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1911年 辛亥 一歲
4月19日(農歷三月廿一)午后12時45分(1),陳夢家出生于南京,當時全家住在南京市漢中路的金陵神學(2),父親陳金鏞(1869—1939)是金陵神學的提調(3),即是金陵神學的中方負責人,“父親是書院里最有權勢的華人,且在壯年,不免為許多神學生所最畏懼的人了”(4)。母親蔡靈恩(1879—1962),德清人,比陳金鏞小十歲,“我母親粗通文字,懂羅馬拼音,極壯,有統治家務的才能”(5)。
陳夢家祖籍浙江上虞,祖居位于上虞縣城百官鎮小桃園的陳家道地。高祖父叫陳學元,曾祖父叫陳文寶。祖父陳玉蘭是個魁梧高大的漢子,憑著家里一只木船,在曹娥江一帶謀生。祖母是位基督教徒,一個寡笑嚴正的人。陳夢家的弟弟陳夢熊有文:“玉蘭公在一次族里間打群架的斗毆事件中,不幸傷重不治而死,年方42歲。陳玉蘭生前養育了兩男兩女。兩男分別叫陳金鏞和陳金鈴,就是我們的父親和叔父。”(6)“因為我們是入景教籍的人,宗祠不填我們的名字。”(7)
關于祖居的下落(變賣),陳夢家也有過描述:“(祖父)因為飲酒,致到臨終時把所有祖傳百官鎮上小桃園的房屋賣掉。這里隱隱遺給我們一種強傲的特性,因為那座祖產的鄰居,有個富戶姓谷的,他欺負我家的衰落,把豆子一盤一盤曬在我們的空院上,我祖父為此生氣一腳踢翻了,引起谷家發誓要收買我們的祖產,直到祖父臨死時為債務脅迫才答應出賣。”(8)
陳金鏞出生于浙江上虞縣的百官鎮,抗戰期間卒于上海,字敂應。他幼年失怙,從小寄居在他自己的外婆家,得到機會進入教會學校讀書并入了教。陳金鏞宗教觀的形成,他自己曾說過:“鄙人自七歲就曹娥鎮教會小學讀書,常聽見我的外祖母對我說:你能學到你的先生做一個傳道人,我愿已足。鄙人宗教觀念的起點,即基于此。”(9)
陳金鏞7歲就讀于曹娥鎮教會小學,經杜秉紳老先生介紹,11歲(1879)那年,他單身過錢塘江進教會學校杭州育英義塾讀書(10),接受新式的西方教育,而后陳金鈴也到了育英義塾學習。除誦讀圣經外,他們還學習了天文、地理、格致、數學等。陳金鏞19歲畢業后因為年小體弱又住了一年,之后做過幾年傳教的職務,“曾先后在杭州延定巷、德清新市鎮、武康上柏鎮等地的小學擔任教席,生活動蕩不定,十分清苦”(11)。大約25歲那年,陳金鏞在上柏鎮遇到一位老牧師蔡禮英,蔡牧師將次女蔡靈恩許配給了他。接著,陳金鏞應寧波江北岸崇信書院和崇德女校之聘,遷居寧波,開始建立家庭生活。
陳金鏞夫婦倆住在寧波有十三年,陳金鏞任寧波崇信書院(12)教習與崇德女校(13)校長。“我父親當教習與女校校長都以嚴明聞……他的通時識務為當時一般人所不及。”(14)
十三年中生下了陳夢家的四個姐姐,分別是陳秋光、陳調鹽、陳郇磐、陳冕珠,出生于1906年的陳夢杰也是在寧波出生的。由于陳金鏞的識見,陳夢家的姐姐們都免受了纏足的痛苦,先后被送到教會學校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15)學習,受到正規的教育,并且都學了鋼琴。
清光緒三十年(1904),美國南、北長老會共同在南京創辦金陵圣道書院,1906年正式開學。院長甘路得函聘陳金鏞任教,于是陳金鏞就圣道書院半教半讀,并且成了這個書院的創辦者之一,全家搬到南京,“鄙人于1906年冬,承長老會金陵圣道書院董事部之聘請,來任教席”(16)。當時上海的商務印書館是由陳金鏞的幾個同窗發起創辦的,竭力要他去,而陳金鏞立志獻身他的信仰,前往南京。1908年,陳金鏞畢業留校,成為正式教師。司徒雷登也在金陵圣道書院任教,兩人成了朋友,有過合作,上海廣學會于1910年9月初版的《圣教布道近史》由司徒雷登口述、陳金鏞執筆。
1910年,由美國長老會的圣道書院、衛理公會的圣道館、基督會的圣經學校合并成立金陵神學,校址設在金陵圣道書院內。
金陵神學位于當時的南京西城,神學院的墻外是五臺山,朝西有座廟。他們家在校門附近,上去一個斜坡,一個大草坪,上坡三座大洋樓。沿坡尚有兩座西教習的住宅,有藤蘿爬在樓臺上,永年發青。
1914年2月,金陵神學創刊《神學志》,為季刊,陳金鏞主編,專以發揚教義、指導牧師為宗旨。
1919年,由于金陵神學內部的人事糾紛,全家遷往上海,陳金鏞任上海廣學會書局《明燈》雜志主編。陳金鏞還先后出版有《余之生活觀》(1926)、《雅各書之研究》(1926)、《講范》(1927)、《中國的宗教觀》(1939)等著作。
南京和上海時期,陳金鏞夫婦又先后生下五女、次子陳夢士、三子陳夢家、六女陳余妍、四子陳夢熊、七女陳智燈、五子陳夢羆。五女伴著她終身不治的夜遺癥長大,沒能活過14歲。陳余妍在5歲時被瘋狗所咬,死于狂犬病。陳家除陳夢家外的其他幾個子女的情況:
長女陳秋光(1895—1971)(17),在景海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當了教員,后來又當了教務主任,因為要照顧孩子和父母一家而辭職,她的丈夫楊益慧是陳金鏞的學生,畢業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工作(18)。
次女陳調鹽(1897—1940),17歲開始自食其力,以教鋼琴謀生,獨身,四十多歲因肺病離世。
三女陳郇磐(1901—1976),畢業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實驗學校當音樂教員,撫養了陳夢家及其以下的四個弟妹,曾赴法留學,在巴黎結識了學者金樹章,后來兩人結婚。
四女陳冕珠(1903—2002),在蘇州景海師范學校留校任音樂教員,后來成為陳夢家夫人的趙蘿蕤(20)就是她的學生。她的丈夫劉仁政(1904—1987),是位思想進步的民族資本家,在北京和上海都開設了公司,在上海開設了正德興進出口公司,主要從事出口貿易。新中國成立后,陳冕珠夫婦去了香港,曾多次回內地。
長子陳夢杰(1906—1988),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在上海開設美大進出口行,做進出口生意,大約1950年代中期全家去了香港。
次子陳夢士(1909—1990),中央大學畢業后在廣東林廳工作,1943年前后轉到香港經商,開過中亞藥房,后改做珠寶生意。
四子陳夢熊(1917—2012),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聯大畢業后到了位于重慶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1952年地質部成立后,陳夢熊被分配到地質部工作,全家從南京遷到北京。夫人沙頻之(1922—1984),是書法家沙孟海的次女,育有兩子,分別是陳思行、陳澤行。
七女陳智燈(1920—2000),景海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在南京鼓樓附近的幼稚園工作,她的丈夫官知義是陳夢熊西南聯大的同學。
五子陳夢羆(1922—1952),他的工作一直不穩定,當陳冕珠一家去香港時,劉仁政把在上海經營的公司交給陳夢羆。陳夢羆在“三反”運動中被作為有貪污行為的“大老虎”抓了起來,在一次批斗時,突發腦出血而過早地去世。
據說陳夢家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大群豬。據趙珩回憶: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在院中玩耍,陳夢家伯伯忽然向我招招手,讓我跑到他身邊。他突然對我說:“你知道我為什么叫陳夢家?”我搖搖頭說不知道。他繼續說:“我娘生我的頭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看見一大群豬。豬是什么?豬在古時候也叫做豕,我總不能叫夢豬吧?于是我娘就在豕的上面加了個寶蓋,我就叫夢家了。”(21)
嬰孩時期的陳夢家受到了宗教洗禮,“當我是嬰孩的時候一位老牧師為我施洗。我知道父親一定私心切望我能繼承他的職志”(22)。
10月,武昌起義爆發。下旬,南京城內戒嚴。此時,陳夢家出生才幾個月,還在襁褓中,全家一度逃難到上海。那時辮子軍把持城門,父親和五歲的大哥一同裝了假辮子,出南京城時受兵士阻難,正巧一個熟悉的外國教士騎馬出城,因而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