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家庭會生病
- 陳發展
- 793字
- 2021-08-31 18:01:57
第1章 家庭如何塑造人
家庭是社會運行的基本單位,是人類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制度和群體形式。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成員主要包括父母和子女,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共存,家庭構成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丁克家庭、單親家庭以及同性戀家庭等多元化的家庭構成越來越常見。家庭構成多元化的顯性變化其實較少,更多的家庭成長是社會發展背景下的家庭內涵的拓展,以及拓展過程中的代際沖突,這會形成新思想,也會產生新矛盾。社會發展越快,代際傳承過程中的跨度就越大,代際傳承斷裂的機會就越多,家庭問題往往與社會發展相伴而生。現如今,兒童、青少年游戲成癮、厭學、抑郁、自殺等情緒行為問題的日益增加,都在提示家庭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代償能力不足。
博宇是一位13歲的青春期少年,正在讀初一,成績優異。可是,他突然就不愿意再去學校了,原因是一到學校就會感到不安、緊張、注意力很難集中,并伴有心慌胸悶。母親帶兒子在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在內科醫生建議下轉診至心理科就診。博宇3歲時隨母親到上海生活,父親則在老家做生意。這個家庭有一個眾人皆知的“秘密”:父親在老家還有一個“老婆”和兒子,小兒子比博宇小3歲。博宇的父親大部分時間在老家生活,只是偶爾來上海,這樣的生活持續已經10年。父親和母親達成協議,為了博宇的健康成長,他們不離婚,也不將此事告訴兒子。其實,博宇早已經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不僅要維護父親辛苦養家不容易的形象,還要照顧一個婚姻受挫的母親的心情,這個裝作不知情的孩子比家里任何一個人都要辛苦。博宇的不良情緒、厭學行為和軀體癥狀,顯然是面對家庭壓力的一種反應,他不想再用這種方式來維護家庭不真實的和諧了。這個家庭的問題看起來是孩子不愿意上學,其實是家庭病了,如果父母不去面對和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博宇的異常表現就會長期存在,從而被塑造成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