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漢史
- 唐俑
- 10字
- 2021-07-22 14:44:46
仁政的春天: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01
“假如可以穿越,你想穿越到哪個朝代?”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這樣回答:“我想穿越到漢朝,具體點說,想穿越到‘文景之治’那個時代,因為在那個時代,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錢花。”
眾所周知,漢朝的“文景之治”是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天下大治,國強民富。國家糧庫里的糧食多得吃不完,很多都腐爛了,連豬都不吃。國庫里的錢也多得花不完,穿錢的繩子都爛了,錢也——錢沒爛,因為整個漢朝使用的“五銖錢”,是金屬鑄造的。
“文景之治”中的“文景”分別是指漢文帝和漢景帝。
漢文帝英明能干,采用賈誼的一系列建議,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業,鼓勵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他重視“以德化民”,使得社會安定,百姓富裕,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開了個好頭。
他的兒子漢景帝也不差,繼承父親的遺志,沿著漢文帝開辟的道路勇往直前,使國家更加強大,社會更加安定,人民更加富裕。
02
漢文帝名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的生母名叫薄姬,薄姬起初是別人的老婆,她原來的丈夫名叫魏豹。
魏豹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算是名門出身。由于他的先祖的封地叫魏,便以封地為姓,改姓魏,建都安邑,后遷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市)。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軍決黃河灌大梁虜魏王假以后,魏豹跟隨其兄寧陵君魏咎“隱跡為庶人”,到偏僻之地當了個普通老百姓。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在安徽大澤鄉起義后,不甘心一輩子當普通老百姓的魏豹又跟隨其兄魏咎投奔陳勝,陳勝讓魏氏兄弟偕同故魏將領周市率兵三千,攻取魏舊地二十余城,封魏咎為魏王。
秦將章邯打敗陳勝以后,魏咎縱火自殺。魏豹跟隨劉邦和項羽斬將奪旗,大破秦軍,因功封為西魏王,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仍隨劉邦在關中與秦軍作戰。
秦亡后,“楚漢爭霸”開始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此時的魏豹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本來跟著劉邦干革命干得好好的,忽然覺得與西楚霸王項羽相比,劉邦差得太遠了(當時劉邦和項羽在河南彭城打了一仗,劉邦大敗),認定最終贏家必是項羽,如果再跟著劉邦混,那就是個傻子!
于是他以探親為借口,私率精兵回河東(今山西運城市)看熱鬧,意思是哪個贏了我就跟哪一個,俗話說得好,有奶才能做我的娘嘛。
恰在此時,魏豹的岳母魏媼請了一個名叫許負的相士到魏王府給自己的女兒薄姬算卦相面。許負說薄姬相貌大貴,將來生下的孩子一定能當天子。
魏豹認為天子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要想未來的兒子成為天子,自己得有所作為,于是他決心叛漢。他派使者聯絡項羽,請來楚將項他幫他的大將柏植、馮敬率大軍修城,他自己固守安邑都城。
得知消息的劉邦急了——楚魏聯手,那還得了?于是劉邦命韓信、曹參諸將帶來十萬大軍,將安邑圍得鐵桶一般,魏豹只好投降,全家都做了劉邦的俘虜。
劉邦沒殺魏豹,還讓他和御史大夫周苛一起守滎陽。公元前203年,項羽的軍隊包圍了滎陽,周苛以“反國之臣,難與共守”為由把魏豹殺了。
魏豹被殺后,按照“慣例”,薄姬被納入劉邦的后宮,成了劉邦的嬪妃。但是過了一年多,劉邦也沒有臨幸她。
03
薄姬年輕的時候與管夫人、趙子兒的關系不錯,她們像陳勝與人約定“茍富貴,勿相忘”那樣,約定今后無論誰發達了,都不要忘記其他二位。后來,管夫人和趙子兒真的發達了,得到劉邦的寵幸。
公元前203年,劉邦在成皋臺上看風景,由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這二位記性還不錯,閑談中提到當年與薄姬的約定,還邊說邊笑。
劉邦聽到后問她們笑什么,管趙二人便將實情全部告訴了劉邦,劉邦當晚就把薄姬召了來。這一次同房,薄姬就懷上了,生下兒子劉恒。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八歲的劉恒被立為代王。不過,劉邦后來卻似乎再也沒召幸過薄姬。
劉恒被封為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公元前180年,以殘暴著稱的呂后去世。大臣們商議擁立繼位皇帝,他們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贊薄氏仁慈善良,所以迎回代王劉恒,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薄姬由王太后改稱為皇太后。同年三月,大臣們請求封立皇后,薄姬說諸侯王都是同母所生,就立太子劉啟的母親竇漪房為皇后,即后來的竇太后。
公元前157年(文帝后元七年),漢文帝去世,薄姬的孫子、漢文帝之子漢景帝劉啟即位。
04
漢文帝劉恒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十分重視農業,鼓勵生產,注重減輕人民負擔,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他還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做了重大改革,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又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漢景帝劉啟在位時,也延續采用“黃老治術”,實行無為而治,節儉愛民,克制自己的欲望,引導人民走向善良……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基本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史稱“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如果當初管夫人、趙子兒都沒記起和薄姬的約定,那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歷史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總是充滿了偶然性,卻也隱含了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