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93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0號公布 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理解與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于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法是在總結我國改革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鑒市場經濟比較發達、有關法律比較完備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符合我國基本國情,也同國際慣例基本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共分五章、三十三條,主要內容包括:

1.關于不正當競爭行為

本法第二章用十一個條文具體規定了十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中大多數為國際立法例中所共有,只有個別行為是根據我國現實市場交易活動中的突出問題加以規定的。這里,需要對下列三種行為加以說明:

(1)本法第十三條對有獎銷售作了規范。這類行為國外叫做懸賞式或者抽彩式的有獎銷售方式,在立法上一般都是作為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禁止的;個別國家雖然允許,但都是嚴格加以限制的。在我國,有些經營者不是通過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務,進行正當競爭,提高經濟效益,而是利用一般消費者的投機、發財心理,追逐所謂“效益”,以此作為推銷商品,甚至推銷假冒偽劣商品的手段,對公平競爭秩序的破壞性很大。但是在實踐中,有獎銷售也是一種促銷手段,不能完全禁止,因此本條規定采取的方式是對其進行限制。

(2)本法第八條是對商業賄賂行為的禁止性規定。根據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同時本條規定將符合商業慣例的促銷方式排除在外,即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的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賬。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也必須如實入賬。這些方式不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

(3)本法第十條對經營者不得采用不正當手段侵犯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作了規定。從國際立法例看,除專門制定保護商業秘密法的國家外,一般都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此作出規定的。因此本法這一條的規定符合有關國際慣例。

2.關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根據我國的立法實踐,并借鑒國外的經驗,本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分別規定了民事的、行政的和刑事的三種責任。

為了充分保護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害人的民事權益,本法規定,受害人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依據本法規定請求主管機關查處。侵害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的數額為受害人因被侵權而受到的實際損失或者侵害人因侵權行為而獲得的非法權益。

為了保證國家對市場活動的必要干預和對交易秩序的有效維持,本法規定,主管機關可以根據受害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違法后果或者影響,可以根據情節給予罰款、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

此外,本法還規定,對于采用假冒、模仿、虛假手段從事市場交易,詆毀、貶低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以金錢、物品或者其他利益為誘餌推銷商品,以及侵犯商業秘密等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共分八章、五十七條,分別規定了總則,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法律責任以及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經營原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注釋 [不正當競爭行為]

(1)定義。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為。

(2)《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具體規定的種類:①采用假冒或混淆等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的行為;②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③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行為;④商業賄賂行為;⑤虛假廣告行為;⑥侵犯商業秘密;⑦低價傾銷行為;⑧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行為;⑨違法有獎銷售行為;⑩損害商譽行為;?串通招投標行為。但這其中,有五種屬于限制競爭行為,已經納入《反壟斷法》的調整范圍,因此,實際上,只有6種法定不正當競爭行為,即混淆行為、商業賄賂行為、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和商業誹謗行為。

(3)構成要件

①主體要件。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主體為經營者。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中所規定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非經營者不參與競爭,當然就不會觸犯反不正當競爭法。

②客觀要件。即行為人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除了本法所列舉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外,實踐中,除法定不正當競爭行為之外的其他違背城市經營和商業道德的行為一般也被認為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

③客體要件。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了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

④主觀要件。即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此外,不正當競爭行為還必須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

[商品經營]

(1)商品經營,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交換活動。

(2)營利性服務,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以提供勞務為特征的經營活動。

(3)這里的法人包括企業法人和實行企業化經營,依法具有從事經營活動資格的事業單位法人,以及從事營利性活動并依法取得經營資格的社會團體法人。

(4)其他經濟組織,是指不具備法人資格,但依法可以從事營利性活動的社會組織。

(5)個人,主要是指依法能夠從事商品經營或服務的自然人。

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12條

第三條【政府管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社會監督】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二章 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五條【不正當競爭手段】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注釋 [不正當競爭的類型]

(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的行為

根據《商標法》第52條以及《商標法實施條例》第50條的規定,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的行為具體包括:①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②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③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④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⑤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⑥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⑦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2)混淆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和裝潢的行為

主要指行為人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商品。人民法院認定知名商品,應當考慮該商品的銷售時間、銷售區域、銷售額和銷售對象,進行任何宣傳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域范圍,作為知名商品受保護的情況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原告應當對其商品的市場知名度負舉證責任。

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是指具有區別商品來源地顯著特征的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特有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應當依照使用在先的原則予以認定。在不同地域范圍內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在后使用者能夠證明其善意使用的,不構成本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后來的經營活動進入相同地域范圍而使其商品來源足以產生混淆,在先使用者請求責令在后使用者附加足以區別商品來源的其他標識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本條所稱的裝潢,包括由經營者營業場所的裝飾、營業用具的式樣、營業人員的服飾等構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整體營業形象。

對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可以根據主要部分和整體印象相近,一般購買者施以普通注意力會發生誤認等綜合分析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足以使相關公眾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包括誤認為與知名商品的經營者具有許可使用、關聯企業關系等特定聯系的,應當認定為本條規定的“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視覺上基本無差別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應當視為足以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認定與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相同或者近似,可以參照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判斷原則和方法。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認定為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①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號;②僅僅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及其他特點的商品名稱;③僅由商品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形狀,為獲得技術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狀以及使商品具有實質性價值的形狀;④其他缺乏顯著特征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

(3)混淆企業名稱或姓名的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在具體認定時需注意:①企業登記主管機關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以及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的外國(地區)企業名稱,應當認定為本條規定的“企業名稱”。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企業名稱中的字號,可以認定為本條規定的“企業名稱”。②在商品經營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應當認定為本條規定的“姓名”。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筆名、藝名等,可以認定為本條規定的“姓名”。

此外,在中國境內進行商業使用,包括將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企業名稱、姓名用于商品、商品包裝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用于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應當認定為本條規定的“使用”。

(4)混淆商品質量標志的行為

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構成不正當競爭。

認證標志,是質量認證機構準許經其認證產品質量合格的企業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使用的質量標志。名優標志是經國際或國內有關機構或社會組織評定為名優產品而發給經營者的一種質量榮譽標志。商品的產地,是指商品的加工、制造地或商品生產者的所在地。商品的品質常常與其產地的地理氣候特點、技術優勢、地區信譽等聯系在一起。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這是指對反映商品質量的各種因素作不真實的標注,使消費者和用戶無法了解商品的真實情況,從而發生誤認、誤購的行為。

認證標志、名優標志以及原產地名稱或標志代表了經營者的商業聲譽和產品信譽,冒用或偽造認證標志、名優標志以及原產地名稱或標志,會給消費者造成誤解,也會損害其他相關經營者的利益,擾亂市場競爭秩序。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通常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以及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具體承擔結合本法第20條的規定。

(2)行政責任。對于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視情況依法分別給予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沒收違法所得、罰款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

(3)刑事責任。不正當競爭行為情節嚴重的,可能觸犯的刑法罪名主要有:刑法第163條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第164條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第213條假冒注冊商標罪;第214條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第215條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第216條假冒專利罪;第219條侵犯商業秘密罪;第221條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第385條受賄罪;第387條單位受賄罪;第389條行賄罪;第391條對單位行賄罪;第392條介紹賄賂罪;第393條單位行賄罪等。構成犯罪的,依法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鏈接 本法第2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13-21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3、10、11、5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5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5、14、27、5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55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第16-18條;《醫藥行業關于反不正當競爭的若干規定》第4條;《關于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四)項所列舉的行為之外的虛假表示行為如何定性處理問題的答復》

案例 1.山東起重機有限公司與山東山起重工有限公司侵犯企業名稱權糾紛案(2008)民申字第75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0年第3期)

案件適用要點:企業名稱的簡稱源于語言交流的方便。企業簡稱能否特指該企業,取決于該企業簡稱是否為相關社會公眾所認可,并在相關社會公眾中建立起與該企業的穩定的關聯關系。對于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社會公眾所熟知并已經實際具有商號作用的企業或者企業名稱的簡稱,可以視為企業名稱。如果經過使用和社會公眾認同,企業的特定簡稱已經在特定地域內為相關社會公眾所認可,具有相應的市場知名度,與該企業建立了穩定的關聯關系,具有識別經營主體的商業標識意義,他人在后擅自使用該知名企業簡稱,足以使特定地域內的相關社會公眾對在后使用者和在先企業之間發生市場主體的混淆、誤認,在后使用者就會不恰當地利用在先企業的商譽,侵害在先企業的合法權益。

2.意大利費列羅公司與蒙特莎(張家港)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元行銷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2006)民三提字第3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年第6期)

案件適用要點:在國際上已知名的商品,我國對其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的保護,仍應以其在中國境內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為必要。故認定知名商品,應當考慮該商品在中國的銷售時間、銷售區域、銷售額和銷售對象,進行任何宣傳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域范圍,作為知名商品受保護的情況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也不排除適當考慮該商品在國外已知名的因素。盛裝或者保護商品的容器等包裝,以及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附加的文字、圖案、色彩及其排列組合所構成的裝潢,在其能夠區別商品來源時,即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正當競爭法》所保護的特有包裝、裝潢。對于商品包裝、裝潢的設計,不同經營者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鑒,但不能對他人具有識別商品來源意義的特有包裝、裝潢進行足以引起市場混淆、誤認的全面模仿,否則即構成不正當競爭。

第六條【禁止壟斷經營】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注釋 [壟斷經營的構成要件]

1.行為主體:①公用企業,即是指涉及公用事業的經營者,包括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經營者。②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其中,獨占即為壟斷,是指在特定的市場上,一個經營者處于無競爭的狀態,或取得了壓倒性地位和排除競爭的能力,也指兩個以上經營者不進行價格競爭,在它們對外的關系上具有了上述地位和能力。

2.實施了壟斷經營的行為: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

3.壟斷經營行為侵害了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鏈接 本法第2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8條、第32條、第36條;《關于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和第三十條“質次價高”、“濫收費用”及“違法所得”認定問題的答復》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當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查處郵政企業強制他人接受其郵政儲蓄服務的限制競爭行為的答復》

第七條【禁止權力經營】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注釋 [禁止權力經營的構成要件]

1.行為主體:政府及其所屬部門。

2.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

(1)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的行為。這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直接的,如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明文規定或公開要求他人購買自己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間接的,如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利用其職權限制他人自由選擇經營者的商品,從而達到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的目的,客觀上造成或可能造成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這種后果或局面。

(2)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3.壟斷經營行為侵害了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鏈接 本法第3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8條、第32條、第33條、第36條、第37條;《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濫收費用行為的構成及違法所得起算問題的答復》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對旅游行政管理機關限制競爭行為和旅游服務機構濫收費用行為定性處理問題的答復》

第八條【回扣和正當折扣】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

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賬。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賬。

注釋 [商業賄賂]

1.概念:商業賄賂,是指經營者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而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

2.特征:

(1)主體是從事商品交易的經營者,既可以是賣方,也可以是買方。

(2)商業賄賂是經營者主觀上出自故意和自愿而進行的行為。

(3)從客觀上的行為表現來看,商業賄賂是通過秘密的方式進行的,具有很大的隱蔽性。

(4)商業賄賂的對象是對其交易項目的成交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個人。通常為交易相對人的經理、采購人員、代理人或其他雇傭人員等,也包括與其經營活動有關的政府官員。但不含促成交易而獲得傭金的獨立中間人。

(5)向有關人員支付的款項或者提供的優惠違反了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及廉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規定,超出了一般性商業慣例中提供的優惠。

(6)商業賄賂的目的是通過對交易行為施加不正當影響,以便促成交易或使其在交易行為中擠掉同業競爭對手,取得優勢。

(7)商業賄賂的形式多樣。回扣是商業賄賂的典型形式。除了金錢回扣之外,還有提供免費度假、國內外旅游、房屋裝修、高檔宴席、色情服務、贈送昂貴物品,以及解決子女或親屬入學、就業等許多方式。

3.注意點:無論是營利性醫療機構,還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只要在購買藥品或者其他醫療用品中收受回扣的,都應當按照本法的規定依法查處。

鏈接 本法第22條;《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醫藥行業關于反不正當競爭的若干規定》第8條;《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是否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規范主體問題的答復》;《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濫收費用行為的構成及違法所得起算問題的答復》三

第九條【禁止虛假宣傳】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制作、發布虛假廣告。

注釋 [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

1.定義: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所宣傳的內容會使宣傳對象對商品或服務產生錯誤的認識,并進一步影響其購買決策的商品宣傳。經營者具有下列行為之一,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可以認定為本條規定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1)對商品作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的;(2)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于商品宣傳的;(3)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的。

以明顯的夸張方式宣傳商品,不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不屬于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

2.行為主體:廣告主、廣告代理制作者和廣告發布者。

3.引人誤解的判斷標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以下因素對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進行認定:(1)日常生活經驗;(2)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3)發生誤解的事實;(4)被宣傳對象的實際情況。

4.行為表現形式:(1)虛假宣傳行為;(2)對商品做片面的宣傳或對比,如只談優點,對缺點避而不談;(3)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做定論的事實用于商品宣傳;(4)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

鏈接 本法第2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5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38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17條、第18條

案例 避風塘公司訴德榮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6期)

案件適用要點:餐飲業的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已廣泛代表一類特色風味菜肴和飲食經營方式的稱謂為其服務說明的行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應屬于合理使用,不構成不正當競爭。

第十條【侵犯商業秘密】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鏈接 本法第2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41、54條;《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14條、第17條、第18條

案例 1.四維實業(深圳)有限公司、四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艾利丹尼森公司、艾利(廣州)有限公司、艾利(昆山)有限公司、艾利(中國)有限公司、南海市里水意利印刷廠、佛山市環市鎮東升汾江印刷廠經營部侵犯商業秘密糾紛管轄權異議案(2007)民三終字第1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8期)

案件適用要點:通常情況下,使用商業秘密的過程就是制造侵權產品的過程,當侵權產品制造完成時,使用商業秘密的侵權結果即同時發生。因此,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實施地和結果發生地通常是重合的,不宜將侵權產品的銷售地視為使用商業秘密的侵權結果發生地。銷售侵犯商業秘密所制造的侵權產品并不屬于該法所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2.廣東省羅定市林產化工廠、劉顯馳與株洲選礦藥劑廠技術秘密侵權糾紛案(1999)知終字第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0年第3期)

案件適用要點:株洲廠對其技術秘密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從未向外公開,且該技術秘密用于生產后,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故株洲廠的上述技術秘密尚不屬于社會公知技術,依法應予保護。羅定廠明知株洲廠生產黃藥,采用不正當手段,通過劉顯馳共同實施侵權行為,共同構成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羅定廠與劉顯馳應當承擔共同侵犯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

第十一條【禁止傾銷】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第十二條【禁止搭售】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注釋 1.搭售,是指經營者利用其經濟優勢,違背購買者的意愿,在銷售一種商品(或提供一種服務)時,要求購買者以購買另一種商品(或接受另一種服務)為條件。

2.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是指經營者利用其經濟優勢,違背購買者的意愿,在銷售一種商品(或提供一種服務)時,就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銷售對象、銷售地區等進行不合理的限制。

3.本條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市場交易的供應商(生產廠家)、批發商或零售商,它們必須是市場交易的主體。一些國家機關、行業組織等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時附加不合理條件的行為是一種利用職權的違法行為,這些機關或組織不是市場交易的主體,因而它們的行為不屬于附加條件交易行為。

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17條

第十三條【禁止有獎銷售】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一)采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

(二)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

(三)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超過五千元。

注釋 [有獎銷售行為]

(1)定義。有獎銷售,是指經營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附帶性地向購買者提供物品、金錢或者其他經濟上的利益的行為。

(2)行為方式:包括獎勵所有購買者的附贈式有獎銷售和獎勵部分購買者的抽獎式有獎銷售。

[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行為方式主要有:

(1)欺騙性有獎銷售行為。如謊稱有獎;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等。

(2)推銷質次價高商品。

(3)巨獎銷售。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不得超過5000元。以非現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經濟利益作獎勵的,按照同期市場同類商品或者服務的正常價格折算其金額。

鏈接 本法第26條;《關于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抽獎式有獎銷售認定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具體應用解釋權問題的答復》

第十四條【不得損害商譽】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第18條

第十五條【招投標之禁止】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

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監督檢查主體】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進行監督檢查。

注釋 監督檢查機關必須是縣級以上(含縣級)監督檢查機關。

第十七條【監督檢查主體職權】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并要求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賬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本法第五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的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該財物。

注釋 監督檢查機關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職權包括:

(1)詢問權。監督檢查機關有權通過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提取言辭方面的證據,即被檢查經營者的陳述、利害關系人、證明人的證言。

(2)查詢、復制權。監督檢查機關有權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賬冊、單據、文件、業務函電等,以提取書證或有關視聽資料。

(3)檢查財物權。監督檢查機關有權檢查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以提取物證及制作現場筆錄。

(4)強制措施權。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過程中,為防止違法行為繼續進行,違法后果繼續擴散,保全證據,固定違法行為或物品,監督檢查機關有權采取強制性的手段,對違法行為及違法物品加以限制。

(5)處罰權。監督檢查機關對查證屬實、定性為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人有權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消除影響的處罰。

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39條

第十八條【監督檢查程序】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應當出示檢查證件。

第十九條【被檢查者義務】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和證明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或者情況。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條【民事賠償及范圍】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并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注釋 賠償額的計算標準主要有兩種:(1)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2)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

這兩種方式由當事人自愿選擇。當發生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情況時,本條規定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使其成為法定計算標準。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是指除成本和稅金外的所有利潤。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人民法院對于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判決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時,停止侵害的時間一般持續到該項商業秘密已為公眾知悉時為止。依據規定判決停止侵害的時間如果明顯不合理的,可以在依法保護權利人該項商業秘密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判決侵權人在一定期限或者范圍內停止使用該項商業秘密。(2)確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損害賠償額,可以參照確定侵犯專利權的損害賠償額的方法進行;確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9條、第14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損害賠償額,可以參照確定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損害賠償額的方法進行。因侵權行為導致商業秘密已為公眾所知悉的,應當根據該項商業秘密的商業價值確定損害賠償額。商業秘密的商業價值,根據其研究開發成本、實施該項商業秘密的收益、可得利益、可保持競爭優勢的時間等因素確定。(3)《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9條、第10條、第14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民事第一審案件,一般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各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可以確定若干基層人民法院受理不正當競爭民事第一審案件,已經批準可以審理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的基層人民法院,可以繼續受理。

鏈接 《關于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8條

第二十一條【假冒標識的責任】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

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賄賂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責任】經營者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二十三條【壟斷經營的責任】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借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注釋 [質次價高商品]

是指被指定的經營者所銷售的商品屬于不合格商品,或者質量與價格明顯不符的合格商品,即商品雖然合格,但其價格明顯高于同類商品的通常市場價格,而同類商品的通常市場價格是指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或者同期市場同類商品的中等市場價格。

[濫用費用]

是指超出正常的收費項目或者標準而收取不合理的費用,包括應當收費而超過規定標準收取費用,或者不應當收費而收取費用。

[違法所得]

是指被指定的經營者通過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所獲取的非法收益,主要包括下列情況:①銷售不合格商品的銷售收入;②超出同類商品的通常市場價格銷售商品而多獲取的銷售收入;③應當收費而超過規定標準收費所多收取的費用;④不應當收費而收取的費用。違法所得應當自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違法所得為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至終了之日的繼續或者連續狀態期間的非法收益。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發生于該法施行之前,在該法施行之后連續或者繼續實施的,違法所得自該法施行之日起計算。

鏈接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和第三十條“質次價高”、“濫收費用”及“違法所得”認定問題的答復》;《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濫收費用行為的構成及違法所得起算問題的答復》

第二十四條【虛假宣傳的責任】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制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依法處以罰款。

第二十五條【侵犯商業秘密的責任】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違法有獎銷售的責任】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三條規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串通招投標的責任】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責任】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被處罰者的救濟】當事人對監督檢查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政府違法的責任】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法第七條規定,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被指定的經營者借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檢查人員違法的責任】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包庇犯罪的責任】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對明知有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經營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三條【實施日期】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孙吴县| 荆州市| 汤原县| 泰顺县| 来凤县| 大方县| 新民市| 瑞昌市| 苍梧县| 邓州市| 克山县| 哈尔滨市| 广汉市| 墨江| 澳门| 进贤县| 博兴县| 宁德市| 彰武县| 灵石县| 凤翔县| 蒙山县| 通州市| 若尔盖县| 潮安县| 徐州市| 安国市| 上林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阜城县| 田阳县| 佛学| 沅江市| 湟中县| 喀喇沁旗| 西林县| 册亨县| 会东县| 石首市|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