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作者名: 彭凱平本章字數: 3328字更新時間: 2021-09-03 16:49:59
第三節 源于心理活動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所產生的行為差異,應該說是文化差異的最主要特性之一,很多文化雖然具有相同的歷史,但人們的行為千差萬別。比如說歐洲的許多國家曾經是統一的羅馬帝國或者奧匈帝國的成員,但仍然保留著不同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差異大都是由個體的行為差異和心理差異體現出來的。還有一些國家,社會形態是一致的,但文化是不同的,其原因就是成員的心理特性和行為特性差異很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和美國的文化差異。雖然它們在政治、法律等社會制度上非常接近(現在日本的社會制度從某種程度上說基本上是照搬美國的社會制度,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強行在日本建立了一套相似的社會結構),但是,日本和美國還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差異。這種差異基本上來自日本人民和美國人民在心理和行為上的差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里安迪斯曾經用問卷的方式測試日本人和美國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發現雖然他們在很多政治理念和國際關系上的看法非常一致,但是在個人、自我及其與他人的關系方面,他們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比如說在回答“我是否喜歡與好朋友住得很近?”這個問題時,日本人基本上都會給出肯定回答,而美國人則對這一問題持明顯的保留意見;日本人相信“遠親不如近鄰”,美國人相信互不來往的鄰居就是好鄰居;日本人覺得在孩子結婚之前應該盡量與父母住在一起,而美國人則認為成年后還與父母住在一起的人不是心理變態就是心理發育較慢。在對待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上,雙方的差異也是非常大的。美國人堅持認為“如果一個集體影響我的工作效率,我是應該馬上離開這個集體的”,日本人則認為“不管這個集體是對我有利還是不利,我都應該與這個集體保持較好的社會關系”;美國人認為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爭第一,而日本人認為爭第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槍打出頭鳥”就反映了集體主義文化對競爭和個人成功的阻礙。

在日本,孩子結婚前,與父母同住。在美國,孩子成年后,就獨處
由此可見,文化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類心理活動的差異來定義的。因為人們在行為、感情和思想上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與某種特定的人群相聯系,所以我們就傾向于將它們歸納為不同文化的差異。特里安迪斯隨機在一些中小城市觀察人們的行為,發現有些地方的人喜歡成群結隊地行動,有些地方的人喜歡一個人單獨行動。這種差異又往往與這個地方是否強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有關系。集體主義文化非常強烈的人,大多結隊行動。而強調個人主義文化的人,一般單獨行動。
心理的差異也反映在我們對英雄的崇拜上,即英雄崇拜的文化差異。在東方文化中,英雄大多是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人;而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一定是靠個人奮斗的、與眾不同的人。這就是在西方社會中,成功的企業家可以是整個社會的英雄;而在中國社會中,清正廉潔的官員受人敬仰。

在中國,關羽忠義、神武,是古代英雄之一

查理曼大帝建立了龐大的查理曼帝國,被后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兒童教育方面的行為差異,也是定義文化差異的一個常用的維度。
美國心理學家唐林曾經分析了英國人的兒童教育和美國人的兒童教育的差異。他發現英國的父母更多地用社會期望和社會影響來教育孩子,而美國的父母更多地用個人的感受來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在學校里打了一個同學,英國的父母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而美國的父母關注的多是自己孩子的感受。在職業的意愿上,美國的孩子希望長大后當宇航員、體育明星和牛仔(雖然這個職業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而英國的孩子則希望長大后當探險家和店主。這就說明雖然英國和美國在歷史、語言、宗教、社會體制、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但是我們還是能夠觀察到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
中國文化除了指中國歷史、傳統、文字、音樂、繪畫、節日等文化的外在因素外,更指中國人民特有的心理與行為。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談到中國人的心理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以‘人情味’(社會性)的親子之愛為輻射核心,擴展為對外的人道主義和對內的理想人格,它確乎構成了一個具有實踐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對待人生、生活的積極進取精神,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實用輕思辨,重人事輕鬼神,善于協調群體,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滿足與平衡,避開反理性的熾熱迷狂和愚盲服從。……它終于成為漢民族的一種無意識的集體原型現象,構成了一種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結構”。這樣的心理,根據很多文化學家的看法,有兩個主要的表現:一是建立在儒家倫理基礎上的中國人的實踐理性,二是中國人的快樂文化。中國人的實踐理性,是與儒家倫理相一致的。儒家倫理的實質是個人責任最終落實到求“仁”的關系義務之中。“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因此,調整利與義、言與行、個人安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是中國人的基本心理要求。
提出類似觀點的還有林語堂,他在其著作《生活的藝術》和《吾國與吾民》兩本書中,強調了中國人隨遇而安的快樂文化,將其歸納成“隨遇而安,生活至上”的原則,并認為這是中國人的顯著性格特點。林語堂提到中國繪畫有兩種最流行的題材:一種是合家歡,上面畫著一家男女老少,正在歡天喜地過大年,或者是慶豐收;另一種是閑散快樂圖,比如樵夫、漁翁或者退隱的文人,悠然坐在樹下、山間或者水邊,傳遞天人合一的意境。而這正是林語堂先生所稱的中國人能夠在閑散生活中發現生活快樂的體現。

明代山水畫《煙波漁樂圖》

名著《浮士德》中的插畫
與此相關,西方人的心理基礎以個人自由為價值核心,擴展為對外的平等、對自己價值實現的追求。因此,西方人往往有著不斷追求完美、不斷追求極限的精神,即所謂的“浮士德精神”。這種精神在心理上就容易表現出一種嚴肅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征服欲望。這樣的心理基礎有兩個主要表現:一是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二是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因此,追求、實踐、不滿足、再追求、再實踐、再不滿足、自強不息、勇往直前,這就是西方文化所推崇的心理特質。這種追求與探索的精神與基督教的倫理相一致,都是通過自我的完善提升自己的虔信,增強個人的責任感以獲得個人的救贖。歌德在其名著《浮士德》里告訴人們,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動,在于做出有益于社會的實踐,通過實踐不斷地追求真理,最后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人要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擁有自由生活的享受。”(《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而這種心態與我們傳統的安貧樂道、天人合一的和諧追求有著很大的不同。
問題
1.除了本章所提及的中西方在飲食觀念上的差別之外,你還能想到中西方在哪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2.請從心理活動和價值觀方面,分析動畫電影《花木蘭》和《復仇者聯盟》。
和諧

和諧,就是從人人閃亮走向整體閃亮。
和諧,就是每個人都心中充滿道德戒律之后,一起仰望星空。
19世紀80年代是當代藝術界公認的激進和創新的十年,是美學變革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在那樣一個藝術大師輩出的時代,年僅20歲的法國畫家修拉鍛造出一種新的視覺語言——點彩畫。他被譽為伴隨科學革命最早的新型藝術家——藝術家兼科學家。
修拉研究德拉克洛瓦,攻讀夏爾·勃朗論述色彩的科學資料,還研究法國象征主義繪畫大師夏凡納的構圖。修拉是藝術家中具有科學探索精神的典范,他用科學方法告訴后人:“藝術就是和諧。”他在印象派猶如脫韁野馬泛濫之時,嘗試用科學和規則來發展印象派,對現代藝術運動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凡·高在拜訪修拉工作室后,被修拉的創新精神激勵,認為修拉是前衛之魂。后來,凡·高在內心飽受煎熬的時候,常常回憶修拉畫作的和諧與平靜。

丁紹光,是現代重彩畫大師,也是世界最杰出的百名藝術大師之一,自十幾歲酷愛畫畫,此后一直深耕不輟,將繪畫作為終身職業。1986年,丁紹光創作了《和諧》,引起廣泛關注。丁紹光的畫,尤其是裝飾畫,洋溢著民族藝術風,揮灑著傳統文化風,也蘊含著西方藝術風,富有豐富的想象力,融合中有新意,給人一種安寧靜謐的力量,即“和諧”,影射了人們所向往的詩意的生活氛圍。特別是其色彩的運用,豐富絢爛,華麗繁復,讓人感受到一種活躍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感召力。丁紹光享譽世界,為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海外輸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修拉通過色光點的平衡來表達和諧,丁紹光則通過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來表達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