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呈狹長形,橫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由東向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聯邦接壤。內蒙古自治區包括9個市(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巴彥淖爾、呼倫貝爾、鄂爾多斯、通遼、包頭、烏海、赤峰)和阿拉善、興安、錫林郭勒3個盟,52個旗,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12.3%,全區共有49個民族。內蒙古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發展戰略以來,各盟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整體而言,內蒙古經濟發展仍然落后,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低,經濟發展不全面、不均衡。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任務緊迫,這對于維護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經過70年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因此,本書從內蒙古經濟發展概述、產業結構變遷、自然資源稟賦結構、工業化與城鎮化、人口結構演變、對外開放、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前瞻等方面對內蒙古經濟發展內容進行研究。由此,本書內容設計如下。

第一章內蒙古經濟發展概述。在改革開放前30年,內蒙古主要圍繞國民經濟恢復發展與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為中心,在大力發展牧區經濟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煤炭、冶金、煉鋼等基礎能源型工業,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后40年,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得到了全面深刻的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逐年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對外貿易發展迅猛。當前,內蒙古面臨“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重大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些發展困境,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迎難而上,增強發展驅動力,不斷改善民生。

第二章內蒙古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發展分析。伴隨產業結構的演變,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也在逐步提升。但是,內蒙古產業結構依然存在各產業效率偏低和產業內部之間不協調等問題,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發展是深化內蒙古經濟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內容。為此,自治區應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重視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重視以金融保險業、旅游業及通信業等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的發展。

第三章內蒙古自然資源稟賦結構與經濟發展分析。內蒙古作為資源大省,經濟發展從貧困落后走到前列,離不開能源的開發和推動,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增長率都基本上與GDP總量和GDP增長率的增長趨勢同向,能源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波動性也大致保持一致。這說明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對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內蒙古對資源和能源型產業的高度依賴使得自身經濟發展面臨著內需不足、地區發展差距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與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有必要從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加強對人力資本的培育、發揮各區域優勢、強化區域間經濟合作等方面出發,培養本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第四章內蒙古人口結構演變與經濟發展分析。對人口規律正確、全面的認識,是自治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本章主要從人口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等幾個方面論證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認為內蒙古人口結構存在技能型人才分布結構失衡、人口流失嚴重、就業人口分布不合理、農牧業勞動人口有待轉移、人口區域布局集約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為此,要提前做好人口老齡化的社會保障、合理平衡人口的城鄉和地區分布、提高人口文化素質、加強生態移民安置等工作。

第五章內蒙古工業集聚、工業園區建設與經濟發展分析。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工業集聚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工業產業的地理集中與行業集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內蒙古作為傳統的工業大省,其工業集聚情況也得到了學者的較多關注。在工業集聚過程中,工業園區建設對地方產業集聚程度的提升和行業間分工與協作產生重大影響。工業園區是工業產業實現地理空間上集聚的主要方式,是工業化發展及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載體。基于此,本章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內蒙古工業整體發展情況與工業集聚情況進行探究,并著重對產業地理集中與行業集中情況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對內蒙古工業園區建設狀況進行闡釋,并針對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幾個現實性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第六章內蒙古工業化、城鎮化與經濟增長。基于經濟增速和人均國民收入狀況,將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歷程總體上劃分為四個階段:國民經濟恢復階段(1978—1991年)、探索發展階段(1992—2001年)、跨越式發展階段(2002—2012年)和轉型發展階段(2013年至今)。基于此,本章實證分析跨越發展與轉型發展時期內蒙古縣域層面工業化、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工業化、城鎮化及固定資產投資是驅動縣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工業化的推動作用存在明顯的衰減現象;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機制,工業化沒能有效地帶動城鎮化發展;長期依賴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產業發展戰略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為推進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更高質量的發展,內蒙古應從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城市功能與布局、發展外向型經濟等方面入手促進內蒙古經濟發展更上層樓。

第七章內蒙古農牧區經濟發展分析。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富,則國家富。不斷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促進農牧區經濟健康發展是保證內蒙古經濟穩定和社會進步的根本條件。農業農村農民從未離開過國家發展的視線,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內蒙古農牧區實現了跨越發展,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本章從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以來到黨的十八大召開、黨的十八大后開啟農牧區綠色發展新時代三個階段對內蒙古農牧區建設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回顧,同時也認真分析了當前農牧區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進一步提出與內蒙古農牧區相適應的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產業振興等新舉措。

第八章內蒙古自治區對外開放發展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充分利用本區地理優勢和各類資源優勢,在經濟體制方面,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也實現了內蒙古自治區從封閉的區內貿易、國內貿易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巨大轉折。本章主要從進出口商品、外資使用、口岸建設等方面對內蒙古對外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內蒙古在對外開放發展過程中存在地理區位偏僻、鐵路建設惠及區內區域少、思想觀念不開放、自身發展起步晚、外商投資規模小等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的經濟發展,要從航空建設、鐵路內部站點建設、進一步引進高素質人才、放眼國際市場、學習先進經驗等角度出發,促進內蒙古的對外開放發展實現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質量。

第九章內蒙古生態建設發展歷程與協調發展共贏。內蒙古始終是筑牢祖國北疆的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境內有6大水系,草原和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擁有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和我國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倫湖。同時,還分布著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5。內蒙古的生態狀況不僅關系著自治區各族群眾的生存發展,也關系著東北、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為此,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加強綠色治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綠色技術,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綠色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生活理念,破解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難題,實現地區經濟社會的優質發展。

第十章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前瞻。在新的時代變遷中,內蒙古面臨著三大發展機遇:一是面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二是面臨“五化”深入推進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三是面臨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新一輪東北振興和“一帶一路”倡議、國家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緊抓時代發展機遇,要努力把內蒙古建設成為重要增長極的經濟北疆、綠色科技的創新北疆、各民族安定興旺的團結北疆、依法依規的法治北疆、生態優良的秀美北疆、主動作為的開放北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過去70年,內蒙古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未來的發展中,內蒙古應充分利用內聯八省區、外接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的區位優勢,增強發展的驅動力,不斷改善民生。未來內蒙古自治區一定會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麗風景。

何雄浪

2019年7月于蓉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璧山县| 神农架林区| 平阳县| 高阳县| 台南县| 邵阳县| 巴楚县| 黄梅县| 天津市| 策勒县| 洞头县| 平顶山市| 黑龙江省| 克拉玛依市| 古蔺县| 共和县| 嵊泗县| 紫金县| 巴林左旗| 万盛区| 沧源| 甘谷县| 铁岭市| 武汉市| 威信县| 太白县| 邯郸县| 全南县| 鲁山县| 保山市| 河西区| 天水市| 漯河市| 郑州市| 龙门县| 惠安县| 和硕县| 丰原市| 黄平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