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士書寫星空與地圖的奇幻之旅(套裝共2冊)
- (英)愛德華·布魯克-海欽
- 1449字
- 2021-09-01 18:29:52
歐洲
5.沉沒的維奈塔城:北方的亞特蘭蒂斯
54°06'N,14°08'E
傳說中的維奈塔城是一座熙熙攘攘、十分富裕的貿易港口。據說,它坐落在波羅的海南部的某個地方,緊鄰德國和波蘭海岸。然而,在公元1000年前的某個時刻,它在一場災難中被滔滔海浪淹沒,就此從地球上抹去,一點兒痕跡都沒有留下。維奈塔被稱為“北方的亞特蘭蒂斯”,它的相關傳說存在多個不同的版本,但所有版本都聲稱它曾是一個巨大的商貿中心。11世紀的德國編年史家、不來梅的亞當主教在寫到維奈塔時聲稱(他稱它為“Vimne”或“Jumne”)它是全歐洲最大的城鎮。在主教的敘述中,它是一座向所有人開放的商業城市,希臘人、斯拉夫人、撒克遜人和蠻族在這里共同生活,那里的居民令人尊敬,品行正直,對陌生人好客有禮(哈拉爾一世也曾來過這座城市并受到款待)。

在奧特柳斯繪制的波羅的海地區地圖上,維奈塔城出現在中央的位置。
這是一座富饒的城市,擁有所有北方國家的貨物,還有一些珍奇的物件,比如“火山罐”,又被稱為無法撲滅的“希臘火”,一種類似燃燒彈的武器,其組成如今已無從得知。還有多個版本的故事,將這個地方斥為罪無可恕的深淵,并宣稱正是由于它不知悔改的罪孽,才遭到了上帝、海盜或入侵者的毀滅。

在這幅于1640年繪制的波美拉尼亞地圖上,洪第烏斯將維奈塔(圖中標注為“Wineta”)畫在了海怪南邊的海岸上。
至于它的地理狀況,約970年,阿拉伯作家易卜拉欣·伊本·雅各布將此地描述為“一座擁有12道城門的海濱大城,是歐洲所有城市中最大的,位于波蘭(Misiko)最遙遠的西北地區的海濱沼澤”。16世紀,維奈塔開始出現在波羅的海南部沿岸地區的印刷地圖上。上一頁的地圖是奧特柳斯繪制的《呂根、烏瑟多姆和尤林地圖,對汪達爾群島的真正描繪》,它將維奈塔放置在德國以北的波羅的海地區。維奈塔的身影還出現在艾爾哈德·盧比努斯于1618年繪制的《新波美拉尼亞地圖》上,圖中還附有一條標注,說它被丹麥國王康拉德摧毀。
正如大部分口口相傳的傳說故事一樣,有助于確定它真正位置的具體細節少得令人沮喪。雖然并不能確定它是否真的曾經存在,但也沒能阻止沃林島和烏瑟多姆島以及巴斯城宣稱自己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從5世紀開始,緊鄰波蘭海岸的沃林島就有人類的定居點,而且人們認為,它就是伊本·雅各布提到的“維爾塔巴”。此外,1140至1159年,班貝格的奧托撰寫的三份個人履歷中都使用了“Julin” 這個名字(與不來梅使用的Jumne相似),來指代沃林后來矗立的地方。

在J. B.霍曼約于1720年繪制的勃蘭登堡和波美拉尼亞地圖上,維奈塔(圖中標注為“Wineta”)配有拉丁文注釋,意為被海浪吞沒的商業中心。
然而,考古證據很不充分。不僅如此,不來梅的亞當主教又提供了一個細節——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里曾經有一座大得足以容納360艘戰船的港口。
雖然證據非常少,但當地居民還是很看重這個傳說。據說在大海風平浪靜的時候, 可以看到水下栩栩如生的維奈塔以及在城中忙碌各自事務的居民。不過要想看到這些,必須先進行一項特定的傳統儀式。1897年8月,《紐約時報》的一名旅行作家在波羅的海的烏瑟多姆島上描述了這個過程:
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在白天齋戒,持續一周直到復活節。復活節清晨黎明即將到來時,他們帶著一只黑公雞和一只天鵝(如果沒有天鵝的話,純白色的鵝也可以),一路靜默無言地走到朗厄山腳下。他們脫去身上的所有衣物,爬上砂巖懸崖的頂部。隨著太陽升起,男子殺死公雞,呼喚“Rhadesgast”;女子殺死鵝,呼喚“Svantevit”。然后,他們就會看見整座維奈塔城浮現在自己腳下。它靜靜地躺著,而這兩位神靈就在城中接受信徒的敬奉——Rhadesgast是戰士和海盜的保護神,而Svantevit則掌管音樂、預言和女人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