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們感受的一切是由事物所帶的情感決定的

我們先來看看上面這串符號。你喜歡它嗎?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么,你就很難說自己喜不喜歡它。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段詛咒他人的惡語,你一定不會喜歡這串符號。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段能為你帶來好運的祝福語,你大概就會喜歡它。
對大多數不認識這串符號的人來說,這只是一串毫無意義的代碼。但對于一個懂盲文的人來說,它就是有意義的。這串符號是盲文數字“12345”,它代表的內容是由人為賦予的。正是因為我們對其賦予了意義,我們才能看懂這串符號。
我們腦子里的世界是一個被意義編碼的世界。通過意義編碼,外在無序、混亂的信息被一種可以理解的、穩定、有序、可感知、可操控的方式組織起來。讓這個世界變得可控和可感。在人類眼中顏色是有意義的,比如,綠色代表健康、天然,藍色代表深邃、理智等。據研究發現,顏色的飽和度也會影響人們看待品牌的感覺。顏色的飽和度越高,品牌在人們心中的活力、實力和耐用性越強,但在人們心中的成熟度和誠信度卻越低。另外,音符在人們看來也是有意義的。當人們聽到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時,會意識到它是一段描述童趣的音樂,能感受到一種活潑歡快的氛圍。同樣的,不同的音符、節奏、音調也都代表著一定的意義。在人們眼中,圖案也是被意義化的,比如圓形代表著圓潤、飽滿,三角形代表著尖銳、進取等。我們之所以能理解眼前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理解每個事物背后編碼的意義。人類的世界是靠意義構建起來的。
以前,中國人結婚時的傳統習俗是穿紅色的婚服,那時很少有人穿白色的婚紗。這和人們對白色的認知有關系。在眾人的眼中白色代表著晦氣,因為人去世后,亡者的家人會穿白色的孝服,所以白色被賦予了一種負面的意義。而后,人們接受的西方文化越來越多,感覺結婚穿白色婚紗是件時髦的事情,這漸漸地改變了人們對白色的認知。這樣的改變是由于人們對白色進行了新的意義編碼,認為白色代表純潔、神圣。對白色認知的更新,直接改變了人們對它的感覺。
人們學習的過程就是意義化的過程,而意義化就是在為事物賦予某種情感。人們接受了白色代表著純潔、神圣的意義,這樣的意義讓白色在原本人們心中所帶的消極負面的情感轉變成了積極正面的情感。我們在上文提到過,飽和的顏色會給人充滿活力和實力的感覺,《小星星變奏曲》的旋律會給人活潑歡快的感覺等。我們之所以能理解和感受到其中所帶的某種感覺,是因為這些顏色和旋律被情感化了——它們帶有某種鮮明的情感。事物只有在帶有鮮明情感的情況下,才會喚起大腦的某種感覺,才能影響人的行為。帶感是指通過設計讓事物或者信息帶上某種鮮明情感,從而精準有效地喚起大腦的某種感覺,最終影響和改變用戶的行為。帶感并不單指事物、信息帶有情感,同時也指它們帶有情感后所要達到的效果和目的——喚起大腦的某種感覺。只有情感而沒有喚起大腦的感覺那不叫帶感。帶感的終極目標是啟動大腦的某種感覺。帶感是控制大腦對事物感知的方法論。帶感是判斷圍繞用戶所做工作是否有效的衡量標準。
人的行為是被大腦中的感覺左右和影響的。感覺對大腦來說就是當下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比如,當你的大腦里產生痛的感覺,你的世界就充滿了痛;當你的大腦里產生喜悅或者悲傷的感覺,你的世界就充滿了喜悅或者悲傷……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感覺決定你是誰,決定你要做什么。
我們感受到的一切是由事物帶有的情感決定的。從你對本節開頭那段盲文的不同感受可以發現,當你認為它是詛咒的惡語(意義),它就帶了負面的情感——不好,它讓你產生一種感覺負面的情感——厭惡感。而當你認為它是一段會帶來好運的祝福語,它就被賦予了正面的情感——好,它讓你對其產生了一種好感——美好感。同一段盲文先后被賦予詛咒與祝福的意義,它所帶的情感就不一樣了。你對它的感覺也改變了,由不喜歡變得喜歡。那段盲文本身并沒有任何改變,但是你對它的感覺變了。這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情感。事物帶有的不同情感會啟動大腦中不同的感覺。不同的認知會讓事物帶有不同的情感,從而影響大腦對其的感覺。這意味著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感覺是可以被操控的。因為大腦要的不是事實而更多的是一種感覺。對大腦來說,感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有研究者們在一所大學的餐廳里進行了一項長達6周的實驗。他們把餐廳里的菜品進行了重新命名,然后觀察被試們的反應。比如把“烤雞肉”“西葫蘆餅”這種毫無吸引力的名字改成“鮮嫩烤雞肉”“外婆家西葫蘆餅”這樣好聽的名字。
接下來,研究者們對菜品的銷量進行了統計,同時邀請點了該菜品的顧客填寫一份問卷。結果發現,美化后的菜名不僅大大增加了菜品的銷量,而且也讓顧客對菜品和餐廳做出了更積極的評價,同時他們對菜品的估價也更高,重復消費該菜品的意愿也更加強烈。這個實驗充分說明,當我們對事物所帶的情感進行人為操控的時候,會影響到人們對它的感覺。一份很普通的烤雞肉,改一個帶有鮮明情感的名字,就能讓被試對其產生好感。這就是情感在決定著大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