這個月。”
玉錦兮想了想:“這三個地方都不太好走,我送你們去,你們只管把該帶的東西都帶著便是。住處都收拾了嗎?”
二皇子感激地道:“王府都有長史在,一切都是妥當的。”
那就行,玉錦兮嘆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去吧。去了之后好好治理轄地,自己過上好日子不算大本事,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才是大本事。”
學生們自然領命,不過在離開之前,還有事情需要先生幫忙。
二皇子提到的是蜀地的交通問題,蜀道之難是出了名的,他想問問先生有什么辦法。另外,如今歐羅巴那邊的船已經買回來了,北邊邊市是不是就可以解禁絲綢買賣了?
玉錦兮道:“你不說我都忘了。絲綢可以解禁了,也免得邊關那邊難做。你們誰回去跟內閣說一聲吧,朝堂上的事兒我懶得管。蜀道的事兒嘛,我還真想過,就是一直沒騰出功夫來。這可是個大工程啊,民伕也幫不上什么忙,還得我自己來。看情況吧,若是內閣能把自己的事兒做好不找我,我就去通河道去。”
學生們嚇了一跳,通河道?怎么通?
玉錦兮解釋道:“蜀地河道多險灘,船只難渡,便將出蜀的這條水路給堵了個半死。其實那險灘也無外乎落差大了些,水急了些,石頭多了些,根源還在河床上,若是把水底石頭壘成個平緩的坡,這就不成問題了。這活兒別人干不了,只能我拿了水磨工夫一點一點去做。一兩年怕都不成,所以這件事兒我是排在后頭的。若不是二殿下提起,我也就不跟你們說了。如今朝堂上應該也沒什么大事了,等消停下來,我就去通河道,初步估摸著得兩三年的功夫,才能通出一條航道來。”
學生們都快不知道說什么了,太子深呼吸了幾回,勉強壓抑住突如其來的情緒,哽咽道:“大月有先生,實乃國之大幸,百姓大幸!”
玉錦兮揮揮手:“別這么說,有多大本事用多大本事就是了。我若沒那本事,自然也不會逞強。你們幾個當孫子的,回家嘮叨嘮叨你們爺爺,別沒事兒干老找我,我這兒還有大事兒要做呢。”
魏杭生戰戰兢兢地道:“學生不敢啊。”
玉錦兮仰天長嘆:“杭生你學壞了,以前沒這么不老實。”
魏杭生換了一張笑臉:“都是先生教的好。”
其他學生也都笑了起來,先生在閑聊的時候脾氣可好了,常常跟他們開玩笑,一點兒都沒有當先生的架子。
二皇子的事情暫時放下,三皇子那邊就很簡單了,他想多帶些紅薯、馬鈴薯的種塊去晉地。去年南方大旱,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耐旱的作物,才沒有造成難民潮。當然,這也跟先生滿世界買了糧食運送到江南有關系。也正因為江南的這場大旱,極大地推動了海運的發展,因為京城這邊的糧食,需要武榮、瓊島乃至南洲那邊運糧過來,只能依靠海運。
李海寶大人這幾年一直操勞的就是這件事兒,把高倉船塢那邊的事兒都交給工部不管了。
不過工部也沒閑著,在他們的督促之下,高倉船塢的造船效率提高了不少。
玉錦兮對于三皇子的請求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晉地水少,多種些耐旱的作物是最合適的。這個你不用擔心,就算是戶部那邊一時湊不夠,我給你湊也不費事。多帶幾個好手過去,先在一兩個縣里試點,等老百姓嘗到甜頭,不用你多說,他們自然而然就種了。”
四皇子沒有要求,反正先生都說了要送他們了。再說南洲那個地方,本來就是在先生的規劃下開發出來的。他這個弟子一去,豈有不習慣的道理?
不過玉錦兮還是囑咐了他幾句:“南洲東部有一小塊地,是在我的名下,那片地你不要開發,我是特意讓他們留著的。原先是想著萬一咱們和當地土著發生了沖突,就把土著移到那邊去,后來有了島嶼,就空著了。這兩年我偶爾去南洲,他們老慫恿著我要把那塊地開發出來,你去了之后把這事兒給我定死了:那片地和海域,誰都不要動,就這么讓它荒著。”
幾個學生都不懂,細問緣由。
玉錦兮笑了笑:“本來是不想跟你們講的,這個事兒是要到幾百年后才被人們關注的。既然你們問了,我簡單說說就是。”
把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簡單講了,不過這個知識對于學生們來說太過陌生,就算是簡單講,也花了不少時間。
小五都從校場上習完武又洗了澡換了衣服進門了,她還沒講完。
小五一進門就喊餓,玉錦兮看看表:“喲,怎么都這時候了?吃飯,吃飯!”
眾位師兄羨慕嫉妒恨地看著這個小五,原來以為這小子生來就是氣人的,后來發現他們錯了,這小子生來就是讓人恨的!
三年前去遼東刺探軍情的時候先生沒帶著他,然后這小子就不高興了,一張小臉耷拉了好幾天,到最后先生沒辦法,只好許諾不管什么事兒都帶著他,這小子臉上才多云轉晴。
換個人試試?腿不打折了你的!還敢沖著長輩落臉子!
誰知道先生寵孩子寵得沒邊兒,從那以后果然不管去哪兒,不管帶著他們師兄弟中的誰,都有這小子的份兒!
去歐羅巴訂船的時候帶著他,去南洲送東西的時候帶著他,就連去勃海撈個魚蝦,都要問問他去不去。
這小子跟著先生吃了多少小灶啊,就他們上課學的那些東西,哪一個不是需要他們耗費許多心力才能弄明白的?偏偏這小子一聽就懂,還能舉一反三!就算是他天資聰穎,若不是天天賴在先生身邊,隨時能夠請教,他能這么容易就學會嗎?
然后這小子居然還有時間去習武!比如說今天,先生隨口說出來的東西,就夠他們體會幾個月的了,這小子一點兒都不在意,進來就喊餓,一定是早就從先生那兒聽過甚至學到手了的!
所以他才敢優哉游哉去習武的,因為他本來就不用再聽了嘛!
問題是,這小子歲數還小,今年才十歲!
一個十歲的臭小子,學問就比他們這些大了一倍多的師兄還高,學的還多,上哪兒說理去?!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跟可恨可惡的小師弟比起來,小師妹是個多么好的姑娘啊!
學生們看著廚子送來的飯菜感激不已,一看就知道是小師妹的安排,別人再沒有這么細心的。
只是好可惜,師妹現在大了,已經到了男女避嫌的年紀,不能再跟小時候一樣,和他們朝夕相處了。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師兄妹之間的情誼,瞧瞧這不就是?!
小五輕松地把面前的面包蟹用鉗子夾開,別看他年紀小,可習武的身體棒,力氣足,做這件事情可容易了。
他隨手把拆好了的面包蟹放在老媽盤子里,把她面前的那只拿過來繼續拆。
師兄們心里暗嘆:這小子雖說愛撒嬌了點兒,不過還是很孝順的。
等大家用完了飯,把東西都收拾了下去,稍加休息之后,繼續上課。
玉錦兮表示:既然還沒就藩,在京城一天就學一天,學無止境嘛!
不過話是這么說,她對三個要就藩學生的教學,還是變得有指向性起來!
適合各地氣候的各種農作物種植,針對各地礦業資源的手工業發展,甚至當地精細到村的行政區劃和人口分布,一股腦兒地全都教給了他們,讓本來以為自己已經學到先生七八分本事的學生們大受打擊。
看這樣子,七八分?能學到一二分就不錯了。
學生們湊在一起感嘆:原本以為跟了先生幾年,怎么著也算是個學識淵博的了,誰知道先生隨便拿出一樣來,就夠他們再學上兩三年的。
將要就藩的三個皇子特別羨慕還在京城的幾位師兄弟,他們還能跟著先生學好多東西呢。
魏杭生是個通透的,搖頭道:“非也,非也,我瞧先生那意思,我們這幾個怕也要被轟出去了。”
玉錦兮的確透露出要他們畢業的口風,都跟著她學了四年了,大學都該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