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論語文課本
- 蕭鄂
- 蕭生.
- 1479字
- 2024-01-30 08:29:23
《論語文課本》
——蕭生
近來,看到了一些關于語文課本的言論,深有體會,并且有所感觸,故寫此文。
那位前輩,是這么說的,“語文課本最大的通病是選取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古詩詞水平太高。以至于學生長期學習高水平的詩詞,并且把高水平的詩詞作為常態,失去了高低水平的鑒賞能力。”
對此呢,我表示一半贊同,一半否定。
贊同來說呢,就是,從小到大學過的文學作品,古詩詞來說,對于一個未經世事未有感觸的學生而言,確實有些晦澀難懂,以至于深奧,不解其中的含義意義。就比如說初中初中的《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江南逢李龜年》《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又比如說高中的《氓》《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等,再或者說小學的《涼州詞》《楓橋夜泊》,就以至于《靜夜思》,對于剛步入人生開始的孩童來說也是十分深奧的。
這樣就導致了一個什么結果呢?
那就是學生的賞析能力,欣賞能力被潛移默化的拉高了,以至于我們可以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種詩詞當做一個普通的作品看待。再或者就是把某一兩首詩詞當作詩人的人生寫照,也是我們常犯的一種弊病,就比如說談起某某某,他就是該怎么樣的。李白就應該是放蕩不羈的,蘇軾就應該是豪放奔放的,李清照就應該是哀郁婉轉的,以至于我們就記住了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不知道李白的“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知道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知道李清照的“風休住,蓬萊吹取三山去”。這樣也導致了我們,對于一個作品的賞析能力完全的取決于作者是誰,這就體現出了我們第一次學崔顥的《黃鶴樓》,許多同學,許多學生會展現出一種“崔顥是誰?沒聽過,寫的肯定不怎么樣”這種情態。更會去無端指責一個不知名的詩詞作者,這種原因的根本就取決于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古詩詞當中,所學習的古詩詞水平過高,將我們的審美度,將我們的賞析感也逐漸拉高,這就讓我們,失去了對一些普通作品的認同感,失去了對一些普通作品的賞析感,更失去了對那些普通作品的讀后的深入感覺,這對于文學影響來說也是極其可悲的。所以我們需要去讀一些“平常”的文章,需要讀一些那些“不知名”的文章,去豐富自己的賞析,去豐富自己的情感,以至于不做井底之蛙,只會見風使舵,隨波逐流。
那么否定呢,便是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畢竟是精華,畢竟語文書很小,不能將所有的詩詞全部的覆蓋到,在有限的頁數里,也只能選取那些精華精品,這樣才能夠使語文書保證一定的權威性,而在某階段的學習過程當中,也符合了那個階段最應該學習的古詩文,就像小學不會學《孔雀東南飛》,高中也不會學《靜夜思》,語文課本,還是綜合的全面的顧及到了每名同學在各個階段應該學習什么。
但對此以上我更想說的是,教育和學習只是一個過程,如果想要深入的去感受詩詞作品,文學作品中的美感,需要自身去體會。這里呢借用一下前人的詩詞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逢人個個說曾顏。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
因此,對于學習和教育來說,只是一個過程,在未來的生活當中,我們會越來越感觸曾經學過的某一些詩詞或者是句子,在那一刻,真正的明白了那些詩句里的意義,那一刻教育才完成了教育本身所帶給我們的意義。
謝謝大家!
(全文觀點及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