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公元前211年7月24日)秦始皇病死沙丘平臺。這個朝思暮想要長生不死的人,只活了五十歲便匆匆病死在東巡途中,之后,趙高主謀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發動了沙丘政變。
公子扶蘇被篡改的詔書賜死,大將軍蒙恬被逮捕。
回到咸陽后,胡亥即位為二世皇帝,在處理完秦始皇的葬禮后,趙高掌握的大權,很快:
當年審判趙高犯罪的蒙毅被殺于代郡,蒙恬被逼服毒自殺與陽周。
殺光自己所有的兄弟--戮死六公子于杜,又戮死八位公子與咸陽,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逼自殺與宮中,這時公子高見兄弟們被橫加罪名遭到殺害以后,本來想逃跑,但又怕全家人受連累,索性上書請求自殺,胡亥很痛快地就批準了這位兄弟的“請求”,賞給他安葬費十萬錢,至此,胡亥的兄弟共十九人,除了他自己,全被殺害了。他甚至連自己的姐妹也不放過,十公主死于杜(《史記·李斯列傳》)
秦始皇時秦國的國民經濟已到崩潰的邊緣了,盧生說過,秦亡兆已生,趙高決定在推秦王朝一把,讓秦政府天怒人怨的日子來得早些吧!在他的鼓動下胡亥開始出去巡游,再修阿房宮,實行嚴刑峻法。
秦始皇時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秦政府與百姓的矛盾更加激化了秦二世的倒行逆施終于引發了規模空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于今安徽宿縣的大澤鄉,起義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長期積壓的階級矛盾像火山一樣爆發了,起義軍打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以公子扶蘇項燕的名義起兵,一路上勢如破竹,
在攻打下陳郡后,陳勝被擁立為楚王,建立“張楚政權”,陳勝封吳廣為“假王”監督諸軍向西進攻滎陽,讓陳人武臣和張耳、陳余進攻原來趙國的地方讓汝陰人鄧宗進攻九江。
咸陽城里,各地奏報像雪片一樣的飛來,但它們要想見到秦二世,都得經過先一個人――趙高。
“居然是楚地首先發難了。”趙高心里想。雖然趙高壓著這些奏報,但這個消息還是傳開了,必定函谷關的東面的世界已經天下大亂了,博士院的那幫博士又開始議論紛紛,很快這些議論就穿到胡亥那里去了,胡亥的反應當然是找趙高,趙高對胡亥說函谷關東面的事只是有些盜賊作亂,不是造反,只要讓官吏們盡力捕盜就是了,那幫博士大概是當年坑儒坑的還不夠,很快秦二世開始召集那些博士們議論山東的事,認為是造反的博士都被殺了,一個候補博士叔孫通回答只是群盜作亂,結果他得到了被提拔為正式博士的封賞,但很快叔孫通就逃跑了,因為他清楚秦而世是在掩耳盜鈴,謊言是不會持久的,他投靠了項梁。
在這個天下大亂的時代里,盧生投靠了張耳、陳余的部隊。很快一次立功的機會使他成了一名將軍,武臣奉陳王命北略趙地下趙三十余城,張耳、陳余擁武臣獨立為趙王。武臣派趙將韓廣北略燕地,各城望風歸附,燕地大定,而韓廣也在燕人的擁護下自立為燕王--脫離武臣獨立。趙王武臣親率張耳、陳余攻打燕國,出駐燕趙交界。趙王武臣獨發異想,竟親自改裝易服潛入燕界,窺探虛實,不料去被燕軍發現捉了去!
張耳、陳余選派辯士,往說燕王韓廣,愿將金銀珍寶,贖回趙王。去使返報,燕王索要趙國土地一般,方可歸還趙王,張耳、陳余致書詰責,數韓廣之過--韓廣本趙臣。結果派使數十人皆被韓廣所殺。現在是一名戍卒的盧生把自己打扮一番后前往燕營,被燕兵拘住,盧生
對燕兵說:“我有要事來報你家將軍,休得無禮!”燕兵不知他是何來歷,把他帶到營內。只見上坐一人,武將打扮,他心里想這個人假扮成燕將的燕王,于是行禮問道,
“將軍知臣何為而來?”
“你是什么人?”“燕將”問,
“臣是趙國人。”我回答,
“你既然是趙人,無非來做說客,想把趙王迎回去吧?”
“將軍可知張耳陳余為何等人?”
“他們名氣很大,估計現在也沒有什么辦法吧?”
“將軍可知道他們兩人現在在想什么么?”
“只不過是在想怎么救回趙王罷了。“
“哈哈!”盧生大笑起來。
“何事可笑!”“燕將”憤怒的說。
“我笑將軍未知敵情,我想張耳陳余,與武臣揮軍北上,很容易就獲得趙地數十城。他兩人豈不想稱王?但因初得趙地,未便分爭,論起年紀資格,應推武臣為王,所以先立武臣,暫定人心。今趙地已定,兩人方想平分趙地,自立為王。可巧趙王武臣,被你們抓住了,這正是天賜良機,正好滿足他們的愿望,其實他們暗中巴不得燕人下手把趙王殺死,他們既可以瓜分趙國獨立為王,然后又可以一起合兵攻燕,借口為先趙王報仇,到那時人心一奮,何戰不克?將軍如果再不知悟,中了他二人的詭計,燕國可就危險了!”
“聽你這么說說來,還是放還趙王為妙。”
“放與不放,都是你們燕國說了算,你們是想要一個感激你們的趙王,還是想招來兩個打著報仇旗號的張耳、陳余?”
只見那“燕將”轉到帳后,過了一陣子,只見他王者打扮(他果是燕王)出來,當場放出趙王武臣,宣布這是一場誤會,依禮相待,并給車一乘,讓盧生駕車送趙王回國。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左車。”正在駕車離開燕國的盧生順口答到。
回國后,趙王宣布封李左車為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