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精釋精解
- 滕威主編
- 982字
- 2021-10-23 02:51:26
前言
PREFACE
買賣合同是最頻繁的市場現象,也是所有有償合同的典范,在各類合同中占首要地位,它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典型、最普遍、最基本的交易形式。199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作為規范市場交易的基本法律,規范了各類合同的訂立、履行和違約責任,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合同法》的實施,對擔負著司法裁判重任的人民法院來說,也具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司法統計數據顯示,歷年來民商事糾紛案件中,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數量一直相當龐大,即便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蔓延過程中所發生的民商事糾紛,買賣合同糾紛數量也仍然位居第一。交易實踐與審判實務均表明,買賣合同是現實經濟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最重要的交易形式。
由于《合同法》第九章“買賣合同”的46個條文難以涵蓋買賣合同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市場交易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在合同法施行以來,各級人民法院在貫徹適用合同法第九章的過程中,遇到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對買賣合同相關規定的不同理解,導致民商事審判實踐對合同法買賣合同章及相關規定的適用上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影響了司法的嚴肅性和統一性。為了及時指導各級人民法院公正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交易行為,提高買賣合同法則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制定一個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1]準確理解與適用法律是人民法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歷時十二年,終于在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45次會議上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以下簡稱《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共包括八個部分計四十六條,主要包括買賣合同的成立及效力、標的物交付和所有權轉移、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標的物的檢驗、違約責任、所有權保留、特種買賣等,在具體如何正確妥善地適用法律方面作出較為具體而明確的規定,既具有原則性、靈活性,也具有可操作性,對人民法院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極具指導性。可以說,《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公布和實施,對于保護買賣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交易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妥善審理買賣合同案件切實維護公平交易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答記者問”,載《人民法院報》201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