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司法考試高頻考點隨身讀
- 飛躍司考輔導中心
- 1239字
- 2021-09-10 17:22:52
29.故意殺人罪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11年/試卷四/二案例 09年/試卷二/16單選 09年/試卷四/二案例 08年/試卷二/7單選、55、60多選 07年/試卷二/5單選 06年/試卷二/13單選 06年/試卷二/16單選 05年/試卷二/14單選 02年/試卷二/31多選 02年/試卷四/十案例】
【關鍵解讀】
1.故意殺人罪與故意殺人行為的區別。故意殺人罪肯定有故意的殺人行為,但并不是所有的故意殺人行為都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如綁架過程中故意殺害被害人的、搶劫過程中以故意殺人的方式排除妨害搶劫的,上述兩種情況應分別認定為綁架罪和搶劫罪。
2.相約自殺的處理。如果相約雙方都死亡,不存在刑事責任問題;相約各方各自實施自殺,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未死,未死一方也不負刑事責任;相約自殺,由其中一方殺死對方,繼而自殺未成或者放棄自殺的,應定為故意殺人罪。
真題例解(08年/試卷二/7)
甲、乙夫婦因8歲的兒子嚴重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兒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強”時被乙看到,乙說:“這是毒藥吧,你給他喝呀?”見甲不說話,乙嘆了口氣后就走開了。毒死兒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體并對外人說兒子因病而死。關于甲、乙行為的定性,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與乙構成故意殺人的共同犯罪
B.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包庇罪
C.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遺棄罪
D.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無罪
【答案詳解】A。考查故意殺人罪;包庇罪;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作為與不作為的共同犯罪。依照刑法理論,成立不作為犯罪必須具備以下客觀要件:(1)行為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的法律性質的義務(作為義務)。對于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來說,只有那些在法律上應當保證不發生死亡結果的人的不救助行為,才應作為犯罪處罰。這種處于保證地位的人,理論上稱為保證人。而哪些人屬于保證人,關鍵在于哪些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以防止結果發生的法律性質的義務。(2)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義務。(3)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在本案中,乙作為被害人的母親,具有救助被害人的法律義務;同時乙發現了甲實施的投毒行為,且在詢問后得到了甲的默認,因此具有了履行救助義務的可能;但是乙并沒有實施任何救助行為,因此乙的行為構成了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刑法》第310條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由此可見,事先未與被窩藏、包庇的犯罪分子通謀,而在事后予以窩藏、包庇的,是窩藏、包庇罪;如果事先有通謀,則應以共同犯罪論處。在本案中,甲乙之間存在合謀,因此乙不構成包庇罪。最后,共同犯罪行為的表現形式既可能是共同作為或共同不作為,也可能是作為與不作為相結合。在本案中,甲乙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且實施了共同的犯罪行為,故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因此A正確,BCD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