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解鎖教育系列(8冊)
- (美)蘇西·博斯 簡·克勞斯 (英)羅斯瑪麗·盧金等
- 5561字
- 2021-08-27 20:46:11
在教育領域,教學環境很重要,
以往如此,今后也將如此。
不是老師不會教,而是教學環境不合理
在我孩童時代接觸的各種環境中,學校屬于最壓抑的一類。我所就讀的那所學校就像個長方體盒子,里面隔成一間間大小、形狀相同的教室,每間教室都配備了固定在地面上的毫無舒適感的課桌椅。墻壁上裝飾單調,教室正前方是一塊大黑板,老師就站在黑板前講課。透過教室的窗戶向外看,就沒那么無聊了,至少還能瞥見來往的車輛。然而,如果有學生向窗外望的話,肯定會引起老師的不滿,因為這種行為是對老師的不尊重。誰違反“眼睛必須看向前面的黑板”這條校規,都會被校長喊到辦公室里訓話,不過,至少那里的椅子是舒服的。
在后來的學生生涯中,我又就讀過其他一些學校,經常需要使用座位右側內置小型課桌板的課桌椅。然而,我是一個左撇子,這種課桌椅使用起來極為不便,因為在我寫字的時候,整個左手手臂呈懸空狀。一位老師甚至讓我學習用右手寫字。為了配合課桌椅的使用,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習慣,結果導致我現在左右手寫字都不利索。
沒錯,上面的描述聽起來很糟,或許是我選擇性地強調了糟糕的部分,但這種糟糕情況居然存在的事實更加突顯了我的觀點。童年應該是一個充滿了探索的快樂階段,即在玩耍中不斷去發現。當然,其中確實需要有提供信息的教學性演示,而且如果想要熟練掌握某些技能,不管這些技能的重要性如何,有時確實需要大量重復,并且整個過程非常無聊。
直到幾十年后,在我的學生生涯成為遙遠的記憶之后,我才開始反思,為何我所就讀的中小學會存在那些不合理之處。
我在各種教育界的會議上發言時,經常會明確地指出,學校、監獄和精神病院這三個地方是即便你不想去,可能也會有人迫使你不得不去的地方,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學校的整個設計會如此糟糕。如果學生沒的選,都得來上學,那還有什么必要讓學校變得更加吸引他們呢?
然而,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學校應如何設計的難題一直伴隨著人類,實際上,自從有了正式的學校,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勞倫丘斯·德·沃爾托利納(Laurentius de Voltolina)于1350年創作的一幅杰出畫作就反映了這一點,這幅畫描繪了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一間教室的課堂狀況(見圖1-1)。

圖1-1 勞倫丘斯·德·沃爾托利納于1350年繪制的教室場景圖
這幅畫很明顯畫的是一間教室,教室前面有一位老師,正對著滿教室的學生講課,但只有少數幾名學生在聽講。有些學生在睡覺,有些學生在說話,還有些學生很可能在神游天外。這種教育模式的效果如何呢?極大可能是,這種模式在當時并不是很有效,而這種低效的教育模式從這幅畫誕生時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不可否認,也許有些學生很適應這種教育環境,能夠學有所成,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并非如此。
問題的根源不一定在于老師,而在于老師被迫工作的環境,后續章節會討論這個問題。對學習有害無利的教室環境不僅會妨礙學生學習,而且會妨礙老師教學。有人曾指出,有的學生之所以學習差,可能并非是因為學生自身有讀寫障礙,而是因為老師根本不會教。然而,事實上也可能并非是因為老師不會教,而是因為整個教學環境設計得不合理。我們早就應該把教育系統的失敗歸咎于教學環境,而不是老師。
理想的課堂是什么樣子
教學實踐取決于教學環境,這個理念由來已久。1928年,哈羅德·魯格(Harold Rugg)和安·休梅克(Ann Shumaker)撰寫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學校:對新型教育的評價》(The Child-Centered School: An Appraisal of the New Education)一書,這是一本關于進步教育興起的書。在當時,美國普及的是工廠模式的學校,而約翰·杜威(John Dewey)反對這種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因此開創了進步教育的理念。魯格和休梅克在書中寫道:
前不久,一場颶風席卷了美國中西部,新聞短片里到處都是颶風過后一片狼藉的景象。從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房屋、村莊都變成了一地碎片,突然,鏡頭一轉,一所校舍屹立在一片廢墟之中。校舍的墻壁倒塌了,屋頂也被掀翻了,但一排排課桌卻依舊緊緊地固定在地上,絲毫未動。它們如此不可動搖地屹立著,如同一個個沉默的象征,象征著無法撼動的規則紀律!
成排成排的課桌椅!傳統教育中典型的課堂配置,同樣,也體現了典型的課堂紀律。學校用成排的課桌椅來禁錮天性向往自由的執拗孩子們,再給他們套上教育的沉重枷鎖。孩子們被強行要求坐著不動,失去隨意行動的自由。他們的天性受到壓制,需要時刻保持安靜,全都擠在一間大教室里,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即便沒有完全被淹沒,也被磨得失去了棱角。
在這里,遵守秩序和保持安靜是教學的先決條件。學校將學生禁錮在各自的課桌椅上,并通過嚴格的紀律規章來禁止一切動作稍大的身體活動,然后,傳統課堂就可以開講了。
在傳統教育中,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智力。學生只需整天坐在課桌前,不停地學習、背誦。課程表涵蓋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學生需要一一學習,并搞定沒完沒了的考試和學習報告。除了一堆教學材料,比如教學用書、黑板、紙、筆、一兩張地圖之外,這種教育模式還需要什么呢?1
魯格當時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所持的觀點是,學校即將拋棄過時的教育模式,迎來可喜的變化。與大多數進步教育工作者一樣,他的目標是讓學習變成一種探索的旅途,而不是一件可怕的苦差事。不幸的是,歷史證明他錯了。學校并沒有拋棄舊時失敗的教育模式,如果非要說有何種改變的話,那就是在教學中采用了新技術,以此延續、加強舊的教育模式,但這些新技術的使用根本沒有解決舊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舉個例子,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各個學校快速普及,但這些昂貴設備的使用依然延續的是舊時的教育模式,即老師在教室前面講課,學生主要坐在下面聽講,而這種教育模式自1350年以來就是失敗的!
2003年,《教學新方向》(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雜志上的一系列文章重新討論了這一主題,指出課桌椅的選擇和課堂的布置會影響大學的教學效果。2該期刊中的幾篇文章均指出,課堂布局與建構主義教育之間存在聯系,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探討這種聯系。關于這一主題,理查德·杰弗(Richard Gerver)也寫過一本書,他在書中指出,當代大多數學校幾乎都是在打擊、摧毀兒童的創造力。3他還大膽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學校不能像迪斯尼樂園一樣令人興奮呢?”
然而,想要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人們無須閱讀學術期刊和相關書籍,只需問問老師就知道了。在我們舉辦的一些研討會中,有時候會請老師們設計他們的理想課堂,而這些理想課堂和當下所使用的傳統教室鮮有相似之處。例如,一位閱讀指導老師的理想課堂是這樣的:
我想要一間特殊的閱覽室,正中間鋪一塊軟墊,放上一些漂亮舒適的抱枕,讓那些喜歡躺著看書的孩子們盡情躺著閱讀。左邊掛一些蛋形吊椅,這是專為那些喜歡閱讀時擁有一方自己安靜小天地的孩子準備的。閱讀室的其他地方則安排有桌椅、計算機、書柜和一個壁爐,之所以想有壁爐,是因為我們這里冬天很冷。我還希望在閱讀室有一間自己的小閣樓,這樣我就能單獨輔導某個學生,而不會影響班上其他同學。在我的理想教室里,不希望在教室正前方設計一張自己的講桌。
項目制學習,在優質環境中進入心流狀態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提出,傳統教室無法滿足許多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一論調,而想要改變這個狀況,重新設計教室的布局、重新配置教學設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環境非常重要,這一理念的背后有什么理論基礎嗎?答案就是心流理論。幾十年前,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1)提出了心流理論。在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中,他描述了內在動機的特征以及他稱之為心流狀態的重要性。簡單來說,他通過觀察人們如何用自身擁有的技能來應對各種難度的挑戰得出結論,我們對挑戰的反應取決于我們所擁有的技能水平,如圖1-2所示。

圖1-2 技能-挑戰圖1
在圖1-2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挑戰難度和技能水平不匹配的情況下會發生什么。如果挑戰的難度大大超過學生的技能水平,就會引發學生的焦慮;如果學生的技能水平遠遠超過挑戰的難度,學生就會感到無聊。但當技能水平和挑戰的難度彼此不相上下時,學生就會進入心流狀態,即最佳的學習狀態。
我們都經歷過心流狀態,比如沉浸于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一項精彩的體育運動或全神貫注于一項具有挑戰性且收獲頗豐的任務。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校外,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該體驗到這種心流狀態。如果課堂上的教學能夠引發學生進入心流狀態,那么一天的課程結束后,學生就會舍不得回家,第二天早早就來上學,參與教學活動時也會十分積極。然而,仔細想想如果我們將整個教學的側重點放在講課上,會發生什么呢?在這種情況下,挑戰的難度由老師一人設定,如圖1-2中灰色細長的橢圓形所示。面對這種固定難度的挑戰,一些技能水平較差的學生可能會變得焦慮,一些技能水平較高的學生則會覺得無聊,只有那些技能水平和這個固定的挑戰難度相匹配的學生才有可能體驗到心流狀態,也只有對這些學生來說,傳統教育模式的效果可能還不錯。
傳統的教育模式并不適合每個人,甚至可以說,并不適合大部分人,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如果我們以所有學生為目標,那這種以講課為主的教學模式無疑就有很多弊端。再回過頭去看看德·沃爾托利納的那幅畫,看看這種教學模式的后果吧。在如今的教學中,這種弊端存在的證據更是數不勝數。希斯贊特米哈伊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些研究,在實驗中,老師要求學生在參與各項教學活動時使用蜂鳴器,當蜂鳴器發出聲音時,學生需要報告他們在老師講課過程中的參與程度。4例如,在一節歷史課上,老師講授的是中國的成吉思汗,在全班27名學生中,只有兩名學生在思考中國,而在這兩個人中,其中一名學生想的是中國特色美食,另一名學生則想著,不知道中國男人是否扎著馬尾辮。雖然迄今還無法找到一種教學模式能適用于所有學生,但卻有一種能讓所有學生都進入心流狀態,那就是任務驅動探究式學習(inquiry-driven,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可以簡單地說是項目制學習。
與本章所述的許多其他革新觀念一樣,項目制學習也由來已久。這些革新觀念都有個相似之處,即都源自進步教育領域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許多年前,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基爾帕特里克(William Kilpatrick)寫了一篇關于“設計項目教學法”(project method)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將“設計項目”定義為“有目標的行為”,并提出以下觀點:
有目標的行為是如何運用學習規律的呢?假如一個男孩打算制作一只能夠成功放飛的風箏。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成功,但目標很明確。在男孩實際動手過程中面對各種障礙和困難時,這個既定的目標將內發地驅動男孩去解決問題。這個目標將使男孩主動在自己的知識庫里搜尋相關的知識和想法,手腦并用,一邊思考,一邊執行。這個明確的目標會指導這個男孩思考,指導他制訂計劃、選取材料、反復檢查,內發地組織合理的想法,并且有針對性地選擇部分可行性想法。包含明確結果的目標將成為成功與否的判別標準:如果風箏能夠飛起來,那他就成功了;如果飛不起來,那他就失敗了。針對每個分步目標各個擊破,最終一步步完成既定目標,這會使人產生滿足感……因此,目標提供了動力,使人挖空心思去主動尋找解決方案,引導整個項目走向最后的預期結果,而這種令人心滿意足的成功也使男孩更加確信,每一步的成功都為最終的成功打下了基礎。由此可見,有目標的行為確實運用了學習規律。5
如果學生參與有既定目標的學習中,圖1-2會有些什么變化呢?我們依然用橢圓形來表示課堂上學生所面臨的挑戰的難度,如圖1-3所示,挑戰難度的分布出現了變化。

圖1-3 技能-挑戰圖2
圖1-3表明,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能水平來設計并完成項目時,他們會主動創造挑戰,而這種自我挑戰能夠將他們帶入挑戰難度和技能水平平衡的最佳狀態。不過,教育的目標之一是發展技能,上述這種教育模式又將如何使學生的技能得到發展呢?
總的來說,當學生參與他們的項目時,他們會自發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并達到能使他們進入心流狀態的程度。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如果他們保持挑戰的難度不變,一旦攻破挑戰,就會開始覺得無聊,所以他們會自發地提升挑戰的難度。結果就是,學生的技能水平呈階梯式增長,幅度與心流狀態的邊界保持一致,每個學生技能發展的快慢則由學生自己決定。而且,如果學生處于心流狀態,那么很可能老師也同樣處于心流狀態。
既然項目制學習模式具有如此明顯的優勢,那為什么這種教育模式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呢?有人認為,原因在于,21世紀的最初10年中,美國在教育方面將重點放在了考試上,以考試成績作為決定因素,從而使教育工作者專注于提升學生在此類測試中的成績。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就是把重點放在講課和閱讀上。如果讓學生自己做項目,由于這些項目的學習成果無法提前確定,因而被視為是在浪費上課時間,而非加強學習效果。在許多情況下,這種教學理念扼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創造力和用創新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隨著新標準(2)的實行,上述情況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首先,新標準不再將重點放在學習內容上,而是側重于思維方式以及跨學科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些新標準為在教學領域中廣泛采用項目制學習模式打開了大門。
單靠采用新標準還不夠,想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模式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據我們自身在教學領域的經驗,需要對老師進行長達三年的培訓,才能確保新型教育模式的落實。關于如何在教學中實行項目制學習模式,稍后我們將在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細探討一些策略。
教學的關鍵目標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我們的目標是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以難度合適的挑戰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并創造讓學生進入心流狀態的機會。以這個目標為導向,我們將深入探討本書序言中提及的4大學習場景——營火、水源、洞穴和生活。不論針對哪個年齡段的學生,也不論是哪門學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4大教學場景缺一不可。
給學習者的啟示
1.教學的關鍵目標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我們需要以難度合適的挑戰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并創造讓學生進入心流狀態的機會。
2.傳統的教育模式并不適合每個人,但有一種教學方法卻能讓所有學生都進入心流狀態,那就是任務驅動探究式學習,也可以簡單地說是項目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