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小兒推拿保健的發展簡史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喬摩”等,是一種古老的醫治疾病的方法。推拿的產生,可能源于人類本能的自我防護。當他們發生損傷和病痛時,會不自覺地用手撫摸、拍打傷痛局部及其周圍部位,來減輕病痛,并不斷地積累經驗,逐漸由自發的本能行為發展到自覺的醫療行為,再經過不斷地總結、提高,形成了古代的推拿醫術。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推拿治療就廣泛應用于醫療實踐。由于推拿具有無痛苦、無毒副作用的特點,其在小兒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方面也具有優勢。漢朝的《五十二病方》里第一次提到了小兒推拿;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記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謂是最早的捏脊法;《千金方》作者孫思邈尤推崇按摩療法應用于小兒疾病,認為小兒“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脹滿”“不能哺乳”等病證,都可用按摩治療。孫思邈還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即運用膏摩避風寒的小兒保健護理法。

用推拿方法防治小兒疾病雖早有記載,但形成獨立體系約在明代。在當時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總結及專著。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專著《按摩經》(又稱《小兒按摩經》)被收錄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1601年)一書中,為四明陳氏在前人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小兒推拿的總結。《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又名《小兒推拿秘旨》和《小兒推拿方脈全書》,系太醫龔云林撰著。該書刊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是流傳最早的單行本。其中內容除一部分取材于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外,其余都是作者的經驗和見解的記錄。全書分兩卷,卷一所述以推拿治法為主;卷二主要為藥物治療。《小兒推拿秘訣》又名《推拿仙術》,為周于蕃所撰,完成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書中詳細介紹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并繪有周身穴圖,在治療部分則介紹了用蔥姜湯推、用艾絨敷臍、用蔥搗細捏成餅敷穴位等法。

清代為小兒推拿發展的鼎盛時期,主要表現在有關著作頻繁增多和診療水平日益提高。相繼出現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張振鋆的《厘正按摩要術》、駱如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邨的《小兒推拿直錄》、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著作,都是小兒推拿實踐和理論的總結。小兒推拿療法在長期的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很多各有特色的流派。

到了現代,由于國家的重視和中醫政策的貫徹及中醫推拿的進展,小兒推拿也有了很大發展。隨著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治療范圍不斷擴大,包括初生兒疾病、傳染病、內科、外科、五官科、骨傷科、雜病等近百種,并對許多病癥的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當前,應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小兒推拿的工作正在不斷地開展和深入。通過科學研究,不僅令人信服地證實小兒推拿的防治效果,還對小兒推拿的原理進行了探索。有臨床研究表明,小兒推拿通過穴位補瀉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調節胃腸蠕動,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癥消散,利于組織恢復;有實驗表明,捏脊能使大腦皮質自主神經活動得以改善,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存留率增高,活躍造血功能,并能調節機體酶活力,改善小腸吸收功等;另有研究表明,推拿能夠提高機體的抗菌能力和免疫功能。推拿治療方法不使用藥物,又能夠起到用藥的效果,有時比用藥起效還快、療效還好,沒有藥物的不良反應,又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的難題。

當今人類健康理念正逐漸向中醫“治未病”的診療思想轉變,人們的健康需求更注重生存質量。小兒保健已由單一保健轉向保健與臨床結合,由原來的單一軀體保健模式擴展為生物心理-社會三維保健模式。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導思想和養生保健方法能夠更好地適應這種健康需求的轉變。隨著“治未病”理念推廣與普及,小兒保健推拿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瑞金市| 昌平区| 清涧县| 体育| 望都县| 阿拉善左旗| 白朗县| 堆龙德庆县| 临夏县| 潞西市| 万盛区| 金寨县| 阳原县| 那坡县| 罗源县| 乐清市| 宁晋县| 中江县| 江山市| 中西区| 恩施市| 南涧| 大丰市| 蒙山县| 石台县| 太康县| 东丽区| 玉环县| 高安市| 宜宾市| 阿克陶县| 五河县| 雅江县| 建水县| 吉木乃县| 永顺县| 福贡县| 陆丰市| 河源市| 安丘市|