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的繁華,多少人著迷;當你走近才發現,遠過故鄉的距離。”身處異鄉,感受亦然。
因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去了繁華的大都市,高樓林立,車流不息,夜如白晝。我恍如隔世,以至對其著名景點毫無一飽眼福之欲。
五天的學習生活,都在不停地趕路。從旅館坐車到大學校門,從校門口走到教室,從教室走到食堂,然后再原路返回;從這個導師到那個專家,從這個理論到那個研究……我們不斷地追尋別人的思想與腳步,以期自己也能“化學反應”,卻又總覺得力不從心。
其間,為了趕赴一場同鄉親朋的盛情晚宴,我和同行的好友坐地鐵繞了大概半座城。晚宴不到九點就散了,結果我們11點還在返程的地鐵上。地鐵不似去時那般擁擠,終于每個人都有了座位,連風都變冷了。
對面的人換了又換,卻一樣的面無表情:低頭族、耳機族、假寐族……有一對小情侶旁若無人地咬耳竊語,撒嬌賣萌,我不覺多看了幾眼,卻換來男孩的一記冷眼;我對著車窗里的自己解嘲一笑:自己真是老不時髦!
我和好友裹緊防曬服,緊挨著,在異鄉深夜的地鐵上聊著家鄉的故事。對面終于空了,車窗里清晰地映著我們疲憊的臉。
其實,再繁華的異鄉,終究不是自己的歸屬;再高深的學問,終究不是自己的思考;再不一樣的人生,也終究不是自己的體驗。或許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扎根于自己的生活。
“看過了多少,海市蜃樓,讓我回到小小的門口。”也許只有先將自己的土地深耕、細作,再去嫁接移植,才能最終開出屬于自己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