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安全展望報告(2021)
- 劉偉 蘇劍主編
- 2824字
- 2021-09-10 18:50:35
六、重要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變動
(一)世界貿易組織(WTO)
2019年12月10日,WTO貿易爭端上訴機構陷入24年以來首次停擺。爭端解決機制是WTO三大職能之一(多邊貿易談判、貿易政策審議、爭端解決),也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高效運行,對確保全球貿易規則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和平解決貿易爭端起到關鍵作用。多邊貿易組織的變動以及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停擺,深刻反映了近年來世界經濟格局調整下基于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初衷正受到威脅,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自由貿易政策可能陷入無序惡性競爭境地。這同時也反映出現行多邊貿易體制的脆弱性,全球貿易政策進入新時代,未來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
中國如何適應全球貿易的新變化,如何在現有的全球貿易體制中提升中國的貿易話語權,將顯著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考驗中國智慧。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近年來都在30%左右,依賴外需的外向型經濟特征仍然顯著。外部貿易環境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將抑制出口,對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提出挑戰;將增加中國進口的原材料成本,進而影響生產端、供給端的成本和利潤,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生阻礙;進出口環境的惡化會帶來通貨緊縮和失業率上升的風險,進而使得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轉移到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拉動作用上來,中國經濟出現投資過熱的風險,這將直接給2021年“房住不炒”政策的實施帶來較大壓力;2021年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顯得更為迫切。
(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2020年11月15日,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RCE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覆蓋22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0%,經濟總量占全球的29.3%。該協定的簽署標志著世界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的東亞自貿區建設成功啟動。RCEP中所含內容十分廣泛,除了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還將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多領域。RCEP成員通過關稅減讓和減少非關稅壁壘,加快了向商品和要素可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邁進。
當前全球仍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RCEP的簽署是否能夠帶領亞太國家率先恢復經濟引發全球關注。在當前一些國家出現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之時,亞太地區RCEP的達成,是各國對多邊主義投出的信任票。簽署RCEP,是地區國家以實際行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步,對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穩定全球經濟具有標志性意義。RCEP的簽署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內貿易發展,減少外部市場依賴,共同抵御區域外各類沖擊造成的經濟波動,并將有利于實現亞洲區域一體化,促進亞洲統一市場,推動亞太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提升亞太地區今后在全球經濟貿易發展格局中的分量,其外溢效應會對世界經貿低迷的狀態起到促進作用。
RCEP的達成將緩解中美經貿摩擦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與RCEP成員貿易總額約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3,作為全球最大的自貿區,RCEP一體化大市場的形成將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進一步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往來,港口航運、跨境電商等提供平臺工具的企業將直接受益。RCEP內部關稅降低,會加大國內優勢產業如消費電子的出口需求,大幅降低進口上游資源價格,利好機械設備、鋼鐵及金屬制品、建材、輕工、公共服務及建筑業等受美國貿易摩擦負面影響較大的產業,國內生產均有可能恢復并實現進出口增長,農產品、紡織服裝、建材、輕工、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將受益較大。RCEP所形成的穩固的區域供應鏈及統一市場,將對美國單方面采取的貿易擾亂行為起到較大的緩沖作用,為區域經濟貿易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中國近年面臨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已經在逐漸向東南亞轉移低端產業鏈。加入RCEP將進一步加速中國向東南亞轉移低端產業鏈、發展高端制造業、拓寬市場的進程。中長期來看,加入RCEP將使得中國進一步邁向價值鏈的上游,擁有核心技術的高端制造產業鏈將受益,而之前憑借廉價勞動力優勢的產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促進發展雙循環經濟,同時也進一步加速國內經濟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雙邊關稅減讓安排,是歷史性的突破,RCEP的達成將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走上快車道。加入RCEP也將加速中歐協定的實施,進一步拓展海外需求。同時,隨著RCEP的簽署,東盟方面普遍期待進一步分享中國發展和開放的紅利,地區國家也期盼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促進區域互聯互通,釋放經RCEP整合后的東亞市場的潛力。中國要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有重新構建全球貿易體系的必要,RCEP將成為重要的基礎。這將有助于中國通過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和投資布局,不斷與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接軌,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三)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
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談判如期完成。2019年,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和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達成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資協定能夠有效破除雙邊投資阻礙,為企業投資提供穩定、開放的法律環境和營商環境,釋放投資潛力;有利于逆轉反全球化浪潮,維護自由開放的多邊經濟秩序,重樹全球化的信心。
從長遠看,基于平等、互惠原則,覆蓋所有歐盟成員國的全面投資協定,有助于促進歐盟和中國之間實現資本的自由流動,重振開放、自由、透明、包容的貿易和投資體系,有利于雙邊貿易互惠和經濟增長,為中歐未來更高層次的雙邊經貿合作架構打下基礎。在中美經貿關系緊張和前途莫測、中國經濟和發展戰略處于重大轉型期的當前,穩定的中歐投資貿易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基本滿足了歐盟的合理要求,歐盟也在新能源領域對中資開放市場準入等方面做出了關鍵性讓步。中國企業有望在新能源、環保、數字化領域受益。在歐盟2021—2027年財政預算框架和“下一代歐盟”基金計劃中,除抗疫和支持經濟復蘇外,推進數字化和綠色投資是最大的投入領域。中國相關領域(如光伏、風電)的企業在全球具備較強競爭力,該協定達成后,歐盟將為中國開放該投資領域,中國企業有望進一步受益。
(四)《巴黎協定》進程
2019年11月4日,美國正式通知聯合國,將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進程,整個程序將于2020年11月4日完成。美國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問題上的主要財政支持國,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預計將對其他國家實現減排目標造成影響。美國退出留下的空位會帶來國際氣候治理秩序的變化,也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基本原則和規范產生了一定影響,多層多元的結構內部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同時,也應看到美國的退出并沒有改變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體系為核心的全球多層多元氣候治理結構,中國應與歐洲和全球其他堅定的國家為此準備好領導未來新的征程,而節能減排的任務和氣候治理的國際責任的加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經濟增長目標的制定和實現,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短期的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