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1]

一九二六年八月下旬。酷熱的初秋季節。

在長江中流,隔江對峙、鼎足而立的武漢三鎮上,這些日子,不但是自然氣候炎熱,就是人們的情緒,也象滾水一樣沸騰起來。盡管平日不問時事的人,也不得不關心起目前的政局來。

七月里,廣東的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才一個多月工夫,就完全打倒了湖南的老牌軍閥趙恒惕,奠定了湖南全省的革命局面。接著,北伐軍馬上又沿著粵漢路向北挺進。

現在,戰爭已經緊逼到武昌城下了。象這樣迅速變化的戰爭,歷史上好象還沒有過,真使人有神鬼莫測之感。三鎮上的老百姓們,剛剛才聽說國民革命北伐軍在洞庭湖南面全部解決了湖南的舊軍閥,可是沒有兩天工夫,就象神話傳奇一樣,又聽說北伐軍已經在進攻粵漢路上湖北省境內的軍事重地——汀泗橋了。

到晚上,神話的背景又北移到了賀勝橋……

三鎮上的老百姓們在偷偷地講述前方的消息。有人帶著諷刺和嘲笑,談論著那位與北伐軍對陣的老牌軍閥頭子吳佩孚,說是吳佩孚頭天還氣得胡子豎了起來,親自監場槍斃了幾個節節失利的將官,第二天,他自己也向后轉了……現在,北伐軍已經進逼到了大江邊。整個武昌城已在革命軍包圍之中。守城的反動軍官劉玉春關起四城頑抗,希望吳佩孚派援軍來呢。

漢口這邊似乎還沒有革命軍馬上過江的跡象。暫時是反動軍官劉佐龍負責維持市面秩序。

市面上,夜晚八點多鐘就開始了宵禁。戒嚴開始以后,根據吳大帥告示上的說法,凡是“形跡可疑”的人,就“格殺勿論”了。

在漢口西郊的工廠區,各大工廠的大門前,除了原來就設有的武裝崗哨之外,近來又增加了些被叫做“巡邏隊”的大兵。他們肩上掛著插有利刃的長槍,大鐵釘皮鞋在廠門口的麻石地面上來來回回踏著,發出叮當的響聲,真個是如臨大敵。仿佛那些神話傳說中飛馳前進的北伐軍,馬上就會來襲擊工廠了。

工廠區的東頭,那條通向市區去的長街,一向是這個區最熱鬧繁華的街道。這幾天,臨街的各個店鋪,才到黃昏就關上店門打烊了。

晚飯后,夕陽還散發著炙熱的余威,半邊天被染成火紅,整個工廠區的高屋頂和樹梢上,鍍上了一層金光……街上的麻石還是滾燙的。空氣象是凝滯了,熱烘烘的悶死人。這時,工廠區的街頭巷尾,店鋪前,小住戶門外,聽見木板拖鞋踏在麻石上咵噠咵噠地響,到處是打赤膊或穿著短衫褲的人們,揮著扇子,坐在小板凳或竹椅上歇涼。

娃娃們在他們的父母周圍,成群結隊地鬧耍:捉迷藏,騎竹馬,或者學兩軍對陣打仗沖鋒……

從大江南岸傳來了炮聲……乘涼的人,彼此望了望,會心地笑著,欣喜炮聲越來越近了。有的人,止不住壓低嗓子談論著北伐軍的神速的進展。

天幕完全被黑暗籠罩之后,炮擊和槍聲似乎更密了。乘涼的人也逐漸減少了,街上和小戶人家的大門前,逐漸安靜下來。只有興華紡織廠的一條條鴿子籠式的工房里面,還有一團一團的人,坐在小院子里小聲聊天。他們手里的大蒲扇,在腿上、腳上拍得劈劈拍拍響,驅逐從四面八方飛來的蚊蟲。小院子里太熱了,任怎么乘涼,也沒能消除一天的疲勞。就是已經進屋睡了的人,也在哼哼著,不止是熱,還有臭蟲、跳蚤咬死人,睡得真不舒坦。

住在工房第三條院子里的青年女工楊文英,也和鄰居們坐在院子里乘涼。她抬頭望了望星星,抽了一口氣,想起天亮前還得燒好飯帶進廠去,屋里再熱、再受罪也得進去躺下休息一會了。正預備起身回房去,只聽得隔壁陳大嬸問她的大姨媽——老女工王素貞關于標會[2]的事,就又坐下不動了。

“大姨媽,我們標的那個會,這個月的錢,該你家得的吧?”

“我原先是想要哩!”大姨媽說,“可是,如今車不通,信不通,有錢也帶不回去,要錢做么事?你們有哪個要,先讓給你們吧!”

住在西院工房里的老工人,廠里全都稱他楊老老的,正來找陳大嬸有事,這時插嘴說:“啊喲!大姨媽,你家標會是為帶錢到鄉下去?真多余啦!哈哈……”楊老老說著,獨自哈哈笑起來……

“多余?鄉下哪年不指望我這里幫點。”

“哎喲,大姨媽,你的舊皇歷用不得啦!”說到這里,他壓低了聲音,慢慢說:“你們粵漢路上的人,比我們先見天日啦!沒聽說么,北伐軍一到,城里組織工會,鄉下組織農會,跟土豪劣紳、惡霸地主算賬!要追回好些租息哩,哪里會稀罕你這幾文?!”

文英和大姨媽兩個,因為好久沒接到家鄉的信,正惦著,只要一聽到有人談家鄉的事,總是不會輕易放過的。文英忙問道:“楊老老,你家也聽到這話啦,可知道我們鄉下的消息?”

“不消問,任什么地方都一樣,只愁北伐軍不來。”星月的微光,照見楊老老的多皺紋的臉上泛著微笑:“聽,炮響哩,我們這兒也快了!”

大姨媽怕文英聽到談家鄉又觸起許多愁苦,就一邊起身,一邊催文英說:“文英,熬不住了,我們回屋睡去吧!”

文英知道姨媽的用心,笑了笑,隨姨媽回房去了。文英和她的姨媽——沒兒沒女的寡婦王素貞同住在一間工房里。娘兒倆回到屋來,連燈都沒點,借著淡淡的星光,摸上床睡了。好半天,兩個都翻來覆去沒睡著,姨媽止不住問道:“文英,沒睡著?又想媽媽啦!”

“沒有……唉,你家還當我象剛來那陣,天一黑就傷心想家啦!如今……唉,也心寬了些哩。……尤其是現在,這回打仗,不比往年打仗啰……”

“是啰,我也知道你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可是……”姨媽說到這兒,住嘴不說了。她是想說她憐惜她的姨侄女太年輕,太孤苦……但覺得這么一說,反會惹起文英的心事,就把話咽住,改口說:“睡吧,再挨,明早起不來!”她打了個呵欠,開始呼嚕呼嚕入睡了……

文英雖說不象初來廠時那樣想家了,可到此時,到底也還是止不住回憶起往事,惦記起媽媽來。

兩年前,文英還純粹是個農村婦女。從娘肚子出世以來,沒離開過家門一步。

十六歲那年春天,她爹的風濕病越來越重,完全躺在床上起不來。文英又沒有兄弟姊妹。眼下正是要播種插秧的時候,種不上地,東家馬上就叫退佃。三間草房是連地一起從東家佃來的,退佃就得馬上退房,一家人就要流離失所了。

媽媽急得整天唉聲嘆氣……

隔壁本家三嬸給媽媽出了個主意:把文英幼年訂下的婚事提早辦了。男方——二十歲的青年人彭炳生,這幾年因天災人禍,搞得家敗人亡,現在是個無家可歸、父母雙亡的孤兒,老在近邊的幾個村莊上給人家打零工,現在正好來接文英父親的手。就這樣,媽媽把彭炳生找來,匆匆忙忙給他們辦了喜事。小兩口成親之后,倒是男勤女儉,把這個家支起來了。

炳生的莊稼活,叫人沒碴兒可找……爹種地時,還老得媽來提醒這、催催那。如今彭炳生什么也不用母女倆操心,干完地里活,還抽工夫給文英幫忙喂豬食,修紡車。一向破損的墻垣,滿屋的漏,也修好了。

文英的好日子過得不長久,第二年初秋,鎮子上鬧霍亂癥,鄉下無醫無藥,眼看著好些鋼鑄鐵打的男兒漢,一沾上這病,不到三天就丟了性命。

那天,炳生把地里活忙完,吃了晚飯,正好歇一會,偏東家來喊他上鎮子去一趟。晚上回來,炳生就染上了流行病;整天整夜上嘔下瀉。本聽說東家有一種止吐瀉的藥,媽媽哭著去求過幾次,連東家的面也沒見著……沒兩天工夫,炳生就丟了性命。

丈夫一死,文英幾乎變成了個傻女人,除了哭泣之外,半個月沒跟人說話……

東家派人來催過好幾次了,說田里谷子收不進倉,就得退佃,叫文英一家馬上搬走,有人等著要接手來棒禾。

文英爹經不住這一急一氣,兩腿一伸,把苦難的日子留給她們母女倆。

幾家鄰居可憐這一家子,氣東家太薄情,愿意合伙替他們棒禾、收谷子。大家說:“炳生翁壻倆,還不是給東家累死的。今年,炳生又忙了個春夏兩季,到底也只有臨尾這點活兒了,總該由楊家兩代寡婦收到幾顆谷子,等秋收完了,再說退佃也不遲嘛!”

一下子死了兩口人,媽媽光會哭,說幾句求情的話都結巴不清。文英沒辦法,到底也算出了閣的婦人了,只好揩干眼淚,親自上東家去求個情:讓她一家挨過秋收再退佃……

東家錢太太有事進城去了。大少爺錢子云出來見文英。錢子云跟老婆剛吵了一場,怒氣沖沖走了出來。但一看見文英的長相,馬上換出笑臉來,剛跟老婆鬧過架的一肚子火氣,也煙消云散了。他想不到那個手癱腳跛的楊五爺,說話也結結巴巴的楊五娘,倒生出了這么個天姿國色的女兒來。文英個子不大,腰身細細的,還象沒出閣的閨女。那滿頭烏黑發亮的頭發挽成圓髻,上面扎著一段白頭繩,在錢子云看來,倒真是“女要俏,一身孝”。他死盯著文英的略帶愁容,卻是安靜端莊的圓臉蛋和那對水汪汪的黑瞳仁,心神不定,搖頭晃腦起來。

文英羞怯怯地跟大少爺說了半天求情的話,他一個字兒都沒聽進去,象餓狗饞嘴似的,對著文英賊眉鼠眼地怪笑。

文英猛抬頭覺到了錢子云那副涎皮賴臉的邪相,嚇得滿臉通紅,低下頭,說不出話來了。

錢子云看見文英羞怯的樣子,越發忘了形,瞇縫眼,笑著對文英說:“行,行!你們不用搬啦!才死的那個黑大個,是你老公?”說著就伸手在文英肩上一拍,“如今可把你丟得好苦喲!”

文英嚇得猛退了幾步,心房激烈地跳動起來,虧得奶媽抱著錢子云的兒子進來,才算給文英解了圍。

一連幾天,錢子云總到文英家來鬼混。文英心里明白,只好咬緊牙根忍氣躲開……

那天,文英和媽媽算著給他們在地里幫忙的三叔和陳七爹,今天要整完最后的一點活兒了。幾天來,他們從不肯吃楊家一頓飯,今天一定得留他們吃一餐。誰知好晚了還沒看見這兩個人從田地里回來,媽媽急的到禾場外迎他們去了。文英在廚房里安排飯食,再沒想到忽然有個人從后面伸出一雙手來把文英攔腰摟抱起來,嘴里還說些肉麻難聽的話,急得文英兩手兩腳亂蹬亂踹,放大嗓子喊媽……

這人不由分說,抱起文英直往她房中奔去,嘴里輕輕說:“我的乖乖,莫叫莫嚷!順從我,不會虧待你。”

文英一手死抓著廚房門框,不讓他拖走,一手在錢子云身上亂抓亂打……正在危急之際,聽到三叔、陳七爹和媽媽在禾場上說話的聲音,他們馬上就要跨進堂屋來了……錢子云這才不得已放松了文英,從后院菜地的破籬笆那兒溜走了!臨走,還對文英說:“你得放明白點,我還要來的,可不許你再亂嚷了!乖乖地順著我,你一家子打不了饑荒……”

文英吞下眼淚,把三叔和七爹的晚飯開出來。幸好他們還沒看出什么。晚上,人靜了,文英對媽媽哭著,訴說這場屈辱……

打從這時候起,媽媽和文英兩個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一看見太陽落山,文英就慌亂得不知道該把自己藏到哪兒去好。夜晚也不敢回到自己房里去,和媽媽擠在一床睡覺。往后的日子,怎么過下去啊……

第三天早飯后,文英在廚房煮豬食,癡癡地對著燒得正旺的灶洞坐著,慢吞吞地添火。幾天來,她不敢當著媽媽多哭,這會兒正是她無顧忌地傷心落淚的時候。她哭了一陣,忽然想起死了的奶奶講過的一個狐貍精纏上一個姑娘的故事來,想不到自己今天也好象被狐貍精害了一樣,落得走投無路。

“可是那個姑娘后來被觀音老母救了啊!”她想,“如今怎么也來個觀音老母就好。”

文英想著想著,搖了搖頭,拿著通火棍對著灶洞,無目的地撥著火,不斷地嘆息著,又自言自語地說:“哪來的觀音老母呢!這是說書呀……”

“文英,快來,你大姨母來了!”文英忽然聽到媽媽在堂屋里大聲喊她。

住在鄰村的早寡的姨媽,在好幾年前就離開鄉下,到漢口做紗廠女工去了。這才頭一次回鄉下來。要不是遭了這樣憋死人的災殃,文英該是多么高興迎接姨媽啊!可是,今天,她提不起勁來,慢吞吞地扔下通火棍,懶洋洋地走到堂屋里,輕輕叫了聲“姨母!”就低下頭想哭了。

大姨媽還仍舊把文英當沒出閣的閨女看待,一手牽著她,一手在她頭上、臉上、肩上輕輕撫慰著。

“長大啦……更體面啦……我惦著你哩。聽說你辦了喜事,又聽說……唉……”姨媽說到這兒,覺得不好說下去了,看見文英傷心掉淚,還只當是為著新死丈夫的事,就寬慰她說:“別傷心啦,沒法子……姨媽也是一樣的苦命。這個味兒,你姨媽是懂得的……”

文英媽再也忍不住了,她把三天來使母女兩個含悲忍辱不敢對人講的災禍,向自己的親姐姐傾訴了。

“走罷,讓文英跟我去漢口!”一向是精明強干的姨媽,聽完妹子的話,恨的咬著牙根說,“難道還白呆在家里等那個挨刀的來造孽嗎?我們老輩子的話,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媽媽五心不定,看了看女兒,又看看姐姐,看看姐姐又看看女兒,說不出話來。

姨母的話,倒是打動了文英的心。她忽然覺得心里開朗起來。

“媽,這是個好主意,我得跟姨媽趕快走。”

就這樣,文英逃出了錢子云的魔掌,跟姨母匆匆離開了故鄉,來到了興華廠的工房。

回廠來的第二天,姨母就買了兩條毛巾、兩雙洋襪子,配上鄉下帶來的蕎麥粑粑、黑豆、菜干之類,一總包了兩大包,領著文英去拜見工頭婆娘張大嬸,求張大嬸薦文英進廠去。等了大半個月,也沒聽到半個字的回音,可把文英急得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坐立不安。姨媽想起怕是嫌禮物少了,只好叫文英趕快做了一對挑花枕頭套,又買了一雙鞋面布,再配上兩斤糕點,去張大嬸家討回信。張大嬸收下禮物,連“謝謝”都沒哼一聲,只是有聲沒氣地說:“哪有那么順遂的事,還有空缺候你么?慢慢等等,耐心些嘛!”又隔了幾天,張大嬸挾了一大包布料、棉花來,叫文英給她孩子縫冬衣,做棉鞋。做完孩子的衣裳,張大嬸發現文英的針線活不錯,又把自己男人今年要縫的大棉袍和自己的棉褲、汗衫、罩衫之類拿來,叫文英給縫……文英只好哭臉裝笑臉接收了這批活。直等到這年初冬,張大嬸才算把文英領進了布機間。

文英進了布機間,跟齊胖妹學手藝,不到半個月,就能單獨管四部車子了。誰知道,頭一個月的工資,卻歸張大嬸吞了。據說,這是廠里多年來的老規矩。文英也只好忍著這口氣,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上……這些事倒是教訓了文英,她這才明白過來:天下烏鴉一般黑。鄉下有沒良心的財主、團保,工廠里有沒良心的工廠主、監工、工頭。倒霉的,總歸是窮人。她從前還以為姨媽在城里做工,比種田人強,好生羨慕哩……

時間一晃,文英進廠作工已是兩年多了。兩年多來,她的思想也起了好多次變化。頭一年,她老是偷偷傷心落淚。父親和炳生死得慘,自己也幾乎受辱,是這輩子忘不了的事。想家鄉,想親娘,可又回不去,日子不易熬啊。現在干廠里活,受工頭、廠主的欺。和姨媽兩個過著沒有半點指望的苦日子,已經夠教人寒心了,可每天一睜開眼,又盡看見比自己更苦的工友和鄰居……她覺得生活是絕望的、冰涼的,自己的心也一天天涼了,麻木了,漸漸地她變得不會傷心落淚了,只是機械地上工、吃飯、睡覺,很少說話。可是,近一年來,她在廠里結識了一些好人,一些快活、大膽而熱情的姑娘。姑娘們的旺盛活躍的青春,使她感受到了溫暖。那些姑娘們還帶著文英認識了女共產黨員劉平。劉平教給她們許多革命道理。從此,文英的心,象死灰復燃一樣,逐漸從殘燼里撥出一些還沒有完全熄盡的,微小得象塵土樣細粒的火星……尤其近來,她知道了這次北伐戰爭和往年的軍閥混戰不一樣的道理,心胸更感到輕松些,朦朧地覺得窮苦人的日子有指望了,好翻翻身了……但是究竟怎么個翻法呢,她搞不清楚。剛才,又聽到楊老老說北伐軍一到,人民就見了天日的話,這又觸發了她的心思。她爬上床后輾轉反側,心里在琢磨著:她的家鄉現在該是北伐軍的天下了,她相信家鄉是會變好的。但是,究竟怎么變法呢?好又好成個什么樣子呢?媽媽的日子又怎么變呢?那些財主老爺真個會老實起來嗎?……她象遇到了一個猜中了一半的謎一樣,似乎明白了,又覺得還是猜不透。

注釋

[1]本書為彭慧代表作。其作品在字詞使用和語言表達等方面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此次出版,根據作者早期版本進行編校,文字盡量保留原貌,編者基本不做更動。

[2]標會:舊社會里,城市小市民和勞動人民中流行的一種經濟互助方式。有人需用一筆較大數目的錢,但由于每月收入有限,一次拿不出來,就集合幾個人在一起,每人每月出一點錢積到一起,讓需用的人先用,直到這個小集體里每人都輪流拿到一筆款為止。有些地方是先得錢的人稍稍出點利息給后得的人。這種辦法,一般叫作“打會”,也叫作“標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叶城县| 青铜峡市| 深州市| 乐亭县| 如东县| 榆林市| 柳江县| 东乌| 仁寿县| 昌江| 突泉县| 崇左市| 容城县| 兰西县| 当雄县| 阳泉市| 安义县| 徐闻县| 玛曲县| 云梦县| 安乡县| 镇远县| 凤庆县| 阿克陶县| 娄烦县| 庆阳市| 博乐市| 威信县| 静海县| 康马县| 贵港市| 凤城市| 锡林浩特市| 常熟市| 江源县| 平利县| 三门峡市| 芜湖县| 文化|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