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靈感里的三個片段:第一段情人節是在整個故事還沒有框架時就有的,那時候很喜歡這個小片段,但是修改的時候覺得這個style好……難改啊。第二段巧克力是在決定選一個吸血鬼作為黑魔法防御術教授之后某一天突然冒出來了,這個名字一開始確實只是音譯吸血鬼的英文,但是真的情況下不好這么叫,所以編了一個“Wanpale”。這仍是我至今最喜歡的斯內普×科麗安的互動片段,超過后面的爛俗言情親親抱抱少兒不宜的情節。第三段可能是已經在劇情里找到了斯內普縱容她的靠近或動心的節點之后,感覺可以加一個“不討厭”。
把所有科麗安的故事看成一個整體,這還是我的第一個故事。以兒童文學作為開始是個不錯的選擇,自己寫起來比較輕松也最沒人看,但那是我最珍惜的帕,我最后還會以兒童文學作為結束。我本來想強調一下兒童文學的深刻重大意義,但是一時沒詞。一開始沒有想到寫作這么好玩,我不喜歡說話用成語,原來學語文最討厭寫作文,不知道怎么寫漂亮句子,尤其不喜歡那種好像有點我看不懂的深意然后花里胡哨不知道在說什么的文字,就像萬佩爾說話。但是寫的時候,包括一二年級的部分,就是寫到一個地方突然,哇,我居然能寫這樣的東西,這就是我原來最煩的那種句子,但是感覺還可以。還有就是寫著寫著,出現了我一開始根本沒有想到會這樣發展的情節,那時候好快樂。所以我打算一直寫下去,為了好玩,寫東西也激勵我看書,一直沒讀過什么書,也沒經歷,寫不來太深奧的東西,什么黑暗現實,人性險惡,戰爭啊社會啊,還有一些我想到就心潮澎湃的可是我寫不出來的主題,裝幾句深沉都頭痛,目前還是童話和爛俗言情適合我。同人是拿來練筆的好選擇,我會寫科麗安接下來每一年的故事,寫個十年吧,讓萬佩爾再出來晃一晃,試著每年換個方法講故事。那等我寫完這個第一個故事,可能也要到十年后,那我應該就成了一個寫東西還可以的人。
我很少說和讀者互動的話,感覺沒什么人看,發出來才感覺有回應確實對作者來說是很大的動力,但我不習慣多說什么,而且我自己本來就是不會給回應的讀者,其實我也不會在網上看文,我的學習工作和寫作無關,已經勻出過多的時間寫故事了。我有我自己的動力,雖然這個動力說起來感覺lowlow的,就是之后的爛俗言情的劇情,足夠了。而且又不是真的一個讀者都沒有。沉默的讀者我同樣感激。
這次用萬佩爾的視角,我有看一遍《洛麗塔》學那種feel,有很多處致敬?寫到近結尾我有專門分析萬佩爾和科麗安的心態,才繼續寫下去:……算了字挺多寫得也不怎么樣不復制了。提一點科麗安的部分吧,把Thranduil的臉帶進萬佩爾可以好理解很多。(雖然性格上萬佩爾和精靈王確實不是一類人,還有他是短發。)我一直在忍著不在這里用括號或破折號,啊,還是用了,我自己看那些文字的時候老吐槽萬佩爾是不用破折號會死星人——這和《洛麗塔》有點關系。科麗安她是有點奇怪萬佩爾為什么會認為他像《洛麗塔》的男主角的,看了那本書(《洛麗塔》不是喜歡《瑪麗波平斯》的科麗安習慣讀的書),她知道了萬佩爾可能是以愛情愛她,但第一,她不能完全理解那樣的感情;第二,他的表現總的來說確實很禮貌,她從沒有受到真正的傷害;第三,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的相處是平等的,這是科麗安真切感覺到的。他們聊得來,萬佩爾會認真聽她說話,聽她的觀點,而不是以自己的見識學識以長者姿態居于她上。
(我自己對洛麗塔中的故事沒有很大感覺,我覺得有趣的是那些我不完全明白的永遠模仿不來的文字游戲。)
另外,如果有玩過霍格沃茨之謎游戲的小伙伴可以數一下我一句話帶過了多少游戲支線(太爽了,比當事人視角輕松多了):萬圣節狼人、找項鏈、失蹤的彗星掃帚、唱唱反調懸賞彎角鼾獸的照片、一年級的圣誕任務作為背景(我沒有提,也不重要)、比爾的職業規劃、青蛙合唱團、再見級長。好像就是這樣了。
火光的最后一兩章我立了一些flag,還是叫伏筆吧,我也不確定是不是。我不期待有讀者追或到時候有誰會記得,以這一兩部的經驗來說,下一部應該也會到幾乎全文存稿再發吧,再看,感覺要很久很久。所以我直說了:斯凱比看上去愛科麗安;簡·考特住了一年阿茲卡班;可以擔心一下圣母院大教堂;切斯特以后或許會競選魔法部部長;科麗安下一年在教授的辦公室更加囂張(布萊克教授);我也很喜歡瑪麗·波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