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赫德與晚清外交
  • 張志勇
  • 7521字
  • 2021-08-19 17:38:52

導論

一、研究緣起

赫德(Robert Hart, 1835—1911),字鷺賓,英國人,1854年被英國外交部派遣來華,1863年成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此后直到其去世一直擔任此職。赫德接手總稅務司一職時,外籍稅務司制度剛剛在中國確立,在其領導下,由外籍稅務司管理的中國海關不斷壯大,海關關稅收入逐漸成為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憑借其在海關中的出色業績,赫德對清政府的影響力不斷增加。赫德除了致力于中國海關的發展外,還極力介入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與教育等各個方面,從而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有鑒于赫德對晚清中英外交的重要影響,筆者選擇赫德與晚清中英外交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對赫德在晚清中英外交中的相關活動進行了系統考察與梳理。博士畢業后,筆者有幸去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閱讀《赫德日記》手稿,并利用該手稿對博士論文做了修改與補充。在研究赫德與晚清中英外交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其實在中英外交之外,赫德對晚清外交的現代化,對中葡、中法、中日、中德等有關交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在完成對博士論文的修訂與出版后,筆者決定對赫德與晚清外交的關系做一系統考察與梳理。

二、學術回顧

學術界對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研究由來已久,并取得了長足進展,主要表現在:

(一)對赫德在中葡外交中的主要活動都已經有所研究,包括早期中葡友好通商通航條約談判時期赫德提出“澳門設官收稅”建議、贖回澳門的“瑪斯計劃”,赫德促成《中葡里斯本草約》簽訂以及赫德在《中葡友好通商條約》談判中的作用。陳詩啟認為,赫德利用清政府日益迫切的財政需要,利用清朝中央和地方爭奪財政權的矛盾,和清朝最高統治者結合在一起,不惜損害澳門的領土主權,奪取了全國鴉片稅厘并征和港澳地區的常關權力(1)

(二)對赫德在中法越南交涉過程中的活動已經有所考察,包括赫德提出“開放紅河”建議、在李寶協議與《簡明條款》簽訂后對兩協議的批評、赴上海調停以及赫德策動英國調停中法矛盾,促成《中法停戰條件》與《中法新約》的簽訂。并對赫德促成中法矛盾解決的原因進行了一定的分析。龍永行認為,赫德竭力充當居間調停人的目的,并非是為了“良心和人道”,而是為了鞏固和擴大英國在華的影響和地位。赫德在斡旋中盡量施展其狡詐的伎倆,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壓力,用戰爭和法國的強大來脅迫清政府讓步和就范,另一方面,又勸說法國當局滿足清政府保全“威望體面”的虛榮心理。由于赫德老謀深算,善于抓住時機,并以其堅韌的毅力和冒險精神,力排他國干預,所以才最后取得了調停的成功(2)

(三)對赫德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外交活動有所涉及,主要集中在對赫德敦促英國調停中日矛盾的研究上。王宇博認為,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赫德貫徹和執行了英國的方針政策,為維護英國在華利益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在對待英國遠東政策上,赫德與英國政府之間也存在很大的意見分歧(3)

(四)對赫德在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外議和過程中的活動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包括赫德對庚子議和的襄助,以及赫德在庚款談判中的作用。沈紹根和陽三平認為,在庚子議和的第一階段,赫德確實起了一些襄助作用,他一方面以顧問身份在議和問題上對清廷全權大臣進行指導,另一方面以調停人身份在清廷全權大臣和列強公使之間作了一些聯絡工作。而在庚子賠款談判過程中,赫德通過臺前幕后的運作,使英國在賠款問題上的意圖得到了基本貫徹,其在華長遠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維護。不過赫德在庚子賠款過程中,也確實為中國做了一些事情,在一些問題上,也確實考慮了中國特別是清廷的利益(4)

(五)對赫德在晚清外交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總結。邱克認為赫德對于中國近代外交的影響,在外交決策方面,赫德或直接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影響外交事務的決策過程,或采用間接方法來改變清廷的立場,或密切窺探清政府外交機構的動向,以便隨機應變,提出對策。在外交事務執行過程方面,赫德直接參與重大外交事件的處理并接受清政府外交機構的咨詢,或影響清廷官員的任命。對于赫德對中國近代外交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作者認為一是西方列強作為他的后盾,二是他自身的才能,三是清朝統治者對近代洋務外交的愚昧無知以及滿漢官僚之間的權力之爭(5)

學術界對于赫德在晚清外交中的其他方面也基本都有所涉及,由于受篇幅所限,此處就不再一一贅述。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對赫德與晚清外交的基本活動已經都有所研究,有些方面甚至非常深入。而且學術界對于赫德在晚清外交中的作用也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可以說學術界對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著深入的空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赫德與晚清外交進行系統性研究。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對于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研究主要包含在赫德傳記、專門史或地方史研究以及單篇文章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赫德與晚清外交的專著問世。這就使現有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研究成果缺乏有機聯系,難以呈現赫德與晚清外交的全貌。同時也導致有的學者對于赫德的一些言行無法理解。例如,陳文桂在《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業余外交”研究》一文中即表達了對赫德在李寶協議簽訂后對李鴻章進行批評的不解,甚至認為赫德所說“李寶協議是李鴻章與寶海二人私下交易的產物”是節外生枝,借題發揮(6)。但是如果能夠對赫德在中法交涉過程中所提建議做一系統考察,就不難看出,在李寶協議簽訂之后,赫德向總理衙門所提七條解決中法矛盾的條件中仍包含了劃界與朝貢,說明赫德對李寶協議的批評,除了對李鴻章的嫉妒之外,他也真的認為李寶協議對法國過于有利。

(二)加強對中英文檔案史料的綜合利用。既往相關研究成果少有對中英文史料的綜合利用。如馬士與魏爾特能夠將海關檔案與英國國會文件、英國外交檔案相結合來對赫德與晚清外交進行研究,但是他們卻缺乏中文方面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的研究成果能夠利用海關檔案及其他中文資料,但卻很少利用英國國會文件、英國外交檔案等外文資料。特別是赫德日記手稿,由于赫德字跡潦草,難于辨識,學術界對其望而卻步,基本未加利用。由于史料所限,許多相關研究成果只停留在粗線條描述層面,并未對赫德參與晚清外交的過程進行細致考察,有的甚至存在以論代史的現象。某些方面的研究還存在空白,例如赫德與中德修約、赫德與中法天津租界購地風波,還未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三)由于受史料和立場所限,學術界中有關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研究成果中對某些問題還存在著爭論。例如,馬士與魏爾特對于赫德對晚清外交的影響持完全肯定的態度(7),而陳詩啟則持完全否定的態度(8)。相瑞花認為1886年7月赫德赴澳門與澳門總督羅沙的會談就標志著中葡談判的正式開始(9),而黃啟臣則認為赫德前往澳門只是“相機籌商”,并不是正式談判(10)

(四)由于受史料和立場所限,學術界中有關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研究成果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段國正認為赫德答應了法使巴德諾關于清政府給予法國巨額賠償的要求(11),廖宗麟和張壯強也認為赫德違旨擅自代表中方答應給法國賠款(12),而龍永行則認為曾國荃“撫恤”法國將士50萬兩銀子的建議是源自赫德(13)

三、相關檔案與資料的利用

為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赫德與晚清外交做出更為系統、更為細致的研究,本書利用了未刊與已刊的檔案與日記,主要包括:

(一)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所藏《赫德日記》手稿。該手稿共77卷,記述了赫德日常往來,特別是對赫德與總理衙門的交往,記述尤為詳實,是研究晚清外交史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該日記第1~8卷已由美國學者布魯納、費正清和司馬富整理出版。已出版的日記起止日期為1854年赫德來華到1866年赫德第一次回歐休假。而1867年到1908年的日記則因為赫德的字跡潦草,難于辨識而極少為學術界引用。如前所述,筆者有幸去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閱讀《赫德日記》未刊部分,從中了解到赫德在晚清外交中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例如赫德在中德修約、中法天津租界購地風波中的活動與影響。《赫德日記》手稿為本書各個章節的寫作提供了詳實的史料和最有力的支持,也正是因為《赫德日記》手稿的使用,才使筆者有能力完成本書的寫作。

(二)英國國家檔案館藏英國外交部檔案。本書的完成還有賴于英國國家檔案館所藏英國外交部檔案,主要包括:1.有關法國在安南和東京的行動的通信(14),為筆者研究赫德策動英國調停中法矛盾提供了寶貴的資料;2.有關中國財政的通信(15),為筆者研究赫德在列強瓜分中國時的活動,以及赫德與中英有關總稅務司繼任者和稅務處問題的交涉提供了寶貴資料;3.有關赫德繼任者的檔案(16),以及關于中國事件的通信(17),為筆者研究赫德與中英總稅務司繼任者問題的交涉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三)本書還充分利用了已出版的中英文檔案,主要包括:1.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函電匯編(1874~1907)》(簡稱《中國海關密檔》,中華書局1990~1996年版),該資料為全書的寫作提供了基本的史料;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西藏亞東關檔案選編》(中國藏學出版2000年版),該檔案為筆者研究赫德與中英藏印勘界提供了基本的史料;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與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與張海鵬主編:《中葡關系史資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為筆者研究赫德與晚清中葡外交提供了關鍵的史料;4.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與張振鹍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法戰爭》(中華書局1996~2018年版)為筆者研究赫德與中法越南交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5.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中華書局1992年版),任青、馬忠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與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編著:《中國清代外債史資料》(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為筆者研究赫德與英德借款及續借款提供了重要的史料;6.Kenneth Bourne and D. Cameron Watt,British Documents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1,Vol.1~30(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 1989~1995),該資料為筆者研究赫德與中英修約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

四、研究理路以及創新點

本書第一章探討了赫德與晚清外交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赫德對于晚清外交體制整體上的影響,第二章到第十四章則細致地研究了赫德所參與的具體中外交涉,通過赫德的言行來展現其在參與中外交涉時的策略、利益取向與作用,第十五章則在前文研究的基礎上對赫德參與晚清外交的有利條件與特點做一綜論。

因為赫德參與中葡外交的時間的比較早,持續時間比較長,所起作用也比較重大,所以對赫德與晚清中葡外交的研究(本書第二章)開啟了本書對赫德參與具體中外交涉的研究。在赫德參與的早期中外交涉中,中外修約交涉是比較重要的外交事務,而且有關赫德與中德修約的研究還屬于空白,所以本書第三章研究了赫德與中外修約的關系。赫德對于晚清外交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其促成中法停戰,所以本書第四章研究了赫德為促成中法和平而進行的種種活動,并與學術界關于赫德在上海調停中的立場以及赫德與李鴻章、曾紀澤的關系的某些觀點進行商榷。赫德在調停中法矛盾的過程中,接到了英國政府任命其為英國駐華公使的命令,雖然這并不屬于中外交涉的內容,但赫德是否接受這一任命,決定了他以后參與晚清外交的形式,所以本書第五章研究了赫德拒絕英國駐華公使職位的始末。

赫德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甲午中日戰爭時期的中日談判,但是他卻曾策動英國對中日矛盾進行調停,并在中日談判時為清廷議和獻策,所以本書第六章研究了赫德與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中日交涉。甲午中日戰爭之后的中國對日賠款的賠付導致了中國的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及英德續借款三次大借款,從而使列強借機從中國獲得許多特殊政治利益,所以本書第七章研究了赫德如何幫助英德借款及續借款取得成功。赫德除了參與中外交涉,還對中外勘界產生過影響,所以本書第八章對赫德對中法越南勘界以及中英藏哲勘界的影響進行了考察。

在重大的外交事件之外,赫德也會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一些普通的中外交涉中,本書第九章研究了赫德受命調停中法間有關天津法國租界購地風波的交涉,以及赫德在中德汕頭土地案交涉中的作用,關于前者學術界還未見相關研究成果。赫德與英國使領館間的矛盾是晚清外交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本書第十章以中英商務司法案件交涉為例,仔細考察了赫德如何幫助中國政府在中英交涉中取勝。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時赫德在晚清外交中的影響已經式微,但他卻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本書第十一章對赫德在德國強租膠州灣時對德國的憤怒,以及在英國強租威海衛時對英國的誘導進行了考察。

義和團運動時期,清政府雖然希望赫德能夠一如既往地對中外和談進行調停,但是面對八國聯軍侵華后的復雜局勢,赫德也束手無策,本書第十二章對赫德在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外和談中的橋梁作用,以及在賠款問題上的作用進行了考察。由于中國半殖民地的性質,赫德的繼任者問題也成為一個外交問題,本書第十三章考察了赫德在中英有關其繼任者問題的交涉中的作用。稅務處的成立預示著赫德即將退出晚清外交的舞臺,而本書第十四章對赫德在晚清外交舞臺上的最后演出,即中英稅務處問題的交涉中的表現進行了細致的考察。

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書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系統性。本書對于赫德在比較重要的中外交涉中的活動作了系統的梳理,從而呈現了赫德參與晚清外交的全貌,加強了學術界關于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系統性研究這一薄弱環節的研究。2.細致性。本書采取專題式研究,對赫德在中外交涉中的活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對各個專題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對某些專題的研究甚至填補了學術界的空白。3.利用了最新的史料。本書的寫作,充分利用了《赫德日記》手稿、英國國家檔案館所藏檔案,以及最新出版的海關檔案、英國外交文件、時人的日記與文集。4.糾正了前人在赫德與晚清外交的研究方面所存在的某些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論述。5.理論突破。本書通過對赫德所參與的比較重要的中外交涉進行系統、細致的研究,對于其所起作用從多層面、多角度來進行審視,呈現了歷史的復雜性與真實性,對于前人很少涉及的赫德在參與中外交涉時所利用的外交策略進行了總結。


(1)相關研究參見陳詩啟:《海關總稅務司對鴉片稅厘并征與粵海常關權利的爭奪和葡萄牙的永居澳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1期;邱克:《英人赫德與澳門問題》,《廣州研究》1987年第12期;黃啟臣:《赫德與〈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山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1年第3期;相瑞花:《赫德與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康之國:《赫德與澳門主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張模超:《赫德與葡萄牙強占澳門》,《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黃慶華:《中葡有關澳門主權交涉內幕:從1862年條約換文到1887年條約談判》,《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黃慶華:《“澳門地位”、“澳門屬地”與赫德》,《“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19~643頁。

(2)相關研究參見龍永行:《赫德的調停與中法和約的簽訂》,《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陳文桂:《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業余外交”研究》,《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段國正:《赫德操縱中法談判的原因探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廖宗麟、張壯強:《赫德和中法和約》,《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曹必宏:《赫德與中法談判(1884—1885)》,《歷史檔案》2005年第3期。

(3)參見王宇博:《甲午戰爭期間赫德與英國遠東政策》,《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4)相關研究參見沈紹根、陽三平:《1900年前后的赫德》,《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賈熟村:《義和團時期的赫德》,《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王守謙、張明水:《赫德:〈辛丑條約〉簽訂的幕后操刀手》,《尋根》2012年第6期。

(5)相關研究參見邱克:《局內旁觀者——赫德》,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5、19頁;[美]馬士著、張匯文等合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3卷,上海書店2000年版,第416頁;[英]魏爾特著,陳敐才、陸琢成等譯,戴一峰校:《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7頁;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367頁。

(6)參見陳文桂:《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業余外交”研究》,《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7)馬士認為:“在一切國際問題上,從談判一件條約直到解決一項土地爭端,總理衙門在還沒有經驗的時期,總是憑靠北京總稅務司的忠告和協助,而總督、巡撫和道臺們則總是征詢各口稅務司的意見,以便照計而行。”(參見[美]馬士著、張匯文等合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3卷,第416頁。)魏爾特對赫德在晚清外交中的作用也持肯定態度:“赫德愉快地繼承了這一傳統,參與并不停地支持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的協議(即1869年的中英新條約)。……馬嘉理被殺之后,赫德在1875年的危急時刻進行調解,避免了英中外交關系的破裂。”(參見[英]魏爾特著,陳敐才、陸琢成等譯,戴一峰校:《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第7頁。)而陳詩啟則認為:“總稅務司的業余外交活動,不但沒有改善清政府的外交地位,甚至成為爭奪英國權益、擴大總稅務司權力、維護滿族統治利益的工具。如果說總稅務司舉辦的洋務對中國社會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那么,總稅務司從事的業余外交活動,便談不上什么積極作用,而只有消極作用了。”(參見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第359頁。)

(8)參見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第359~367頁。

(9)參見相瑞花:《赫德與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

(10)參見黃啟臣:《赫德與〈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山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1年第3期。

(11)參見段國正:《赫德操縱中法談判的原因探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12)參見廖宗麟、張壯強:《赫德和中法和約》,《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13)參見龍永行:《赫德的調停與中法和約的簽訂》,《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14)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rench in Annam and Tonquin,F. O. 881/49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rench Annm and Tonquin,Part II,F. O. 881/5045;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rench Annm and Tonquin,Part III,F. O. 881/5144。

(15)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 China,Part II,F. O. 881/7023;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 China,Part III,F. O. 881/7112;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 China,Part IV,F. O. 881/7118;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 China,Part V,F. O. 881/7139;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China,Part VI,F. O. 881/7129;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 China,Part VII,F. O. 881/7186;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Finance& c.,of China,Part VIII,,F. O. 881/7226.

(16)Successor to Sir Robert HartInspectorGeneral of Maritime Customs,F. O. 17/1768;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 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 O. 881/8818;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 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 O. 881/9083;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 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 O. 881/9350.

(17)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4,F. O. 405/19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Ⅵ,F. O. 405/1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平县| 舒兰市| 朝阳区| 招远市| 准格尔旗| 调兵山市| 南江县| 陕西省| 汉川市| 白城市| 治县。| 保亭| 东阿县| 涞源县| 岱山县| 揭西县| 扶风县| 定边县| 琼结县| 中超| 临安市| 鹿邑县| 灌云县| 泉州市| 通榆县| 松原市| 五台县| 焉耆| 皮山县| 尤溪县| 寿光市| 吉林省| 巴林右旗| 凤庆县| 龙口市| 本溪市| 迁安市| 敖汉旗| 青海省| 建湖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