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尋釁滋事 戰事再起
書名: 李世民之大唐的榮耀作者名: 寒塘渡c本章字數: 2400字更新時間: 2021-08-10 18:12:05
高句麗
高句麗(朝鮮半島那一塊)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他地方不大,但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絞肉機的存在,在那一塊不大不小的地方,爆發過數次震驚世界的戰爭。
攻無不克的大隋就是因為在高句麗戰場上的慘敗(先后發兵四百余萬,隨軍勞工更是不計其數),以及隋煬帝殘暴的統治而導致崩潰。
唐朝建立初期,高句麗遣使朝貢,保持了20年的和平友好關系。但是,到了貞觀十六年,高句麗權臣當道,獨斷專行,發兵進攻新羅,阻斷了新羅入唐朝貢的通道。從而導致高句麗與唐關系惡化。
第二年,新羅遣使入朝,說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請求大唐出兵援助,李世民派人去高句麗送詔書,命令高句麗停止軍事活動,否則大唐就會出兵。高句麗不但不聽,還繼續聯合百濟進攻新羅,還派人前往漠北,教唆薛延陀進攻大唐。這下是把薛延陀給坑慘了。
李世民決定對高句麗用兵,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年近半百,47歲(李世民享年51歲)也就是說,現在的他已經是夕陽西下,多年的征戰對他身體的消耗非常嚴重,從小身強體壯,力大無窮的他年輕的時候還看不出來,到了年長時,這種疲態顯露的很明顯。但是,眼看太子性情溫和懦弱,他怕百年之后,太子無法解決邊境爭端,于是他想在他自己手上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但他怎么也沒想到,就是這個看似懦弱的太子徹底解決了高句麗這個頑疾,而且還出色的徹底解決了的西邊吐谷渾和西突厥。歷史總是這樣的不盡人意)
薛延陀
這個薛延陀是東突厥滅亡后,北方草原存在的最大部落,他繼承了東突厥的遺產并于唐朝和平相處。但隨著自身實力的強大也慢慢的有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在貞觀十五年時,薛延陀曾挑戰過唐朝中央權威,結果可想而知,然后又是老套路,遣使朝貢,請求和親。
但對于這個老對手,怎樣才能徹底安定北方邊境,唐太宗和大臣們商議起來;“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對于中原的邊患從未停止,現在薛延陀崛起,我們應該早做準備,朕設計了兩套方案:一,派一良將統領十萬大軍,滅其國,俘虜他們首領,可保邊境百年太平,就像對付東突厥那樣;二,和親,可保邊境三十年太平?!?
房玄齡:“連年用兵于國不利,況陛下已將突厥滅國,和親可彰顯我大唐寬仁,顯陛下之博愛。”
李世民也傾向于第二種,便同意和親。
李世民一邊同意和親一邊重新扶植東突厥再起,從而牽制薛延陀。
后兩年,東突厥和薛延經常相互寇掠,李世民在處理時明顯偏袒東突厥,薛延陀夷男可汗經常敢怒不敢言。但從此,薛延陀和大唐便有了隔閡。
貞觀十九年,夷男病逝,后繼之君拔灼沒有了夷男的忍耐力,在高句麗的教唆下,薛延陀竟然趁李世民遠征高句麗的時候突襲大唐邊境夏州。
兩手抓
面對咄咄逼人的對手,李世民決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高句麗這邊,在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就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四萬向平壤進軍;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六萬向遼東進軍。因為李世民動用的軍隊數量遠少于隋煬帝楊廣動用的,而且經過貞觀之治的發展,國富民強,給百姓造成的負擔沒有楊廣那么重。李世民感慨道:“煬帝無道,征遼東時,人們甚至通過打斷手腳等自殘方式來逃避出征,現在朕征高句麗,大家都是自愿來的,募十來百,募百得千,還有很多沒被選拔上的都憤恨不已,朕之福,天下之福啊。”
貞觀十九年,大軍行至幽州,三月李世民的車駕也到了前線,李世民來到大營,慰問生病受傷的士兵,把他們托付給州縣治療。
這時李世民發現部隊好像壯大了,出發時水路大軍一共十萬,加上胡兵也不過十五萬,現在這個陣勢感覺有將近十八九萬,好像還更多,他問李績怎么回事。
李績:“陛下,這些都是自愿私裝從軍的,臣清點了一下,共計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人。全部駐扎在大軍行營西側?!?
李世民來到自募營,大家看到皇帝駕到都非常興奮,一擁而上圍著李世民,李世民說到:“大家不遠萬里來支援戰爭,朕深感欣慰,不過戰場無情,你們沒有編輯入冊,也沒有犒賞和撫恤,大家的心意朕領了,為了你們的家人還是回去吧,你們放心在家等候我軍凱旋而歸?!?
帶隊的人發話了:“我們不需要犒賞,陛下登基以來,處處為民著想,現在大唐安定繁榮,這些都是陛下的功勞,我們自愿為國效力,不求封賞,惟愿效死遼東。”
“對,國家有難,做男兒的豈能退縮。”“沒錯,我們甘愿效力,我祖輩曾戰死遼東,于公于私我都要上場報仇。”人群中紛紛響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
李世民感動得淚流滿面,說:“世民(這里都不稱朕了)在此感謝大家了,大家請放心回家,我一定帶領大軍凱旋而歸?!?
“陛下,陛下……”大家紛紛跪下請戰。李世民:“不準,你們不要為難朕了,都回去吧?!?
“陛下不許我們上戰場,那我們也不回去,我們就這做后備軍,為前線運送糧食,物資等,陛下放心,我們絕不為大軍添亂,我們伙食住宿自行解決,專門為大軍做后勤保障,這樣如何?”人群中一個人說到。
李世民正要拒絕,李績說到:“既然大家立功心切,如此也未嘗不是一個辦法。這樣大軍在前線也沒有后顧之憂?!?
李世民:“好,既然如此,大家同舟共濟定能建功立業?!?
高句麗戰場上正在如火如荼廝殺著,薛延陀這邊也沒閑著,拔灼可汗對夏州進行猛攻,夏州守將正是執失思力。唐朝被迫陷入兩線作戰,但以唐朝的實力,武將大都可以獨當一面,即使是多線作戰也完全不落下風。
執失思力英勇不減當年,面對薛延陀的攻城,執失思力從容指揮,在對方尚未完成攻城部署時,手持長刀,大喝一聲,騎著戰馬,親自帶領輕騎兵對敵軍陣營發起沖鋒,執失思力一騎絕塵,率先沖入敵陣,連斬敵軍數員大將,將不畏死何況士乎。三千輕騎兵各個以一當百,幾番沖鋒下來,薛延陀已經陣腳大亂,陣型被沖得七零八落。城頭上督戰的將領一看,連忙換旗擊鼓。一時間城門大開,城中的守軍蜂擁而出,頃刻間,薛延陀潰敗而逃。
拔灼帶領殘部逃了出來,由于其性格暴戾,對手下和其他部落壓榨甚過?;佞X部酋長早已不堪忍受,于是,他聯系了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趁夜色把拔灼斬首然后把首級送到長安。(咦,這個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拔灼死后,其余部五六萬人逃竄回故土,之后各個酋長之間相互功殺,瞬間一片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