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什么是色彩

色彩作為一種最普遍的審美形式,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色彩有著密切的關系。色彩帶給人們的魅力是無限的,色彩使宇宙萬物都充滿情感,生機勃勃。色彩是人們感知事物的第一要素,色彩的運用對于藝術設計來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1.1 認識色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色彩,無論是平常看到的景象還是碰觸的東西全都具有色彩,既有難以察覺的,也有鮮艷耀眼的。這些色彩都來源于光的存在,沒有光就沒有色彩,這是人類依據視覺經驗得出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光是人類感知色彩存在的必要條件。

色彩的產生是由于物體都能有選擇地吸收、反射或折射色光。光線照射到物體之后,一部分光線被物體表面所吸收,另一部分光線被反射,還有一部分光線穿過物體被透射出來。也就是說物體表現了什么顏色就是反射了什么顏色的光。色彩也就是在可見光的作用下產生的視覺現象。

我們日常所見到的白光,實際上是由紅、綠、藍三種波長的光組成的,物體經過光源照射,吸收和反射紅、綠、藍三種不同波長的光,經由人的眼睛傳達到大腦形成了所看到的各種顏色。也就是說,物體的顏色就是它們反射的光的顏色。

既然光是色彩存在的必要條件,就應該了解色彩產生的實際理論過程。

提示

色彩作為視覺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美妙的自然色彩,刺激和感染著人們的視覺和心理情感,提供給人們豐富的視覺空間。

1.1.2 色光三原色與色料三原色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曾經揭開了色彩的奧秘,并提出了“物體色彩是光”的概念。沒有光也就沒有色彩,歸根結底需要借助于光,人們才能觀察到萬物的外觀和顏色,從而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1.色光三原色

早在17世紀初,英國科學家湯麥斯·楊就根據人眼的視覺生理特性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論,他認為色光的三原色并非是紅、黃、藍,而是紅、綠、紫。在此之后,人們就根據湯麥斯·楊的觀點得出結論,色光與顏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規律是有區別的兩個系統。

色光三原色是由朱紅光、翠綠光、藍紫光組成的,這三種色光不能用其他的色光相混而成,卻可以互混出其他任何色光。

2.色料三原色

在水粉色中,三原色是由大紅(品紅)、檸檬黃、湖藍三種顏色組成的。在色料三原色中,兩種顏色相混得到的是間色;三種顏色按一定比例相混所得到的顏色是復色。

在設計中,復色占有比例最大,這是因為復色的色彩既豐富又含蓄,并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符合人們對色彩的多重需要。從嚴格意義上講,復色也包括原色與黑、白、灰相混合所得到的各種灰色。

(色光三原色)

(色料三原色)

1.1.3 光源色與物體色

凡是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都被稱為光源,物體色與照射物體的光源色、物體的物理特性有關。

1.光源色

自然光和太陽光都是光源,它們都能夠通過自身發出光亮,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造光也成了主要的光源,如燈光、蠟燭光等。

不同的光源發出的光,由于光波的長短、強弱、光源性質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被稱為光源色。同一物體在不同的光源下將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例如,一面白色的背景墻,在紅光的照射下,背景墻呈現出紅色;在綠光的照射下,背景墻呈現出綠色。

2.物體色

物體色的原理是指其自身沒有發光能力,而是對經過其自身的光源進行吸收或反射,反映到視覺中心的光色感覺。例如,建筑物的顏色、動植物的顏色、服飾和產品的顏色等。而具有透明性質的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由自身所透過的色光決定的。

提示

物體可以分為不透明體和透明體兩類,不透明體所呈現的色彩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而透明體所呈現的色彩是由它所能透過的色光決定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有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對照射的日光都有固定的選擇吸收特性,也就具有固定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因此人們在標準日光下看到的物體顏色是穩定的,如紅色的草莓、綠色的草地、紫色的葡萄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喀喇| 鄢陵县| 福安市| 太白县| 寻乌县| 曲靖市| 靖江市| 定陶县| 巩留县| 米易县| 南江县| 贞丰县| 威海市| 赣榆县| 南召县| 榆树市| 南投县| 双柏县| 南安市| 江达县| 禄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靖县| 乐都县| 浮山县| 龙岩市| 五常市| 库尔勒市| 乐业县| 基隆市| 郸城县| 遂昌县| 乐昌市| 新化县| 遵义县| 长葛市| 饶河县| 洱源县| 栖霞市|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