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迷茫4
- 格致,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 理科生one
- 2309字
- 2022-01-30 05:23:26
人之所以迷茫,大體上是因為知道得不夠深廣所致。從應試教育過渡到應付教育的210室四大文蠹,此時還在極力適應分數淘汰制度之上的能力淘汰制度。
不同的制度嵌套不同的生存法則,這群白面書生面對別開生面的制度因尋找、甄別于己共鳴的生存法則,而深陷迷茫的洪澇之中。這是一個脫胎換骨式的必然重塑歷程,能否不被規則所淘汰,關鍵還是要看誰更根紅苗正。
每個人都有自己道路要行走,210室這四顆苗種在教育這條路被層層淘選,雖已落腳一方棲息之地,但未來仍然面臨著諸多次至死方休的淘選。而人生無非就是從一片天空挪往另一片天空的過程,這四顆正風雨漂泊尋找扎根之地的苗種,將來的他們會為自己心中的天空開辟出怎么一條道路現在不得而知,但就現在而言他們此時的走法似乎有些偏頗,因為他們沒有遵循道家之“道”規律。
以梁曉諾為代表的210寢室是這樣不遵循客觀規律的。他們從唯分數論的世界來到主能力論的新世界時,果斷、瀟灑、極端至極地立馬就摒棄了過往,對能力為首是瞻。
眾所周知,從一個模式轉變到另一個模式,少不了一個磨合過渡的過程——這也是道家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公認的哲學。
但210寢室人的做法與之違背,他們為追求極速直接省去了過渡環節,這種行為就好比是一個需要從樓頂走到樓底的人,不按正常邏輯循序漸進地從下樓梯開始,而是直接從樓頂天臺縱身一躍……
這一躍產生的最大副產品就是迷茫。而迷茫往往只會讓人處于精神內耗之中,使人混混沌沌。
此前,他們學習的內容僅限于教材,在中階段,學生們每睜開眼,面對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試卷,沒有過多的精力去解讀這個世界。
而到了大學之后,外界紛繁雜亂的知識文化開始入侵他們的生活,這時的他們不得不停下專注,重新論證之前的理論知識,故而迷茫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梁曉諾置身于迷茫困頓之中憋屈不斷,想要放縱不羈卻又于心不忍,想要奮發有為卻又有心無力。
他想要規劃一條平凡而不平庸的道路,讓自己埋頭苦干任勞任怨,但他始終沒能找到那條稱心如意的道路。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始終讓梁曉諾感覺像是花著不義之財,花起來心里也不踏實;可所謂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對他來說卻又是一個天大的問號。
他受池莉《家庭·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哲學情懷的影響,對“人生”的求知欲倒是如饑似渴得難以遏制。
而“人生”又是“人”與“生”的一場持久戰役,并非一朝一夕間得以領悟,他所急于求知的答案即是他所找尋的過程,因此尋找這個沒有答案的答案是徒然之舉——這就好比剝洋蔥,忍受著辛辣刺鼻熏眼的氣味歷盡千幸萬苦剝到盡頭才發現的確剝了一個洋蔥,同時也發現自己干了一件白癡的事。
可是,不要忘了,一個渴求者求知的心情仿佛無理取鬧的小孩子吵著要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樣,只是迫切的想要。
梁曉諾有幸拜讀到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他想按照王國維的境界論來說,自己逗留第一境界尚有時日,但不知為何第二境界卻遲遲不肯到來。
他覺得要進入下一境,唯一的辦法是主動去尋找,尋找那個能夠衣帶漸寬而不悔的“伊”。
至于“伊”為何物,他也一頭霧水。他只好學醫學上的解剖法,把伊化整為零畫到人生伴侶,然后再細化到林詩語身上。
電影《中國合伙人》里說“男人的夢想最初都是從女人開始的”,這話的心理依據是異性效應,梁曉諾依此哲理,也激動想找個姑娘開始自己的夢想。
而后,他將藍圖畫到林詩語時,也是一陣迷茫;初戀時不管對方瑕疵得斤兩,只要初戀得對象有一面能夠吸引自己的地方就能夠奮不顧身地前往,隨后發現那些瑕疵的威力大到可以摧毀一段戀情后,吃它一塹長它一智,待到再次戀愛時就會把合不合適看得尤其重要。
當然,戀愛也并非一廂情愿就能開花結果的,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座山”,梁曉諾的一切輸出就好比棉花糖掉到了水里瞬間化為烏有。
他邀請她去圖書館學習,她說寢室里學習比較舒適;她說要去逛商場,他自告奮勇甘愿做搬運工陪行,她卻說都是一群女孩子他去了眾人會尷尬,不要他去;她說電腦網絡配置出了問題連不上網,他一番簡單的網絡教學仍解決不了問題,他激動地想機會來了自告奉勇要上門服務,她卻拒絕說舍友里有個電腦高手讓她解決就行不麻煩他,可恨的是她室友還真把電腦修好了……
梁曉諾使出渾身解數都不敵林詩語的一句回聊!他暗想正面硬碰行不通那就迂回作戰,便從林詩語的室友李錦萍入手,從她那打聽林詩語的情感狀況、作息表、興趣愛好等等。
這招迂回包抄術不知如何落到了林詩語眼里。在林詩語看來這是一種潛在威脅。她為了除去這顆毒瘤想出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和梁曉諾說要給他和錦萍牽線搭橋。
梁曉諾看到這消息十分生氣,真有那么一瞬間想移情別戀,覺得或許那樣子成功的概率會很高。
但怪就怪在林詩語先入為主了,雖然早已過了情竇初開一見傾心的年紀,但情根已生情車已發,中途跳車風險實在太大只能至始而終。
如果說一見鐘情產生的是愛情信念,而日久生情產生的是愛情故事。那么在這個有著太多一面之緣錯綜復雜的社會,能夠使兩個人攜手走下去靠的不是單純的眼緣,而是彼此間的故事。
梁曉諾想假如時光真可以倒流,和自己從始至終發生故事的是李錦萍,那么現在自己眼里的西施就和林詩語沒半點關系了。
他接著委屈地想,如果真要換個人,也許自己就沒這么受氣。人都會在沒有發生的事情抱有極大的自信,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虛假同感偏差效應。
總之兩個人關系,雖比陌生人更近一大步,但離真正的朋友還有登天之步的距離。梁曉諾離林詩語、離夢想一切如故,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