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張雷醒過來。
阿爹又把他叫了過來,“既然我心底埋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已和你如實交代。我擔心隔墻有耳,夜長夢多,我們一起商議一下,如何早日行事,報仇血恨。”
張雷看著父親,想了想說道:“阿爹,此事甚大,我們勢單力孤,要不要找當地官員幫忙?”
張洋連忙阻止道:“不可,孔末現在勢大,他現在做了曲阜縣令,須知官官相護。”以當前孔末的勢力,在曲阜城可是一手遮天,他們小小的張家,對孔家來說說的上是蚍蜉撼大樹,又如何報的了仇呢。
張雷嘆道:“那為今之計,只有向當朝皇上秉明情況,當今皇上仁慈,一定能夠主持公道的。”
張洋應道:“如此甚好,有了皇上為我們做主。那我們大仇得報就有望了。”
“阿爹,那我趕緊草擬奏折,上報當朝皇上。”張雷趕緊拿出紙筆,準備起草奏章。
張雷所提到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位明君。他殺貪腐,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是一位賢明之君。所以,當他看了張雷奏章,氣憤不已,當即宣張洋父子進殿。
張洋父子在皇上安排下,通過驛站,馬不停蹄到達后唐的都城-洛陽。
洛陽,到了后唐,已經是第十一個朝代的古都。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承襲了十多個朝代的洛陽宮殿,自然是富麗堂皇,無與倫比。
宮門一入深似海。張洋是頭一次到深宮大殿,心里是戰戰兢兢。他也數不清,到底走了多少的宮門,路過了多少的宮殿,踏過了多少的臺階,方才來到金鑾殿前。
金鑾殿可真是氣派!從外面看,這金鑾殿足有十人之高,從下面只能俯視殿頂,金黃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在這莊嚴的金鑾殿下,他不禁感覺到呼吸有些壓迫,神情也有些肅然起來。“不愧是金鑾殿!皇上可真氣派!這下報仇有望了!”張洋心里暗暗道。
這時候,只聽得宦官通稟:“張洋父子到。”
緊接著,又聽得宮內傳來聲音:“宣張洋父子覲見。”
張洋聽宣,趕緊踱著小步,邁進了金鑾殿。只見大殿的內柱都是由多根紅色巨柱支撐著,每個柱上都刻著一條回旋盤繞、栩栩如生的金龍,分外壯觀。大殿正中間,有著十余個臺階,臺階上面是金漆雕龍寶座,上面坐著的正是當朝皇上,身著龍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
張洋父子急忙叩首參拜,三呼萬歲。
后唐明宗微微含笑:“平身吧。”
張雷和張洋,一個“微臣叩謝皇上”,一個“草民叩謝皇上”,都微微抬起頭來。
這時聽得一洪鐘大呂的聲音從正前方傳來:“沒想到在朕眼皮底下竟然上演了一出人間慘劇。張洋!”
“草民在。”
“你說張雷為孔氏孤兒,可有證據?”
“皇上,這是孔家宗主孔光嗣冒死傳遞出來的孔氏相傳信物-孔氏羊脂玉。”
宦官從張洋手中取過羊脂玉,呈給皇上。
后唐明宗仔仔細細的端詳著這塊玉。這塊玉晶瑩剔透,一看就不是凡品,上面紋路上有孔字,一看就是大家族之物。
“另外草民還有奏,當年孔仁玉的奶媽迄今尚在,草民已經訪的她本人,她也能作證。”
“很好,我會親派官吏查證。”
“謝皇上主持公道!”
“作為一介草民,你居然有此膽識,頂著被賊寇殺頭的風險,私藏孔氏孤兒。真是忠肝義膽!”后唐明宗嘉許道。
“皇上謬贊!草民雖然不識字,但是自小聽別人講圣賢道理。孔圣人仁義,傳頌上下上千年,草民有幸與孔圣人后裔同鄉,我們張家又與文宣公一脈同屬親家關系,不想眼看文宣公一脈后繼無人。”張洋這句話發自肺腑,話里透著真誠與忠義,讓人不由得刮目相看。
“嗯,你說得很好!朕要重重的謝你!你為圣人保下一脈,使圣裔不至于斷絕,使圣學宣教不至于后繼無人,為國家、為朝廷立下奇功一件!”后唐明宗沒想到,一介草民,居然這么忠貞仁義,所以他對張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草民不敢冒此貪天之功。”
“好!難得你有此氣節!朕要重重的賞你!你說,你要什么賞賜?”
“啟稟皇上,草民不想要獎賞。臣日思夜想的就是能為草民做主,讓雷兒恢復身份,替我那死去的孩兒報仇雪恨。”張洋說的也是實情,他活在世上,只存了一個念想,那就是報仇,替他死去的孩子報仇,替他含恨離世的妻子報仇。
“朕會為你做主的,你且放心。”后唐明宗贊賞地點頭,又看看張雷,說道:“沒想到朕的金科狀元居然是文曲星轉世!是圣人血脈!”
“謝皇上夸獎!臣有愧于祖上!臣十八年來竟一無所知,臣父為保我安全,知道我高中狀元才親口告知。”
“張雷,你既然為孔子后裔,你以后還叫回孔仁玉吧,主政曲阜,奉孔子祀。”
張雷回稟道:“謝皇上恩典。啟稟皇上,大仇未報之前,微臣還請命仍叫張雷。等大仇得報,微臣昭告列宗列祖,再改回孔仁玉。”
“好!依你所奏!”
“皇上,奸賊孔末未滅,微臣上下一百多口,懇請皇上替微臣做主。”
“朕今天找你們父子來,就是為你們解決此事的……”后唐明宗李嗣源說道。
“皇上,恕臣魯莽,如何處置孔末,請皇上示下?”
“關乎圣人后裔,茲事體大。一定要查明身份,依照國法處置。”后唐明宗李嗣源頓了頓,然后說道:“孔末一干灑掃戶,名不正,言不順,禍亂孔氏一脈,亂了孔氏正統,一律滅九族。既然孔末滅你全族,那你也不要客氣,來而不往非禮也!”
“皇上,那曇山賊寇如何處置?”
“通知兗州府速速派兵剿滅,小小賊寇,也敢弒孔殺孔。”
“相關人員如何處置,當時參與此事的曲阜令!”
“當時之人大多已經不在位,這個一定徹查。涉及的相關人員一律革職、抄沒家產吧!”后唐明宗李嗣源道:“這樣吧,夜長夢多,朕發一道旨意,派一位得力將軍歸你調遣。首先剿滅孔末,其他如何處置就看你了。”
“謝皇上。”
“那我先帶兵,剿滅孔末,繼而再兵發曇山。”
“對了,為了明正典刑,將孔末點天燈之后,掛在曲阜城門之外一月,讓那些草民們、歹人們看一看。”
“謝皇上隆恩。”
“事成之后,由你來接任曲阜縣令,主一方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